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海外直接投资去了哪儿?
中国式海外直接投资去了哪儿?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发达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正是有了这些外资企业的进驻,中国经济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实现快速增长。如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式资本”也发出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慨。由此,一部名叫“海外投资”去哪儿的大电影正式开演。
这样的政经大戏自然少不了学者们关注的目光,虽然视角有别,使用的数据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在中国海外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中国资本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以及新兴的经济市场越来越感兴趣。另外,他们还对影响中国海外投资选择的具体因素以及政策调整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哪些因素会影响投资对象的选择?对中国而言,发挥着“一票否决”作用的是被投资国与台湾的关系。那些仍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实际上已经跟中国资本说再见了。而那些与台湾“断交”的国家很快就迎来了“人民币”投资的春天。这是中国资本对台湾“金钱外交”的正面阻击。
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无疑对人民币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的石油资源越是丰富,中国企业对它的投资兴趣就越高。如此选择的背后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事实,因而对进口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大。除了石油,矿藏和金属资源也是中国资本的重点“考察对象”。
不管受何种因素影响,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都不是企业自主选择的单一市场行为,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和影响。这源于中国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海外投资自然也是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的投资行为都会受到各个部委、不同官员的具体指导。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带来重创,也给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警告。随着发达国家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减少,中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同时也对几十年经济发展带来的“畸形”的外部资产状况进行审视。虽然中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之一,但海外资产带来的低收益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外资产重新评估,采取不同且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显得很有必要。
由此便出现了被认为是开启中国对外商业主义新篇章的“捆绑政策”:海外投资与贸易、金融政策携手并肩,共同前进。这样做的理由之一是,如果中国与被投资国之间保持积极的货币互换额政策(swap-lines),这将会给贸易和投资带来更加良性的影响。现如今热到发烫的“亚投行”,由于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股东之一,也可以看做是“捆绑政策”的具体体现。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策略保持着更多的“独特性”。例如,美国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更加看重被投资国的政治环境,尤其是法治状况。他们也更容易被富裕的市场吸引,似乎更能发挥资本的效用。
此外,中国不同于美国的地方还在于贸易的“前测”功能。在传统的理论看来,贸易和FDI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一个国家认为与目标国家的贸易往来交易成本太大的时候,为了减少成本,他们便更愿意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在中国的案例中,贸易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真实上演的戏码往往是贸易探路,在发现有利可图并且尝到甜头后,投资再跟进。国内企业奇瑞和格力走的就是这条路,当奇瑞发现自己在乌拉圭的“南方市场”表现不错时,投资建立联合企业的计划便开始展开了。
虽然有种种不同,但在对自然资源的偏爱上,中美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未来海外石油市场会不会成为中美两国竞争甚至发生冲突的“主战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那又是另一部电影了,名字叫做“奔跑吧,石油。”
参考文献
- Tuman, J. P., & Shirali, M. (201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areas.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 Aizenman, J., Jinjarak, Y., & Zheng, H. (2015). Chinese outwards mercantilism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bundling. Joshua Aizenman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