亚投行创始谈判谈什么?(三)——多边主义还是地缘政治?

2015-05-28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亚投行创始谈判谈什么?(三)——多边主义还是地缘政治?

image1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多边发展银行,其运作基于国际关系多边主义。中国推进亚投行是一步经济棋,也是一步国际政治棋。竖起多边主义大旗,是中国意图加入并改革多边主义机制,还是中国地缘政治的新动向?“多边主义专家”的欧洲怎么看? </br>

对于中国来说,亚投行有现实意义,即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根据亚洲投资银行测算,今后五年,亚洲需要一万亿美元基建投资;而中国有资本输出的能力和需要。

亚投行对中国同样有外交意义。中国一直希望借经济发展的力量获取外交影响力,加强对外投资援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事实上,中国近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做这件事,在世界不少区域成为主要的投资者。另外,中国在现有多边游戏规则下并不舒服,中国的对外投资只能主要依靠双边渠道,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频频质疑现有机制合法性。

比利时艾格蒙特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托马斯·雷纳德 (Thomas Renard)注意到,从来就没有国际关系学者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奉行多边主义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主要以多边方式解决问题,保证地区长期稳定。比较起来,亚洲地区国家间竞争大于合作,中国找不出几个十分友好的邻国。尽管所有国家在多边主义问题上都持有选择性,但中国的确更频繁地根据自身需要在双边和多边原则之间切换。

雷纳德认为,中国政府近些年来有推动多边主义的迹象。2001年,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些像是“中国版北约”;2009年,中国加入旨在推动多极世界的金砖国家论坛。

可惜的是,相关组织内部关系紧张,成员国对中国主导意图十分敏感,再加上议题设置庞杂、管理结构复杂,这些多边机制都没有产生令中国希望的效果。这些不算成功的经历凸显亚投行的不同,这个包容性更强的多边机制可能会给中国更多“甜头”。

从这个意义上看,雷纳德把中国描述成多边机制的“温和修正者”,毕竟传统多边机制对中国并不公平,如果真能通过亚投行在多边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符合中国利益。

中国有奉行多边主义、推进机制改革的内在利益,同样也有地缘政治利益。

中国成为崛起的国际行为体时间不短了,但换来的基本上还是国际社会的担忧和抵触。政府能够做得无非是口头上反驳,经济上“撒钱”,但国际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变。

亚投行这步棋,搅了一把“混水”。拉近澳大利亚、韩国等美国亚洲“关键盟友”,反衬矛盾多多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谈判,直接针对美国;获得主要欧洲国家支持,让美国在跨大西洋关系上失分;欧盟内部一半成员国参与创始谈判,一半犹豫不决,侧面上再次告诉中国政府,推动欧盟国家政策分裂有多容易。

在地缘政治上给自己增光、“拉黑”对手,亚投行的第一步并不失败。不过,雷纳德认为,仅凭一个多边发展银行就让西方国家形成真正分歧“够呛”。

就欧洲来说,雷纳德认为,欧盟尚有14个成员国态度不明朗,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会不会加入亚投行也存有疑问。欧盟一直奉行推动中国“多边化”的战略,但讽刺的是,在现有多边体系中,欧洲利益因为欧盟作为一个整体额外加入多边体系而“过分体现”,而中国利益则是“体现不足”的代表。

从这个意义上看,欧盟加入亚投行让中国有了更多支持,但从逻辑上却打击了中国建设新型多边机制的目的。

另外,不少欧洲国家称加入亚投行是为了影响新的多边发展银行机制构建,但欧洲国家一贯内讧的习惯恐怕难以真正形成单一的欧洲力量。

现实而言,欧盟及14个未加入创始谈判的欧盟成员能不能找到钱加入亚投行是个问题,能不能平衡与美国的关系也是个问题。更何况,欧洲小国没什么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在不能成为创始成员国的情况下,能够分享亚投行红利更是一个问题。

因此,雷纳德估计,欧洲小国要么不加入,要么需求观察员国地位,要么寻求通过欧洲投资银行在亚投行中获益。

《亚投行章程》在技术上达成一致,有待签署和最终获得各国立法机构审批。在技术问题的背后,折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原则的微妙变化,多边主义与现实的地缘政治考量原本就不可分割,亚投行很大程度上超越多边发展银行功能本身,成为一块外交试金石。

参考文献

  • Renard, T.(2015).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China’s new multilateralism and the erosion of the West’, Egmont Institute Security Policy Brief, No.63, April.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