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 、张杰 : 两岸关系与台湾未来
编者按 :随着中共红色帝国崛起,台湾问题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北京会不会像莫斯科吞并克里米亚那样,对台湾下手?蔡英文政府如何面对习近平强权咄咄逼人的挑战?什么是台湾的“非典型外交”?未来中、美、台之间的关系会如何演变?本刊有幸请到台湾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新台湾国策智库咨询委员兼两岸关系组召集人、华人民主书院董事曾建元先生,一一解答上述问题。本期“时政评论”栏目,我们还刊发了另一位台湾学者——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先生的大作《借鉴台湾经验,推动中国和平民主转型》,供读者分享。
时间:2018年4月29日
地点:美国新泽西
对谈人:曾建元 张杰
录音、文字整理 :小荣
张杰 (以下简称张):谢谢曾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我们的杂志每期有个高端访谈,今天想听听您对台海两岸问题及相关国际问题的意见。正如您所知,近几天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刚刚在板门店进行了会谈,搞了《为促进朝鲜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似乎两韩的形势有转机。有些媒体就猜测,这对两岸关系是否有启发呢?既然文金能坐在一起会谈,习近平和蔡英文是不是也有可能?也搞个习蔡会。昨天美国之音的《海峡两岸》节目请台湾学者谈,就议论了此类问题。那么,当下两岸关系究竟现状如何?未来大概是什么走向?
曾建元 (以下简称曾):文金会所以能成功举行,在于朝韩之间并没有像两岸那样,必须要承认一方为中央这样的状况。朝韩分别作为主权国家,其地位国际上都承认,有对等性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来进行这样的交往和对话,当然,国际上对朝韩对话是欢迎的。只要国家领导人有这样的意愿、有这样的条件,又下决心扫除障碍,会面就有可能进行。至于双方是否有更大的合作,政治、经济有统合,还有待各自的努力。总之,摆在他们面前的人为的政治障碍,我认为比较小。但两岸之间就不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让两岸问题显得格外复杂。
2015 年马习会时马英九的失格
曾 :我们都知道,2016年民主进步党重新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之间的交往全部中断。两岸曾有过首脑会晤,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当时的马英九不是以中国国民党党职的身份,而是以台湾中华民国总统身份和习近平见面的,大陆称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当时会面的形式是对等的。双方事前通过高官会议磋商,对国家领导人间的对话做了安排。
张 :对不起打断一下,我记得2005年胡锦涛、连战会晤时,双方是以党的领导人身份见面的,一边是共产党总书记,一边是国民党党主席。
曾 :那时国民党是在野党。
张 :是的,现在马英九代表的是执政党。
曾 :但马英九不是执政党主席。
张 :是。按您刚才的解释,习马会是两岸国家领导人的会面,但是北京似乎不这样解读。
曾 :对。您知道在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之间,台湾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北京认为九二共识就是指一个中国。这次习马会举行前,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和北京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之间有一个协议,双方都做出了政治承诺。
张 :政治承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曾 :只谈九二共识,不谈一个中国,也不谈一中各表。
张 :哦,是这样,看来双方谈的不错?
曾 :马英九在这个问题上是失格的,台湾陆委会对马总统很不满,因为会见后的公开记者会上,习近平先发言,提到九二共识,并且按照事先约定没有提一个中国,但马英九没有提一中各表反而提一个中国,引起舆论哗然,陆委会受到各方面的指责。马英九做了解释,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他说非常惊讶习近平竟然遵守了承诺不谈一个中国,蛮感动的,自己反而脱口而出,说了一个中国。
张 :原来如此。
曾 :事前已经说好按程序走,你总统竟然破坏了。这使得马习会以后没有办法再进行首脑对话,因为马习会把九二共识加上一个中国设定为两岸关系的新的政治基础。如果双方不谈一个中国,九二共识有可能被民进党接受。
张 :这么说是马总统坏了事。
曾 :对,马总统办了件蠢事。
张 :那蔡英文政府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
曾 :2016年后北京的态度更加明确了,九二共识一定要突显一个中国原则,没有什么一中各表,北京强硬的态度让民进党对九二共识没有任何回旋的空间,两岸也就失去了共识和对话基础。
张 :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关系基本是冰冻状态?
曾 :差不多吧,或者叫渐冻,越来越冷。
张 :这么说,刚刚发生的文金会,是无法套在两岸这里的。两岸今天不太可能走到一起。
领导人的决断很重要
曾 :其实,有些东西就在领导人的一念之间。关键点在习近平,习马会时马英九是以总统身份去的,虽然双方见面算私人会面,但规格是按总统标准。北京能同意这样安排,也是为了打破政治障碍,毕竟会面是两岸最高领导人的见面嘛。蔡总统对两岸会面其实也是积极的,只要不设定前提,随时可以坐下来谈。朝鲜半岛的骤然变化,实际上是看金正恩、文在寅的决断力。而习近平大权在握,只要把一个中国的内涵和原则暂时卸下,他有更多的权力资源能做这样的决定,也就是说,他更有机会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做出决断。
张 :您怎么看习近平两岸政策的未来走向?
曾 :2016年有一个转折。蔡英文总统的就职演说刚结束,中外媒体访问北京的智库,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周志怀,他们对于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提到《中华民国宪法》,提到要按照《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办事,都表示满意。
张 :这和民进党在野时的说法不一样嘛。
曾 :是的,所以大陆智库说蔡英文过关了。没想到隔一天北京就大翻盘了,从高层推翻原来的调子。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北京、上海、厦门三个地方研究台湾的智库领袖对蔡英文演说不约而同做出同一种评价,这背后是有原因的。事实上蔡英文的一些说法,事前必有些管道通过去,请北京方面谅解、默契,才会有这样的说法,看得出来是经过沟通的。
张 :那大翻盘是谁做出的?
曾 :应该是最高层习近平本人。
张 :习近平为什么要翻盘?
曾 :从他对国台办进行的整顿看,习对两岸关系有他的看法。过去的涉台系统如国台办,在两岸关系处理上习并不满意。
张 :哪些地方不满意?
曾 :我揣摩不精准,习对国台办不满意,至少应该包括国民党为什么下台、蔡英文为什么会上来、太阳花学运反映台湾各界的不满、两岸关系被两岸政商联盟绑架,等等,习近平似乎认识到这个问题。
张 :请解释一下“两岸政商联盟”是什么意思。
曾 :2005年连胡会以后建立国共对话平台,每年都有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只限国民党和共产党参加,但表面上去除国共对话的形式,实际就是两党,以方便共产党对台湾发力。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国共论坛变成两岸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交流基金会之外的官方对话机制,结果成就了两岸各自的政商圈子。
张 :也就是台北的国民党政商圈子,这边是北京太子党政商圈子?
曾 :对。2008到2016,八年之间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利益上的共同体,导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和《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都染上这些集团利益的色彩,使得两岸和平红利不能让台湾大多数老百姓共享,只是便宜了国民党政商集团的那些人。这导致国民党失去人心,结果是北京所不乐见的2016年国民党垮台,民进党第一次全面执政(同时掌控了总统府、行政院和立法院)。而这也标志着北京从2005年开始发力支持国民党、经营两岸关系的彻底失败。
张 :的确,北京大概没有想到国民党会垮下来,之所以培植了这样大一个政商集团,就是希望用这个方式影响台湾,也影响执政者,没想到事与愿违,反倒造成台湾国民党的失利、民进党的上台。是这样一个因果关系?
曾 :是的。有直接关系。
张 :所以习近平对这非常不满意?
曾 :至少他看到过去共产党投入大量资源,却导致了国民党彻底失败。
张 :这也是北京的失败,所以,要整顿对台工作的这批人马、机构。
曾 :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新任的国台办主任刘结一是外交系统出身,原来没有任何涉台资历,完全用的新面孔。习近平对台湾的资讯掌握也摆脱过去对涉台系统的依赖,国家安全系统在台湾情报收集方面似乎更让习近平信任。我们在台湾都可以感受到习上台后这些年北京国安系统进入的色彩,对蓝绿的差别对待,对台湾的一些反共主张言论的制裁措施更加严厉,这和国安系统强硬的性格有关,可以看出习近平和过去领导人在台湾问题处理上完全不同的方式。
张 :OK,总结一下您的看法,习近平上台以来特别是十九大后,对台工作班子大换血,重用一批国安和外交系统的人,而不是原来对台工作系统的人,手段更趋强硬。我也注意到,近两三年大陆对台军力展示咄咄逼人,官媒有大量报道。北京故意显示中国的辽宁舰航母舰队绕巡台湾岛,空军轰-6K也在绕台飞行,能看到台湾的玉山。有分析家提出,习近平真的要对台湾采取动作,比如我们《中国战略分析》杂志社的社长李伟东先生就认为:“基于习近平上台后的勃勃雄心,2021年中共建党100年习近平要完成中国的崛起,一个标志性的事情就是收回台湾。所以,2021年是台湾的大限”。他的观点引起很多争议,是否把事情看得严重了?对此您怎样看?
中共会武统台湾吗?
曾 :我相信习近平在任期间的雄心大志,但是,所谓收复台湾或统一台湾,是不是一定采用武力形式,实施全面的政治军事管制,大有可推敲之处。只要台湾和大陆建立某种协议,类似两岸和平条约,台湾不要走向法理独立,或许双方能创造某种模式架构,以满足双方的要求。
张 :您的意思是不给北京这个机会,台湾不公开讲法理独立,只是维持现状,使你没有理由对台湾动手。
曾 :对。到2021年,习近平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不一定非要武力统一台湾,也许创造两岸新的政治架构,也能既保留台湾政治现状,又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一个中国的需求。这需要双方互信、合作,能够做到这点也能扬名青史。我认为习会利用全部资源,来尽力促成两岸新的政治关系的建立。
张 :像李伟东这种观点也没有说两岸统一,一定是武力解决,他更强调武力统一是最后的威慑手段,非武力还是首选,不管武力还是非武力,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中国有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您刚才说习有可能创造某种新的架构,既实现习的雄心,又使台湾保留现在的自治状态和地位,这是一种什么架构呢?
曾 :也许可以这样诠释,那就是一中两府,北京代表中国大陆,台湾是另一个政府,在联合国各有它们的席次,但它们又同属一个中国。
张 :形式上有某种邦联形式?
曾 :或用台湾学者张亚中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通过条约形式,创造一个第三中国,也就是在两岸上面盖一个共同的屋顶,完成形式上的第三中国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双方可展开经济、政治各层面的互惠,推进双方统合的过程。
张 :这个方案的前一半有些类似两韩模式,两韩在联合国都有席位。后一半则是两府之上建一个更大的架构,邦联式的,双方各让一点主权,又各自保持自己的状态,这就叫一国两府。问题是这样的思路北京方面接受的可能有多大?更不用说习近平去主动“创造”它。
曾 :目前已经有一个基础,就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这个协议创造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由两岸经济部门商务部和经济部共同组成,是一个官方机构,监督、仲裁两岸经济合作过程中发生的争论。也就是说,两岸经济合作中的争端仲裁并不在世界贸易组织,而是通过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来处理这些事情,这个机构拥有某种超越双方政府的公权力,遇到对方违反经济协议时,这个机构有调查权。
张 :它是独立于两岸各自政府的。
曾 :那么,它的权力谁赋予的?只有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自让渡部分公权力,它才有管辖权。这个协议是存在的,只是现在被暂时终止了。
张 :当时曾经创造了这样的架构,在ECFA框架内。
曾 :按照九二共识达成的基础,两岸在事务性商谈的层次上,不谈一个中国,不涉及一个中国。这样就有了一种可能性,即随着双方关系发展,双方合作事项慢慢累加,实践中创造互信的基础,最后达到两岸共同让步形成的第三中国。这很像欧洲联盟,最早从法国和德国的煤钢联营,一步步到西欧共同市场,到欧洲共同体,再到今天的欧洲联盟。蔡英文就职演说提到《中华民国宪法》和《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时,北京首脑是习近平,蔡就职前和北京沟通形成默契,就是与习之间达成的默契。是习近平违反了政治承诺,他要试探两岸关系的底线,导致两岸关系迅速变冷,以致接近冰点。既然是习近平的决策导致目前的状况,当然,他有责任把两岸关系挽回到双方当时达到的默契水平,也就是,台湾维持现状,不寻求法理独立,中华民国在台湾继续,让中华民国成为国际法人,有一定的国际空间。我认为,习近平近身高层有过这样的思考,可惜又对台湾政策做了粗暴、轻率的改变。习近平有很大的权力资源,如果他有自信,应该能创造两岸关系更好的局面。
张 :您是说,如果他想通了,有可能回到和马英九会见时的立场上。您的判断逻辑我清楚了,谢谢。
如何看未来中、美、台三方关系?
张 :中、美、台三方关系,是当下讨论两岸关系时绕不开的话题。最近美国国会先后通过《2018国防授权法》和《台湾旅行法》,允许美国和台湾高官的互访。这个法刚公布,台湾的高雄市长、候任总统府秘书长陈菊等高官就到美国去了。最近甚至听说美国要派海军陆战队去保卫美国的驻台机构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这在其他国家是常例,保卫使馆都是由海军陆战队承担责任,但在台湾怕引起北京方面的不快,美国并没有这样做。中美建交时,北京提出三原则:撤军、废约、断交。这么多年美国没有对台湾派出过武装人员。这次可能要打破。虽然人数有限,但美方若采取这个举动,将意味着中美围绕台湾问题新一轮博弈的出现。美国之音甚至向嘉宾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台海之间发生战事,美国会不会介入?台湾的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4月23日搞了一个民调《元首出访、两岸关系与国防自主》,结果是将近一半(47.4%)的民众相信美国会介入。这些问题您怎么看?
曾 :两岸关系要维持,各自寻求安全感,不仅寄托对方的善意,还要考虑自己的安全。对台湾来讲,重要的是来自美国的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信心来源。我们看到美国对台湾支持的强度在增加,美国也一直鼓励两岸和平对话,和平共处。事实上,最近中美关系的紧张、两岸关系的紧张,反倒促成台湾人民信心的上升。
张 :您说的台湾人民信心在上升,是指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美国的强势介入与这种上升有关系?
曾 :有的。就近期民调来说,台湾民主基金会和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都做过调查,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的调查大概有将近5成被调查对象认为,如发生战事,美国会介入。台湾民主基金会4月3日还在美国公布一个调查《2018台湾民主价值与治理》,台湾40岁以上男子,包括现役军人和预备役军人,有将近7成,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
张 :嗷,有这么多人愿意作战?
曾 :台湾人一般来讲避战,不愿意碰触这个问题。
张 :最近这些年大陆军力发展很快,确实对台湾构成威胁。
曾 :从常理看,若以卵击石、全无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牺牲是没有必要的。显然台湾人有自信,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大勇气愿意去战斗。
张 :不是抱着宁为玉碎也要拼命的心态,而是有一定的胜算和信心。
曾 :是的,不会那么容易把我拿下来。这胜算首先来源于对国家力量的信心;其次,台湾人民相信,如发生战事,美国和日本会介入的,它们和台湾有着准军事同盟关系,会发挥作用的。台湾的民意并不是好战,但有信心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挑战。
张 :您说的这两个民调,一个是台湾民主基金会做的,另一个是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各自的样本数有多大?
曾 :具体数字需要查,前者约1500人,后者约1000人,都是长期追踪和经常性发布的,肯定是有代表性的,结果也是有说服力的。
张 :一年前的情况大概都不是这样。
曾 :关键是美国对台湾支持的强化,使台湾人民信心加增。
台湾青年一代的现状
张 :好。现在想向您讨教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台湾青年一代的现状。不难想象,台湾的青年一代没有大陆生活经历,他们对北京蔑视人权的专制体制也了解,所以“天然独”(天然就支持台湾独立)很明显。过去听到的也是此类说法。但前不久听到另一种说法,大陆也在加强对台湾统战,叫做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硬的就是军事威胁,软的指更多惠台政策,不但给商人好处,也给普通台湾人好处,甚至是国民待遇,比如现在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都是重新设计的,和大陆的身份证差不多。听说很多台湾年轻人愿意到中国大陆去读书,上大学,将来在大陆找工作。年轻人固然有天然独的倾向,但考虑问题很实际,觉得大陆经济发展很快,有很多发展机会,就个人讲,和那边建立关系,对自己的将来会有帮助。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又是现实。您怎样分析这种现象?
曾 :这并不矛盾,台湾青年人都有对本乡本土的自然认同,也是对中华民国制度的认同。另一方面,在现实的个人规划中,台湾人想到美国、日本发展,这也很正常。现在台湾人把中国大陆纳进来,看到大陆的崛起,有很多发展机会愿意去试,大陆方面出于统战需要又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台湾人利用这个政策去发展,仅此而已,未必有其他意思。而且我听说,不少台湾青年人去大陆,挫折感比较大。
张 :为什么?
曾 :过去台商到大陆有群聚效果,一般台湾人到大陆也是在台商企业工作,号称50万人在大陆,但真正融入到大陆社会中的很少。现在不同了。现在的趋势是先到大陆读书,然后在那儿找工作,进入大陆的企业、社区,台湾人的第二代自然在大陆的一般学校就读,这是一种趋势。
张 :这种趋势在增长中吗?
曾 :是的。为了多一种选择,很多台湾人到大陆就学、工作。我有一些学生和我谈过他们的经历。他们进入大陆的一般社区,有实际体验。有些人不适应,有挫折感。主要是不自由。尽管薪水不错,但觉得压抑,对个人的发展、创造有阻碍,这是那些惠台政策所不能解决的,涉及到大陆体制的根本问题。总之,我觉得虽然不少台湾人把大陆作为一种选择,但这个比例总的说不大。
张 :明白了。大陆政治文化,或不以政治文化出现的企业文化、都市文化,都有可能让台湾青年人感觉不适应、不舒服。
曾 :在大陆的台湾社区,比如上海、苏州的台商企业,感觉不到这些东西。一旦进入陆企,成为陆企的一部分,倒是享受“国民待遇”了,真正的中国“国民待遇”,就会面临紧张,有很难接受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补充一点:尽管如此,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3月19日发布的《内阁改组、两岸关系与总统声望》民调做出的结果发现,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支持台湾独立的比例在下降。
张 :支持独立的在下降?这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
曾 :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大陆惠台政策、统战手法奏效了。我认为不是,而是蔡英文的政策奏效了,因为蔡英文不走台湾独立,走维持现状的路,再有美国、日本与台湾关系的强化,一个让台湾人比较有信心的、稳定的架构形成了。
张 :所以维持现状想法的人就多起来了。
关于 “ 非典型外交 ”
曾 :未来中华民国有可能走出一条路,不一定非要独立,而是争取美国、日本和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支持。在现行的架构中可以看到,美日和台湾的关系都在强化,我把这称为“非典型外交”。
张 :请解释一下“非典型外交”的含义。
曾 :传统外交是主权国家定位,是双边或多边外交。台湾是特殊的国际法人,只有少数国家承认台湾是国家地位。但美国认为它是独立的政治实体,美国透过国内法的形式(《对台湾关系法》),把台湾作为事实上的国家来对待,双方代表处通过特殊形式的安排,让台美保持正常联系,也让台湾跟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可以有特殊的国家法人地位来参与,这就是非典型外交。对此,台湾很多人曾难以接受,觉得是对台湾的歧视,但大家逐渐了解到,这是目前国际形势下,对台湾友好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排除万难而做出的最好安排。台湾人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权益不受影响,形式上的特殊安排是各国对台湾的善意,未尝不可以使台湾能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外交和传统国际法的国际参与的外交形式。
张 :如按照这种思路解释,最近主张独立的民意有下降趋势,是否可以说是因为有更多的人认可了您解释的非典型外交现实?
曾 :非典型外交只是我自己的认识,是学术语言,还没有进入大众层面。
张 :嗯,民众未必了解。但从常识讲,目前这样的国际安排台湾没有吃亏。
曾 :如有更多的国家像美国一样,通过某种国内法,比如《对台湾关系法》,使台湾拥有事实上的国家地位或准国家地位,台湾人民所希望的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地位不就基本实现了吗?
张 :不过,这里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美国毕竟是很特殊的国家,它有这个能力,别的国家就未必了。过去美国与台湾有《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后虽然和中国大陆建交,毕竟又搞了《对台湾关系法》,承诺对台湾人权、自由经济、民主体制的支持。两岸问题和平解决可以,如动用武力,美国是不能答应的。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不断给台湾提供一些防御武器。美国之所以能坚持这样做,是由于过去很长时间内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美国没法抗衡。但最近这些年不一样了,大陆经济在崛起,中美之间经济差距和军力差距在缩小。那美国还能像过去一样强硬吗?再加上现任的美国总统川普,有人批评他是缺乏价值关怀的总统,能不能坚持美国对台湾的价值承诺,还有待观察。最近美国国会连续通过几个法律,包括《2018国防授权法》和《台湾旅行法》,似乎给人一种乐观的、有希望的感觉。但国会和总统是否一致,很难说。川普真的愿意为台湾和中国死扛吗?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另一个角度也涉及两岸未来。有人说:“从中国大陆政治反对派的立场看,大陆中国民主化才是两岸问题最终能解决的关键性前提,一个是专制,一个是民主,双方不可能走到一起。”所以台湾与其强调独立,不如高举宪政、民主、自由的旗帜,把这个作为台湾价值的根本彰显,以此为筹码和北京打交道,占领道德高地,不要畏缩,要旗帜鲜明。这里包含对马政府和小英政府批评的含义,没有凸显台湾优良的价值层面,而这恰恰是台湾能够夺取两岸关系主导权的核心、关键。这问题您怎么看?
对 “ 台湾独立 ” ,人们有误解
曾 :我基本赞同这个观点,台湾民主确有其不能替代的价值。我想强调的只是,关于独立,过去是有误解的。我认为,它是国家正当防卫的手段。设想,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动武,按照联合国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除美国之外,台湾寻求外援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如果台湾独立了,面临另外一个国家的侵略,就可以获得《联合国宪章》的保护,所以独立也是正当防卫手段,是一种自卫办法。独立不能认为是挑衅,而是对抗中共武统的一种手段。我觉得要从这些地方理解独立的含义。
张 :哦,谢谢说明。这个逻辑是清楚的。
曾 :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关于独立有各种说法,但也有误解。比如台独基本教义派是一种政治存在,其实它的影响很有限,在立法机构也没有席次,台湾媒体过度放大了对它的批判,反而遮蔽了我们对两岸问题的正确认识。台湾多数人还是愿意维持现状的,还是在中华民国架构下自强,能在国际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台湾是资源有限的国家,是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一定要有充分的对外交往空间才能维持国家的生存,正常的国际交往对台湾非常重要。
张 :过去这些年北京一直在打压。
曾 :是。台湾在经贸领域参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对话,参与区域经济统合,都被北京阻绝。这些本来是非政治性的,还是被北京阻止,让人感觉是要斩尽杀绝。所以,维持现状不等于坐视这种情况不管,而是要积极创造国际参与的新模式,通过国际谅解达成新的安排。你不能认为这是破坏现状,因为这都是在中华民国现存法理框架内进行的。中共故意对维持现状做出恶意曲解。比如,蔡政府上来后停止所谓外交休兵政策,积极扩展台湾的外交空间,也就是我所描述的非典型外交,做了很多努力,而北京就指责这都是破坏性做法,是柔性台独。
张 :北京这方面做了很多动作,包括把和台湾有邦交关系的国家一个个瓦解,加大对台湾的压力。
曾 :虽然北京把台湾的邦交国拿走,也花了非常大的代价,用钱买来的嘛。对台湾来说,这些小国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象征性存在而已。台湾的实际命脉、外交关系重点在欧洲和美日。台湾在这些国家派出的代表在马总统任内统统改为大使衔,根据双边关系的不同,发展程度的不同,外交待遇也不同,但大部分都有外交豁免权。台湾的护照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获得免签。
张 :这方面台湾比中国大陆护照的含金量高很多。
曾 :所以,台湾跟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不能用传统的外交理论来解释,用非典型外交关系反倒能解释通的。我再举个例子:很多欧洲国家驻台湾的代表处,与台湾社会频繁接触。我有机会和这些外交人员交谈,感到他们对台湾是支持的,在价值观、感情方面站在台湾这边。这不是形式上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明的。
张 :这个解释很有说服力。“非典型外交”也可以说是现实环境逼着台湾闯出的一条新路。
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张 :最后讨论一下南海。您知道,这是国际上很热的一个话题,弄不好可能发生冲突。习近平上台后,在南沙大兴土木,填海造岛,修建军事基地,美国和其他国家解读是破坏战后形成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北京方面则强调这是主权范围内的事,别人管不着。有意思的是,台湾很早就占了太平岛,中华民国同样宣称拥有南海主权。那么岛内知识界、民间怎样看这个问题?事情的复杂还在于,一方面,虽然两岸间存在许多问题,但在南海主权声索上两岸有一致的地方;另一方面,如果把台海、南海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有种解读就认为,中共之所以在南海下这么大的本钱,付出这么大的努力,恰好是为了解决台海问题,为了收回台湾,而布下的一个局。这使得台海、南海问题相互交错,显得比较复杂,您怎么看?
曾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国政府确实讲,在南海有我们的U型线,中国大陆叫九段线,但自陈水扁政府起,开始强调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维护南海的生态环境。事实上,台湾的立场比较接近邓小平和江胡时代的中国立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台湾想参与南海的多边对话,中国一直不同意。尽管如此,台湾还是开辟了和南海各国非典型外交的对话,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还是默契的。是习近平背离了邓小平时代中国传统的南海外交政策,破坏了过去台湾和大陆在相关问题上大体一致的现状。在这个背景下,台湾不得不提出新的对南海主权的看法和主张。
张 :请介绍一下。
曾 :从实际占有和管理来看,南海在清朝时候属广东水师管辖,按照国际法,当是中国领土。日本占领台湾期间也占领了南海,把南海纳入高雄州,所以南海在日据时代属于台湾的一部分,由高雄州管辖。战后中华民国对南海的行政管辖,初期属海南特别行政区,大陆沦陷后,直到1979年恢复到日本时代的建制,所以,现今南海诸岛属中华民国高雄市管辖。日本宣布投降、放弃台湾主权后,中华民国按照国际法先占原则占有了台湾,同时派军舰占有南海,所以中华民国在南海的主权有先占原则作为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后来的,越南战争之后才有占领行为。
张 :1974年中国和南越有一场西沙海战。
曾 :所以,中华民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在国际法基础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它是基于先占原则,还要有效管理达到一定时效,才能取得主权。对台湾来讲,东沙和南沙的太平岛,从战后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华民国在有效管理,这属于台湾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太平岛之外的南沙岛礁,台湾不再主张完全主权。
张 :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太平岛作为岛,享有12海里主权,24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那是很大一片了。
曾 :前些时海牙国际海洋法法庭南海仲裁庭关于南海问题做出的裁判,台湾蔡英文总统是表示不承认的。理由是裁决涉及的是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非当事国。我们当然支持这样的立场。迄今为止,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改变原来U形线的说法,但台湾民意其实有微妙的变化。不少台湾人认为,台湾没有能力掌握这么巨大的南海圈,实施全面的管辖,它和台湾人的生活又比较遥远。从历史上看,生活在那些地区的人民比较落后,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没有办法主张主权。而从生活空间的角度看,南海周边各国人民在自己的海边或近海从事生产活动,怎么能说侵犯遥远的中国主权呢?所以台湾人民对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主权的主张有更多的同情,对原来中华民国的U型线主张反倒认为不合理。
张 :您是说台湾的一般老百姓现在这样看这个问题?
曾 :是的。
张 :OK,理解了。那么假设北京和华盛顿在南海发生冲突,台湾的立场会是什么?
曾 :维护东沙、太平岛的主权和国家利益,在这问题上,台湾人不会认为美国想要侵占台湾利益。另一方面,台湾的民意和政府立场很明确,如果中美之间真的发生冲突,台湾应该站在美国这边。台湾会继续坚持东沙和太平岛的主权,但也会支持搁置主权争议,维护南海的自由航行权,因为这对台湾是有利的。
张 :今天聊了很多话题,非常感谢!
本文由曾建元于民国一○七年七月二日凌晨三时半于台北晴园修订完毕
曾建元 台湾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新台湾国策智库咨询 委员兼两岸关系组召集人 华人民主书院董事
张杰 法学博士 本刊编辑
《中国战略分析》第8期 2018年8月号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