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什么?——兼谈“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和一些常见谬误

2015-10-19 原文 #编程随想 的其它文章

科学是什么?——兼谈“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和一些常见谬误

★引子


本来俺在前几个月的博文《 成功学批判——简述其危害性及各种谬误 》中,已经承诺要聊一聊“何为科学”的话题。
近期因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事情,网上再度出现关于中医的口水战。俺发现很多参与口水战的人,没有搞清楚“科学的定义”。还有一些网友,虽然知道“可证伪性”,但是对“何为科学”的理解,依然存在很大偏差。
所以,借着诺贝尔奖的机会,今天发一篇博文聊聊这个话题。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立足于“扫盲和科普”。由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俺注重的是“通俗性”,而不是“严肃性、严密性”。
另,虽然本文重点聊的是“科学哲学”,但俺本人【不是】“哲学”领域的科班出身。本文难免有错漏之处,欢迎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指正。


★预备知识(这节很重要哦)


首先要介绍预备知识。 只有当你清楚这些预备知识,后续的内容才能看懂。
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请直接略过本章节;反之,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请仔细看完本章节。

◇普遍概念 VS 个别概念


关于这两个词汇,完备且严密的定义,会比较冗长枯燥。所以俺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通俗地说明这两个词汇。
比如说:“国家”属于“普遍概念”;“中国”属于“个别概念”。
比如说:“独裁者”属于“普遍概念”;“习近平”属于“个别概念”。
上面的例子好理解,再来说一个稍微容易混淆的。
思考一下“这一届政治局的成员”属于哪种?——是“个别概念”。
俺个人是这样理解这两种概念的区别:“普遍概念”是无法逐一枚举其包含的实体;而“个别概念”要么是单一实体,要么其包含的实体是可以逐一枚举的。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可以逐一列举出历史上的“独裁者”,为啥还把“独裁者”当成“普遍概念”。
因为“独裁者”一词,既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和现在的独裁者,也可以表示未来的独裁者。而未来的独裁者尚未出现,你不可能进行逐一枚举。

◇全称陈述 & 单称陈述 & 存在陈述


这三个概念,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全称命题、单称命题、存在命题。
同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辅助大伙儿理解。
全称陈述——所有人(任何人)的身高都小于3米
单称陈述——姚明和郭敬明的身高都小于3米
存在陈述——至少存在一个人,其身高小于3米

请注意,“全称陈述”对应的主体(主语)就是前面提及的“普遍概念”;“单称陈述”对应的主体就是前面提及的“个别概念”。
为了巩固你对“普遍概念”的印象,再来做一个练习:
“这一届政治局的成员,身高都小于3米”——这句话是哪一种陈述?
如果你【误以为】这句话是“全称陈述”,请你回过头重新复习前一个小节(普遍概念 VS 个别概念)。

◇客观陈述 VS 主观陈述


“客观/主观”这两个概念是哲学领域的常见词汇,而且对这俩的定义,可说是五花八门。
由于本文聊的是“科学哲学”,所以这里只给出波普尔用于科学哲学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比较简洁,而且【不】牵扯到“形而上学”)。
波普尔指出:陈述句(命题)的客观性在于——它们能通过不同的主体间进行相互检验。(引用出处:《 科学发现的逻辑 》第1章)
因此,无法做到上述这点的,就是主观的陈述。

◇经验 VS 理性


本文所说的“经验”是“ 经验主义 ”相关的;本文所说的“理性”是“ 理性主义 ”相关的。【不要】用日常的含义来理解
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叫做“认识论”(有时也称为“知识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该领域的两大流派。
“经验主义”所说的“经验”,通俗地说就是:用人的感官通过外界进行认识。“理性主义”所说的“理性”是跟前面的“经验”相对滴——也就是说,不依赖于人的感官,单靠大脑思考而获得知识。
举例:
对“数论”的研究,属于“纯理性”的范畴——不需要依赖外部客观世界,也可以思考数论的问题。
相对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需要依赖“经验”——要做实验,研究外部客观世界,才能获取相关知识。

◇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可验证性”指的是某个命题 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 进行检验。(何为“经验”,参见前一个小节)
为了便于大伙儿理解,俺来举一个“不可验证”的例子——隐身精灵。
假设某人声称地球上存在某种“隐身精灵”。这种精灵非常牛逼,你用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探知其存在。
那么,这种所谓的“不可知的精灵”,就是不可验证的。(下面俺会聊到—不可验证的命题,在科学上是没有意义的)

“可重复性”指的是,对某个命题的验证,必须是“对多人可重复的”。
说个反面教材:
去年(2014)科学界出了一个重大丑闻(STAP细胞),关注科技动态的同学应该都听说了。日本理化所的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号称搞定了“人工多能干细胞”(轰动了干细胞研究领域)。 但是她论文中的实验方法,无法被任何一个生物学同行重现。 后来日本理化所进行内部调查,认定她的论文造假。之后小保方的指导教授笹井芳树上吊自杀。
在上述案例中,小保方的学术成果被质疑,关键原因在于:其他同行无法复现其实验结果——在科研领域中,这是非常致命的。

“可操作性”指的是对命题的验证要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有限的技术步骤来完成。
举例:
如何判断某个软件是否具有智能?
普通人可能会说:只需要让这个软件跟人比一下智力,看它是否跟人一样聪明。
但是,上述这种说法,【不具备】可操作性——首先,“聪明程度”是很难量化的;其次,如何进行“比智力”,也很难化解为可操作的步骤。
再来看计算机领域的绝对大牛图灵,他就给出了一个【可操作的】判定过程——叫做“图灵测试”(具体介绍参见“ 维基词条 ”)
“图灵测试”的优点就在于其“可操作性”。

◇证伪 VS 证实


通过检验,判定某个命题为“真”,称之为“证实”;反之,判定该命题为假,称之为“证伪”。

◇演绎法 VS 归纳法


关于这两个词汇,完备且严密的定义,会比较冗长枯燥。所以俺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通俗地说明这两个词汇。

“演绎法”在某些学术文章中也被称为“分析的”。通俗的说法是“推理”。下面是一个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大前提:人都是会死的。
小前提:哲学家都是人。
结论:哲学家都是会死的。

“归纳法”在某些学术文章中也被称为“综合的”。通俗的说法是“总结”。下面是举例:
因为每天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于是就总结出(归纳出):太阳永远都会从东边升起。
古代的欧洲人只看到过白天鹅,于是就总结出(归纳出):天鹅全都是白色的。

“演绎法”和“归纳法”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演绎法”是严密的——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成立,则结论【必定】成立。
反之,“归纳法”是【不严密】的——因为归纳法企图通过“有限次”观测来得到一个普适的结论。
用逻辑学的术语:“归纳法”企图通过 N 次“单称陈述”,推导出一个“全称陈述”。这必定是不严密的(始终存在例外的可能性)


★啥是“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顾名思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用来研究“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划界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知识的结构、科学的目的性......


★“划界问题”及其流派


关于“科学的定义”也称为“划界问题”。意思是说:划一条边界,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
(请注意,此处说的是“非科学”,而不是“伪科学”。“非科学”是“伪科学”的超集。关于这两个概念,后面还会聊到)
为了解决“划界问题”,历史上出现多个不同的流派。下面大概描述一下:

◇逻辑实证主义 / 逻辑经验主义


这玩意儿洋文叫做“logical positivism”或“logical empiricism”。该流派统治了“科学哲学”很长时间。其代表人物包括“马赫、 维也纳学派 ”等。
关于该流派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以【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
上述俺只用一句话“简而言之”。但实际上,该流派的理论有一大坨。比如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对待......诸如此类的。因为该流派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俺就一笔带过。

◇证伪主义 / 批判理性主义


这玩意儿洋文叫做“falsificationism”或“critical rationalism”。为了避免歧义,本文后续部分一律采用“证伪主义”这个称呼。
该流派由大名鼎鼎的 卡尔·波普尔 开创。关于这位大牛,俺在 之前的博文 有多次提及(当时主要是聊:他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批判)。
关于该流派,本文后续会详述。这里先大致说一下——其核心观念是:以【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
(提醒大伙儿注意:该理论同样有一大坨,“可证伪性”只是最关键的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
波普尔不但用“证伪主义”创立了一个新的划界理论,而且他还指出“逻辑实证主义”的致命缺陷。从那之后,“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地破产。如今提及“逻辑实证主义”,大都是拿来当反面教材进行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缺陷】


“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缺陷是啥捏?这个问题如果详述的话,又是一篇长博文。因为本文已经很长了。为了照顾某些阅读障碍的读者,俺长话短说——
假设某理论包含如下命题——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是一个全称命题)。“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的是【证实】,它可以对这个命题做很多很多的验证(观察许许多多的天鹅),发现果然都是白色滴。但无论你观察的次数有多么大,你【永远无法】100% 担保这个命题为真。因为你不可能穷举所有的天鹅。哪怕你把当今世上所有活着的天鹅都检验一遍,还是不够。因为出生在【未来】的天鹅,你无法检验。
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性缺陷——永远无法证实“全称命题”。

◇波普尔之后的“划界理论”


波普尔之后,又有若干哲学家提出其它的划界理论。简要列举其中几个:
托马斯·库恩提出了基于“释疑”的划界标准。
夏佩尔提出了基于“合理性”的划界标准。
萨伽德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包括了“思维方式、经验验证、理论简单性、进步性”等判定标准。
这些人里面,以库恩的影响力最大,其代表作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他与波普尔生活的年代大致重叠,两人都批评对方的划界标准有缺陷。

◇对“划界问题”的消解


在波普尔之后,还有一批哲学家改换思路来解决划界问题——他们没有提出新的划界理论,而是致力于论证“划界问题”无意义(或者论证它是一个“伪问题”)。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包括“威拉德·蒯因、费亚阿本德、劳丹”等人。


★为啥只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本文俺会以波普尔开创的“证伪主义”来定义:何为科学?
由于前一章节已经介绍了“划界理论”的几个不同流派(“证伪主义”只是其中一个流派)。所以,肯定有读者会问:为啥只介绍这个流派。
为了增加本文的说服力,在聊“证伪主义”之前,先说说“证伪主义”相对于其它流派的优势。

◇举例1——理论物理大牛对波普尔的认可


波普尔开创了“证伪主义”之后,不但在哲学界造成轰动,甚至在理论物理领域也造成很大反响。
要知道,理论物理学界的风气,通常是看不起其它学科的, 尤其看不起哲学家 。下面插几段理论物理学家的八卦。
那个聪明绝顶的费曼(Feynman,诺贝尔奖得主,搞出了“量子的路径积分表述”与“费曼图”)有次给朋友写信,其中提到: 最近一切都好,就是我儿子让我担心——他居然想当个他妈的哲学家。
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同学,还可以回顾一下男主角谢耳朵(Sheldon Cooper)的形象。据说谢耳朵的原型是长期执教加州理工的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诺贝尔奖得主,创立了“夸克理论”)。这个盖尔曼,不但鄙视哲学,而且鄙视其它自然科学以及实验物理学。
甚至连口碑极好的玻尔(Bohr,“哥本哈根学派”精神领袖)也曾经发过一句牢骚: 我发现了,哲学家们都是在胡扯!

因为这种传统,你很难找到某个哲学家,能被同时代的多个理论物理大牛认可。而波普尔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有一年,波普尔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演讲,包括“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在内的多位理论物理学家,亲自到场听他讲演。(请注意:俺列的这3位,都是大师级的;而且他们不是光去捧场的,是真的去听讲的)。
理论物理学家邦迪(Hermann Bondi,创立“稳态理论”)甚至说过这么一段话: 科学中,方法是最重要的;而科学方法中,波普尔的科学方法是最重要的。

◇举例2——当前的心理学权威教材依然使用“证伪主义”


俺的网盘上 曾经分享过一本《 对“伪心理学”说不 》(洋文书名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其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是权威的心理学家,发了200多篇论文,而且论文引用率很高。此书被全球几百所高校(包括一流高校)用作教材。
在这本权威心理学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证伪主义”。


★如何定义“科学”?


下面,俺用逐层递进的方式,来描述“科学理论”应该符合的条件。当你搞清楚啥是“科学理论”,自然就明白啥是“科学”。

◇首先,必须是个【理论】


所谓的“理论”,你起码得是【相互关联的】命题的集合。
举个反例:
像“诗歌、小说”是不能称之为“理论”的,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

◇理论中的命题必须是【客观陈述】


科学理论中的命题/陈述,必须是“【客观】陈述”。
(对“客观”一词,采用波普尔的定义,详见前面的“预备知识”章节)
如果你仔细阅读某些宗教理论,其命题/陈述不满足这条标准。

◇理论中的命题必须是【全称陈述】


科学理论中的命题/陈述,必须是“【全称】陈述”。因为“全称陈述”才有价值,“单称陈述”和“存在陈述”,几乎没啥价值。
另外,数学理论中虽然会有“存在陈述”,但这些“存在陈述”都是基于【纯理性】来验证滴。后续的小节聊“可验证性”,俺会提到:科学理论是基于【经验】来验证滴——这是科学理论与数学理论的主要差异之一。

下面以牛顿第二定律举例(俺博客的读者至少都读过初中物理吧,应该知道这玩意儿)
任何物体都符合 F = ma (这是全称陈述)
编程随想这个人符合 F = ma (这是单称陈述)
至少存在一个物体符合 F = ma (这是存在陈述)

很显然,第一句话最有价值。因为该陈述指明的是【任何物体】,不管这个物体是大是小、是天然还是人造、是固态还是液态还是气态......总之都符合 F = ma
因此,牛顿定律可以被广泛运用到多个不同领域(比如“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等)。
反之,后面两个命题,就没啥价值——包含的信息量(知识量)太少。

◇基于【演绎法】建立理论体系


“科学理论”必须是基于“演绎法”来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
说得更具体一点:
要建立科学理论,首先提出若干前提,这些前提是不言自明滴(有点类似数学公理);然后基于这些前提,进行演绎推理。得出各种各样的推论。
举例:
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主要是基于两个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然后由这俩推导出理论的其它内容(比如“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必须是【可验证】的


关于“可验证”,俺强调几点:
1. 此处所说的验证,必须是“可重复”验证。
2. 此处所说的验证,是基于“经验”的验证,而【不是】基于“理性”的验证。(关于“经验、理性”二词,不要望文生义,请仔细看“预备知识”)

◇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必须是【可证伪】的


前面已经说了——“不可验证”的理论,不能算科学理论。下面来讨论“不可证伪”。
“不可证伪”包括如下几种:
1. 因为“不可验证”,所以无法证伪
(关于这种,参见前一个小节)
2. 恒真命题、重言命题、套套逻辑
为了通俗化,俺举几个例子,都是【永远为真】的命题:
菱形有4条边(基于“定义”的恒真句)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要么是直角边,要么是斜边(基于“定义及枚举”的恒真句)
任何人的身高,要么比我高,要么不比我高(基于“排中律”的恒真句)
3. 存在命题/存在陈述
前面的“预备知识”中已经介绍了何为“存在命题”。
“存在命题”是不可能证伪的。

◇命题的【可证伪程度】越高,则理论越好


聊完“可证伪性”,再来聊聊“可证伪”的程度。
先看如下两个命题:
命题1: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必定等于180度
命题2: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必定大于90度

假设有人找到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150度——那么就可以推翻第1个命题,但却无法推翻第2个命题。
因此,咱们就说:这两个命题中,第1个命题更容易被推翻。用行话就是:第1个命题可证伪的程度更高。
如果你稍微聪明一些,自然就明白:某理论可证伪的程度越高,说明该理论给出的预测越丰富和详细;因此,该理论包含的信息量(知识量)也就越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越容易被推翻的命题,知识量越大。
所以, 那些看起来好像很容易被推翻,但是又迟迟没有被推翻的理论,那才是真正的牛B理论。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属于此类)

◇只允许某种类型的【特设性修正】


早在波普尔写《 科学发现的逻辑 》的时候,他就料到有些人会采用“特设性修正”来规避理论的反例,因此也就可以让理论逃避“被证伪的命运”。
上述这句话比较抽象,俺第 N 次举例:
比如俺给出一个全称陈述:“所有的人,身高都小于3米”
假如有一天,利用基因工程让某人的身高突破3米,那么俺上述那个命题,就被证伪了(找到反例了)。
为了补救上述命题,俺可以给命题加上一个定语,变成如下:
“所有未经过基因改造的人,身高都小于3米”
在上述这个例子中,俺玩的把戏,波普尔称之为“利用特设性修正逃避证伪”。
为了防范这种下三滥钻空子的行为,波普尔在他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加了一个约束条件,大意如下:
对理论进行“特设性修正”应该要【提高】理论的“可证伪程度”。只有这样,才算是科学理论;否则的话,就不是科学理论。
前面说了:“可证伪程度”越高,则理论的价值越高。正派的科学家,应该不断完善理论,于是理论的“可证伪程度”会上升(也就是越来越容易被推翻);而如果通过“特设性修正”让理论的“可证伪程度”越来越低,那就相当于耍无赖了,同时理论也变得越来越没价值。

◇上述每一个要求,单独只构成“必要条件”


本来写到这里,这个章节就结束了——把上述这些条件汇总起来,就是判定“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但是考虑到很多人犯了一些低级错误,俺再多费点口水。
本章节提到了很多判定“科学理论”的依据/标准。这里面的每一个标准,【单独】都只构成【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再来举例:
比如很多占星术的理论,也具有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然后那帮占星术的粉丝就跳出来说,这玩意儿也是科学。他们的谬误在于——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实际上大部分占星术理论(甚至有可能是全部的占星术理论),都缺乏“演绎体系”——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基于演绎法建立起来的。
具备上述某个单一标准的理论,【不一定是】科学。但是不具备的,就【一定不是】科学。


★“证伪主义”的积极作用


俺觉得大致有如下几条:
1. 破除了“科学理论是绝对真理”的观念
2. 强调了基于经验证伪的重要性(“证伪”比“证实”更重要)
3. 由于鼓励了对科学理论的证伪,促进科学理论更快更好地发展
4. 提供了一种指导思想来建立科学理论(比如前面提及的:越容易“被证伪/被推翻”的理论,越有价值)


★啥是“非科学”?


从语言逻辑上讲,“非科学”等价于“不是科学”。根据“排中律”,任何一个玩意儿 ,要么是“科学”,要么是“非科学”。
在此,俺要提醒一句: 千万不要把【非科学】当成贬义词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非科学”:

◇文学、艺术


这些领域的理论,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用波普尔的定义就是——无法在不同的主体间进行相互检验。
有句老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艺领域是主观的,很难建立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

◇宗教


前面俺已经提到了:大多数宗教理论,其命题/陈述,【不是】客观陈述。
另外,大多数宗教的理论的命题,有的是缺乏“可验证性”,有的命题直接在逻辑形式上就是“无法证伪”(比如前面提及的“存在命题”是不可能证伪的)。

◇大部分的数学分支


大部分的数学分支,都属于“纯理性”的认识领域(再次唠叨:此处的【理性】不是通常的用法/含义,请参见“预备知识”)。也就是说,这些领域不依赖于客观世界。比如:集合论、数论、算术......
那么,数学的哪个部分属于“科学”捏?俺认为“几何学”属于科学。几何学是研究空间的,因此几何学是需要通过【经验】进行检验的,也可以通过【经验】进行证伪的(再次唠叨:此处的【经验】不是通常的用法/含义,请参见“预备知识”)。与之相比,数学的其它分支,都是【纯理性】的。
实际上,传统的“欧氏几何”已经通过【经验】证伪了。
咱们在小学中学教的几何就是“欧氏几何”,它描述的是平坦的空间(空间曲率为零)。在平坦空间中,过直线外的一点只能作一条平行线(这就是“欧氏几何”中大名鼎鼎的平行公理)。而咱们生活的宇宙,空间曲率大于零(也称为“椭圆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过直线外的一点不可能作平行线(总是会相交)。实际上还有一种空间叫做“双曲空间”,曲率为负数,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不止一条平行线。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维基百科 关于“非欧几何”的词条

补充说明:
本文发出后,关于”几何学“是否可以被证伪,产生了大量的讨论(辩论)。于是俺加上这个”补充说明“
很多网友不同意俺的观点,他们的理由是:数学是无法证伪的,几何学属于数学,所以几何学也无法证伪。
这些网友的立论有问题,他们忽略了本文”预备知识“中强调过的,”可证伪性“是带有定语的,那就是”基于【经验】的可证伪性“。
再来看几何学和数学的其它分支,有何不同。
几何学是研究”空间结构“的。当年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先验的】(不依赖经验)。如果按照康德的说法,那么几何学跟其它数学分支的本质是类似滴——都算是【纯粹理性】的学科。
但是,到了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之后,“空间和时间”已经被证明,不再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如此一来,几何学也就跟其它数学分支有了根本差异——几何学的命题,是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检验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基于【经验】进行证伪“。

◇逻辑学


逻辑学也不是科学。
原因在于逻辑学中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是无法证伪的(比如:矛盾律、排中律)。

◇技术


还有一类常见的“非科学”是技术。
咱们经常说的“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但这两者有本质区别:
科学理论是基于【演绎法】(逻辑推理)建立起来的。
技术理论是基于【归纳法】(经验总结)建立起来的。

作为俺的老本行,说个软件开发领域的例子:
比如软件工程,就属于“技术”而不是“科学”。软件工程中强调的那些措施(每日构建、代码评审、短周期迭代...),都是基于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

再来聊个容易引发口水战的例子:
实际上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诞生过真正的逻辑学【体系】。诸子百家中,墨家晚期的典籍,开始出现少量朴素的逻辑思想(但远远称不上“体系”);可惜“独尊儒术”之后,就荒废了。另外,印度传入的佛教典籍中包含的“因明”,也达不到古希腊逻辑学那么完善的程度(而且“因明”仅限于佛教领域)。
所以,中国古代那些能拿出来夸耀的东西,严格来讲都仅仅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比如“建筑、历法、造纸、瓷器、医术”等成就,都是基于“经验总结”(属于“归纳法”);这些东西根本【算不上】“演绎推理”。


★啥是“伪科学”(pseudoscience)?


所谓“伪科学”,通俗地说就是:本身不是科学,但是又伪装自己是科学。
从范畴上,“伪科学”是“非科学”的【真子集】。
举例:
按照俺一贯给党国抹黑的套路,来说说共产党经常吹捧的“科学的共产主义”(有时也称“科学的社会主义”)。
马教主的这套理论,冠以“科学的”作定语,显然就是标榜该理论是科学。到底是不是捏?俺偷个懒不点评了,直接引用波普尔著作《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中的一段:
尽管经过其支持者不断的辩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最终仍然流于江湖郎中算命的水平。
在其最早的版本中(比如马克思对于“即将来到的社会革命”的特征分析),那些预言是可以被实证的,也是可以被证伪的。
然而随着历史逐渐否定其预言,后代的马克思追随者拒绝承认错误,反而重新解释马克思的理论来搭配现实证据。他们这样做虽然救了马克思理论一命,但却使得这个理论框架本身变得无法被验证真伪。
他们重新包装了理论,却也毁掉了其原本标榜的科学性质。
(注: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俺在如下几篇博文也聊过)
为什么马克思是错的?——全面批判马列主义的知名著作导读
各种一元化思维的谬误——从“星座理论”到“共产主义社会”


★啥是“反科学”(anti-science)?


科学研究本身是以思维作为主体的活动,而且科学理论是欢迎质疑和反驳的。如前所述,对科学理论的证伪,往往会触发新理论的建立。
而“反科学”就是采用“科学之外的力量”来打击科学活动。有的采用政治手段,有的采用宗教手段,有的采用直接暴力手段。
举几个例子:
中世纪时期,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刑(关于这事儿,列位看官应该是耳熟能详)
纳粹德国时期,“相对论”被当成“犹太人的物理学”加以批判,禁止传授。
天朝文革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被当成“资产阶级的物理学”加以批判,禁止传授。
在某些伊斯兰教国家,传播进化论或其它与古兰经不符的理论,会有生命危险。

(列位看官是否感觉到:纳粹时期和文革时期,”反科学“的手法很像,如果你再看看俺的另一篇博文《 人类自由的三大死敌——谈谈“共产运动、纳粹主义、政教合一”的共性 》,就明白为啥两者这么像了)


★列举常见谬误


◇常见谬误:把科学理论等同于“绝对真理”


如果根据“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科学恰恰是【最不可能】成为“绝对真理”的。
科学理论总是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所以科学理论要么“已经被推翻”,要么是“暂时尚未被推翻”。

◇常见谬误:混淆“非科学”与“伪科学”


前面俺已经说了:“伪科学”只是“非科学”一个很小的【真子集】。

◇常见谬误:以为“科学”总是比“非科学”更牛逼


其实不一定。
比如“科学理论”需要依靠逻辑演绎法来建立。所以“逻辑学”是科学的基石。“逻辑学”应该比“科学”更牛逼,对吧。
但“逻辑学”属于“非科学”。

◇常见谬误:觉得只有“科学”是重要的,“非科学”不重要


前一条俺说了——“逻辑学”比“科学”更重要,并“逻辑学”属于“非科学”。
另外,人文领域全部都是“非科学”。人文领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像人文领域中的“伦理学”——重要性不亚于科学。

◇常见谬误: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就没用了


这个说法【不一定】成立!
有些科学理论被证伪之后,确实就废了。比如曾经的”燃素理论“,”以太理论“,如今几乎没啥用了(现在提到这俩,通常是拿来当反面教材)。
但是,还有一些科学理论,虽然被证伪了,依然还在使用。为啥捏?
比如当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之后,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就被彻底证伪了。但是现在的工程学科(比如机械工程)还在用牛顿力学。因为在速度远远低于光速,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天文学尺度的前提下,牛顿力学与实际观测的误差,非常非常小,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工程上依然用牛顿力学。


★对待“科学和科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不要】盲目崇拜科学


这种现象貌似还挺普遍——很多人把”科学理论“当成是永恒真理,并对”科学“崇拜不已。
首先,对”科学理论“而言——既然每一个科学理论总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没必要把它看得太过神圣。
其次,对”科学“本身而言,应该把它视作某种【手段】而不应该视作”终极目标“或”崇拜对象“。
(关于”崇拜“的话题,还可以参考另一篇博文:《 不要成为“粉丝”——谈谈“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 》)

◇【不要】以为科学是万能滴


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万能的。
如果有人跟你说:某某东西是万能的,这人要么是傻子要么是骗子。

◇“证伪(推翻)”通常比“证实”更有价值


看完本文前面的部分,大伙儿应该明白:证伪(推翻)某个科学理论,其贡献是很大,超过了对科学理论的证实(验证)。
如果某人能够基于“经验”的观测,对某个理论进行证伪(找到反例),就可以把该理论推翻。推翻之后,科学家自然会去想办法创造出更好的理论,于是科学就进步了。


★引申阅读


俺在网盘上分享了几本有关“科学哲学”的电子书,都放在【哲学类 / 科学哲学】这个分类目录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下载来看。
全部电子书的清单如下(该页面可以【免翻墙】打开)。
https://github.com/programthink/books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为什么马克思是错的?——全面批判马列主义的知名著作导读
各种【一元化思维】的谬误——从“星座理论”到“共产主义社会”
成功学批判——简述其危害性及各种谬误
不要成为“粉丝”——谈谈“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
人类自由的三大死敌——谈谈“共产运动、纳粹主义、政教合一”的共性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 编程随想 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5/10/What-is-Science.html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