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领域女子不如男?是性别歧视还是另有原因?

2016-11-22 作者: 杨鸣宇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科研领域女子不如男?是性别歧视还是另有原因?

530982320665028294
2015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现场。 新华社 图
</img>

在2005年哈佛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次会议上,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表达了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观点:女性在数理领域鲜有见树的原因是两性存在先天差异。没过多久,萨默斯就为自己的“口不择言”付出代价。次年,他因为教员的不信任投票而成为哈佛近150年来任期最短的校长。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科学界确实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科研人员的数量、职级、薪酬、声望等方面,大都显示出女性弱于男性的情况。理论上说,科学研究更多取决于个人能力而非个体社会属性,因而应该相对公平。那为什么科研领域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呢?

最近一篇发表在《社会》的研究文章,试图以学术网络为切入点,考察中国科研产出体现的性别差异。研究者主要关注3个问题:1)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网络在规模和结构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学术网络规模及其结构的性别差异是否是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3)学术网络及其结构的性别差异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影响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

分析数据来自2013年的“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该项调查通过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设在北京的51个调查站点单位,随机抽取8900名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考虑到中国科研体系以高校为主,因此分析集中在过去3年里在高校有科研成果发表的1372个样本。

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科研产出确实低于男性,3年里,女性的SCI/EI论文为人均4.1篇,而男性的为人均5.7篇。而男性的学术网络明显优于女性,如男性的网络规模为11人,女性的只有9人。如果细分网络构成,男女性在“国际学术”“企业”和“政府”等维度的社会关系联系上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女性从学术网络获取的“信息”(如研究灵感)和“资源”(如科研资金)可能比男性更少。

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教育程度、婚育、职称和单位级别等变量后,男性这个变量依然与SCI/EI论文数量呈显着正相关。虽然在加入上述学术网络作为解释变量后,性别的影响力大幅下降,但仍然没能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

最后,研究者还检验了性别原因造成科研产出不同的另一种可能─即相同的学术网络对男性和女性的回报存在不同。研究者于是对男性和女性子样本在控制相同的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分别进行回归,然后检验“女-男APE系数差”是否在学术网络上存在统计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只有在“企业纽带”一项上两性存在差异。研究者的解释是“女性动用企业社会网络的动机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也可能在于企业合作者对女性动员的响应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但总括而言,没有证据支持学术网络对于两性的回报存在系统差异。

科学研究尤其是理工科领域研究,对团队合作要求相当高,这使科研人员的学术网络成为影响其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政策意义是,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如果能在政策上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支持,将能有效改善科研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参考文献

  • 朱依娜、何光喜(2016)。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社会,4。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