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奢靡无度的职务消费屡禁不止?
为什么奢靡无度的职务消费屡禁不止?
中国在过去几年的反腐败力度之大、决心之强,对于杜绝腐败现象和规范政府行为大有裨益。但是,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以地下或半地下的形式继续存在着,甚至还有死灰复燃、再次抬头的迹象。
以铺张浪费的职务消费为例,“八项规定”对此明令禁止,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职务消费的屡禁不止,可能是制度化的结果
尽管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政府部门铺张浪费的现象,但中国的情况更加严峻。
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通过轮番的开展反浪费的政治运动、三令五申地制定各类制度来大力反腐。但无论是针对各类职务消费的特殊规定(比如事无巨细地规定“四菜一汤”的招待标准),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上百份政府规章,亦或是收紧财政纪律的种种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难以为继。
一些人认为职务消费是中国社会文化里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与“礼尚往来”的传统和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密不可分。也有人指出,职务消费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对于薪水偏低的公务员阶层来说,职务消费能增加自己的福利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这些解释不无道理,但职务消费在中国的流行泛滥可能并不这么简单。研究人员认为,职务消费屡禁不止的顽疾,可能是一种制度化(“制度同化”是一种有趣的组织现象,指组织成员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制度压力而在某些方面越走越近,哪怕这种制度规范是违规的)的结果。
说白了,职务消费是官场文化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顽疾,身处其中的公务员们不仅会认为职务消费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也相信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说,职务消费是一种“非不想也,实不能也”的存在。
二、研究发现,职务消费的背后存在着两股势力
香港城市大学的 公婷 和 肖汉宇 在最新的研究发现,在职务消费的背后既有诱使人们去做的“拉力”,也有强制或强迫其去做的“推力”。推和拉的这两股力量结合起来,构成了身在其中的人们难以对抗的官场规范或所谓的“潜规则”,导致了奢靡无度的职务消费屡禁不止。
研究人员在2012-2014年期间对中国多个城市的65位各级公务员进行了访谈,并收集了与此相关的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来揭示职务消费背后的制度诱因。
概括来说,自上而下的强制“推力”和自下而上的诱使“拉力”,共同构成了职务消费流行泛滥的制度规范。
首先,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审批、人事管理、绩效考核和督查巡视等方面,都不得不仰人鼻息。级别较低的公务员同上级主管之间存在很强的依附关系,不得不通过逢迎讨好去争取资源和机会。一方面是上级暗示或主动索要,另一方面下级争相想要“有所表示”,上下之间可谓“一拍即合”,使职务消费看起来“名正言顺”。
其次,同级的政府部门在要政策、跑项目、招商引资、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关系,导致大家争相迎合上级部门的需求,投其所好。毕竟,其他部门通过职务消费去迎合上级了,你不照样做的话,就会在资源分配的许多方面都吃亏落后;与此同时,同级之间也会相互攀比,争相抬高职务消费的标准,以便于在上级眼中赢得更好的印象;此外,同行之间关于职务消费的私下交流,也让人们认识到许多变通的做法是行得通的。
综上所述,深陷其中的公务员很难抵御强大的官场文化压力,这就导致了职务消费的制度温床很难被铲除。更为重要的是,职务消费不仅表现为政府行为,而且会内化为公务员的个人认识,可谓“内外夹攻”。
尽管一些人在铺张浪费时心存愧疚,但当他认识到这是完成单位任务的“必要的恶”时,就会坦然接受起来。 特别是在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个人的暗示、诱使或要求时,下级部门的人员很容易就会被同化,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使得职务消费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公开的秘密”。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反腐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加大惩罚和加强监督上,而应该去剖析更深层次的制度诱因。想要反腐成功,就要去努力的改变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不对称关系,以及同级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否则,哪怕反腐败的声浪日甚一日,仍然会有人顶风作案、铤而走险、前“腐”后继。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Gong, Ting, and Hanyu Xiao. 2017. “The Formation and Impact of Isomorphic Pressures: Extravagant Position-Related Consumption in China.”
Governance 30 (3):387-405.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