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我们是如何进入全民素质时代的?
热门关键词:我们是如何进入全民素质时代的?
#国民素质
要说国民素质,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凡有在外游客不遵守当地社会法规的新闻上了头条,大家总要热哄哄地闹一阵:如此没素质,真是给国人丢脸了!走在路上看见有人随地吐痰,在咖啡馆大声喧哗,挤公车左右开弓,也免不了啐一句:“没素质!” 待问起到底什么是素质,反而各执己见,少有完全相同的答案。作为一个无处不在又含义广阔的关键词,“素质”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也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在2006年的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上,澳洲国立大学的 任柯安教授(Andrew Kipnis) 就着重讨论了“素质”的起源、含义及其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毫无疑问,素质是现代中国语境里的一个“关键词”。这种词汇,如Raymond Williams在《关键词》中所说,目的在于定义和传达当下时代的社会观念,但这些词往往和他们想传达的观念本身一样,定义繁杂、语境多样。
虽说现在是全民素质时代,其实在中国,“素质”这个关键词是社会分层的一种隐形代表:它告诉着大家,高素质的人理应拥有更高的收入、权力和社会身份,而素质低的人则不。在农村,素质高的干部管理素质低的农民;在城市,一些发展型项目因为冠上“提高人们素质”的名牌而受到支持。
在日常使用中,农民工、乱丢垃圾的人、穿着邋遢的人往往被冠以“低素质”的标签,而想要提高素质则需要读花式多样的书,懂得如何吃名目巧妙的补品,如何挑选大牌的衣服,哪里的健身项目最容易练出八块腹肌,什么地方的公开课和文化沙龙最有人气……当然按照这种说法,诸位忠实的政见读者,统统是高素质无疑。最重要的是,我党将提高民众素质的目标和行为作为提高其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高素质的您,真是没给中国人民拖后腿(此处应该有掌声)。
然而素质到底为何物呢?这还得从这两个字本身说起。素,为朴素的素,质是性质的质。出处为《管子·势》:“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 在1970年代前,“素质”的意思其实就是某件物事朴素、原本的样子。然而受二十世纪人与自然两间相对的思想影响,素质衍生出了一种“内在性质”的意思,用于和“素养”对比——后者自然是受后期人为环境所影响的。1979年的辞海将素质如此解释:
“素质是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这后半句解释固然有时代的特色(人定胜天),却也看得出当时素质一词在大众语境所处的位置:是先天的,生理的。这和后来人们对素质的解读是截然不同的。
到了70年代后期,素质便不再是“自然形成”的,而变成和人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素质依旧是内在的,但却深受后天环境影响。其次,素质这个词变成了个人专属,而那些非人的物事,或者多人组成的机构(比如军队、学校等)便开始用“质量”来形容。最后,“素质”这个词逐渐代表了道德上的分层,使得高素质是好的,众所趋之的,低素质则是应被唾弃的,带动全民素质提高更该是一件全国性的大事。
这种语境的改变要归功于从80年代开始的“人口素质”和“素质教育”宣传。尤其在计划生育方面,“优生优育”的宣传使得素质更加代表了先天和后天共同形成的特质。事实上,许多地区在大力推动计划生育的同时也推动着当地教育和基础医疗,这和素质原本意义上的先天性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到了90年代,素质一词更是进入了大众媒体的视线:杂志开始教育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素质,书本里提议提高国民素质以和日本一争高低,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更是热销全国,重印了63次之多。
然而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是,素质一词的走热在无形中加强了日常生活中社会分层的合法性。任柯安在文中提到,就如当年重复毛主席语录可以使任何自私的话语得到公众的合法性一般,现今素质一词正在多种语境下被滥用,给各式各样的社会分层带来合法性。当城市里的白领对着一个在公众场合穿着邋遢的农民工皱眉说“真是素质低”的时候,他不仅仅在对对方的衣着做出批判,更是连带着将其教育、甚至道德也包含在内,而不会觉得有一丝不妥。
当然,全民素质、素质教育的白热化既推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激烈竞争:在优生优育的影响下,家长更加焦虑自己孩子的素质教育是否能够让其在入学、求职的人潮里拔尖,生怕他因为一丝不妥而输在起跑线。多年前“减负就是加正”的笑话,到了现在还是不怎么好笑,因为素质教育依然意味着孩子课时的增加,学费的增加,和大学教育回报率的降低。然而这依旧是道无解的题。就如柯教授文末所写的一般,“素质”尽管由国家推动,却触动了公众的神经:我们既有做人需提升自己的古训,又受到80年代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争先恐后地怕被改革的浪潮落下。素质作为一个既能代表国家也能代表公众利益的关键词,也难怪如此之热了。
参考文献
- Kipnis, A. (2006). Suzhi: A keyword approach. The China Quarterly, 186, 295-313.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