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kcat在2022-03-07~2022-03-13的言论
- 1539: 个人观点:俄罗斯的民主化尝试是如何失败的——源自2012普京第三次连任, submitted on 2022-03-07 00:43:11+08:00.
- 1540: 随着制裁开始生效,俄罗斯的零售商将限制基本食品的销售,以限制黑市投机活动并确保可负担性。, submitted on 2022-03-07 03:01:26+08:00.
- 1541: 如果普京现在撤军,保住了克里米亚; 拿下了顿巴斯,算不算赢?欧美和乌克兰政府又会如何反应?, submitted on 2022-03-07 03:39:57+08:00.
- 1542: 俄罗斯开始积极准备与全球互联网断开连接。不迟于 3 月 11 日,所有服务器和域名必须转移到俄罗斯区域。 此外,正在收集有关站点网络基础设施的详细数据。, submitted on 2022-03-07 07:07:10+08:00.
- 1543: 如果清廷君宪改革成功或者民国宋教仁组阁成功,中国有没有希望超越美国?, submitted on 2022-03-07 07:14:32+08:00.
- 1544: 自得其乐, submitted on 2022-03-07 08:36:36+08:00.
- 1545: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网络投票”——以后可能线上线下都没有机会投票了, submitted on 2022-03-07 09:39:20+08:00.
- 1546: 根据普京开战发的“宣战文书”来看,俄罗斯战前设想的战略目的基本已经不存在达成的可能性了, submitted on 2022-03-07 09:44:36+08:00.
- 1547: 你认为,在各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中,以下哪条可以彻底改变中国生育率急剧下降的现状?, submitted on 2022-03-07 12:50:12+08:00.
- 1548: 普丁:戰爭將持續到烏克蘭接受要求, submitted on 2022-03-07 14:28:17+08:00.
- 1549: 疑似俄联邦安全局内部人员写的报告流出, submitted on 2022-03-07 15:04:51+08:00.
- 1550: 俄國開出停戰新條件:承認克里米亞屬俄、烏東獨立、修憲, submitted on 2022-03-07 22:36:58+08:00.
- 1551: 俄罗斯的三个条件应该出来了, submitted on 2022-03-08 01:30:40+08:00.
- 1552: 现在有点恐慌,普京打这一仗要把全球经济拖下水, submitted on 2022-03-08 04:09:18+08:00.
- 1553: 乌合麒麟发布微博“新冠病毒不是美国搞的我直播吃💩”仅仅45分钟后,新华网发布“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排除了实验室泄露的可能。”, submitted on 2022-03-10 23:43:30+08:00.
- 1554: 这个男人叫伊戈尔,每天早上伊戈尔都会到家附近的小树林里瞎踅摸,今天伊戈尔在树丛中找到了一辆丢弃的9k330道尔导弹系统,现在伊戈尔坐拥2000万美元身价,让我们恭喜伊戈尔!@oryxpioenkop, submitted on 2022-03-10 23:51:16+08:00.
- 1555: 各位觉得中国最近会放松入境隔离政策和机票吗, submitted on 2022-03-11 02:28:46+08:00.
- 1556: 上着班,家被抄了,上海政府通知你家被征用了马上离开!, submitted on 2022-03-11 03:20:21+08:00.
- 1557: 埋葬马里乌波尔市民遗体, submitted on 2022-03-11 05:11:15+08:00.
- 1558: 你sub如何看待动态清零?, submitted on 2022-03-11 08:27:42+08:00.
- 1559: 美国对疫情的宽松是否利大于弊, submitted on 2022-03-11 08:50:15+08:00.
- 1560: 平子上台这些年,国内民生方面都有哪些退步和改善?, submitted on 2022-03-11 08:50:55+08:00.
- 1561: 现在的印度是不是类似毛时代的中国, submitted on 2022-03-11 09:35:09+08:00.
- 1562: 欧亚集团:中国清零政策或失败 是2022年最大风险, submitted on 2022-03-11 12:14:07+08:00.
- 1563: 你认为内战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submitted on 2022-03-11 12:25:16+08:00.
- 1564: 有没有键委知道在哪可以看到香港疫情的详细数据?, submitted on 2022-03-12 06:00:57+08:00.
- 1565: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各位国内键委, 你们和周围的人, 对国家和自己, 都还有信心吗, submitted on 2022-03-12 11:37:49+08:00.
- 1566: 普京软禁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外国情报部门负责人,因为他未能警告乌克兰会顽强抵抗入侵, submitted on 2022-03-12 13:22:28+08:00.
- 1567: 李克强在2013年至2018年间是否有实权?以及看待李克强。, submitted on 2022-03-13 14:50:24+08:00.
- 1568: 请对义人与勇士们少泼一些冷水, submitted on 2022-03-13 17:43:25+08:00.
- 1569: 俄罗斯官员警告芬兰和瑞典不要加入北约, submitted on 2022-03-13 21:16:41+08:00.
1539: 个人观点:俄罗斯的民主化尝试是如何失败的——源自2012普京第三次连任, submitted on 2022-03-07 00:43:11+08:00.
—– 1539.1 —–2022-03-07 05:47:50+08:00:
现在俄罗斯只是沿袭叶利钦时代的风格而已,苏联解体带来的权力碎片散落,让结构看似民主,但本质社会仍然是一个威权主义占绝大优势的环境,叶利钦也是威权主义者,整人也手黑,机制民主跟事实民主是两回事。
随着苏联时代的混乱逐渐平复,普京有机会慢慢整合社会里的政治版图,因为经济一直起色不大,多数人民主的基础并没有伴随产业发展而出现(因为根本没怎么发展)
多数威权主义的独裁者能带来高速经济增长,是因为在某一个时期愿意放权,而许多独裁政权在放权初期就已经意识到可能会收不回来。
有的人是接受这个事实,比如李光耀和蒋经国、中国八十年代早期是这样。
有的人是不接受这个事实,提前发起反制,韩国和中国八十年代后期和现代也是这样,俄罗斯更倾向于后者。
威权主义社会最合理的经济改革,必须来自于寡头本身,普京在任期间基本只是花大量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俄罗斯境内最大的寡头,而没有认真思考俄罗斯人的生存、经济与长远发展。
反而专注于可控的能源产业,然后在独裁氛围建立成熟前,每次可能遭遇较大的反对声音,就联合国内的保守支持者们,对外动武或军事介入来提高自己的短期权力,反复几次后,独裁的基础就成熟了,而民主的基础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到来(我认为普京一直主观乐见于此情况)
—– 1539.2 —–2022-03-07 05:54:42+08:00:
其实这个时候横向来对比,普京跟希特勒某种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一战德国后建立在一个凡尔赛条约的负担下,原来的帝国瓦解,魏玛共和国无法有效逆转危机,经济萧条又让他们有限的工作被摧毁,催生了纳粹诞生的社会氛围,给希特勒上台的契机。
普京所处时代也是苏联冷战失败,计划经济解体后带来的俄罗斯大萧条,叶利钦时代依然无法扭转局势,原来的帝国式政权崩溃,普京从俄版兴登堡手里接过权力,只不过现代抑制这种人的环境更强,花了大量的时间才终于达到做同一件事的门槛。
与希特勒类似,普京也是叶利钦一系的扶持,既有民意的加持,也有暴力的维护才得以站稳脚跟。但相对来说希特勒更粗暴一些,民意支持只是让军队选择中立的一个基础,最后关键夺权还是依赖于纳粹冲锋队这种私兵性质的暴力组织,以及兴登堡为希特勒护航大开绿灯。
从普京的宣战书里可以看得出,如果乌克兰被夺取,波罗的海三国被进攻只是时间问题,北欧也无可避免。希特勒在不断掠夺外国土地的路上,国内债务危机也逐渐逼近,导致不得不对外战争来让机器不至于停下,所以现在乌克兰站住后,尽早结束绥靖遏制普京掠夺式的战争动机,对所有人,尤其是俄罗斯人都有利。
如果普京打下乌克兰,导致俄罗斯财政崩溃,又为了维持普京政权,必须进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要进攻北欧富裕地区来延续政权寿命,到时候就算欧美与俄罗斯不直接爆发三战,来自全世界的制裁也会让俄罗斯人处于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封锁。
到最后平民当炮灰,哪怕中国也会面临一个极大的压力,如果不梭哈的话,也需要大量切断与俄罗斯联系,梭哈学日本开始对外扩张,会直接导致三战爆发。
—– 1539.3 —–2022-03-07 09:51:45+08:00:
趁机可能性不大,但TG一直在为进攻台湾做蓄力准备,也试图避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情况,只是对内宣传确保随时入侵的内部合理性,以及入侵所需的对外基本力量,至于怎么用到时候纯粹看情况,中南海到底想什么只能推测,没法实时掌控,普京就是经典教材。
乌克兰战争现在预判收场太早了,乌克兰顶不住军事失败,然后长期游击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普京被迫撤兵然后权力受损的可能性也有,你说事态不断连锁升级演变成核战,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在我心里这些似乎都是可能的,但我在回答这种问题是不把其放到一个很高的优先级。
1540: 随着制裁开始生效,俄罗斯的零售商将限制基本食品的销售,以限制黑市投机活动并确保可负担性。, submitted on 2022-03-07 03:01:26+08:00.
—– 1540.1 —–2022-03-07 05:58:07+08:00:
苏联如闪电般归来
1541: 如果普京现在撤军,保住了克里米亚; 拿下了顿巴斯,算不算赢?欧美和乌克兰政府又会如何反应?, submitted on 2022-03-07 03:39:57+08:00.
—– 1541.1 —–2022-03-07 06:38:03+08:00:
战争如果不能取得有利于俄罗斯的结果,对普京的政治威信会有致命性的伤害。
对内,普京是威权主义的受益者,先前托大梭哈,结果不但什么都没捞到,还导致大量士兵死亡,国际全面制裁,过往盟友开始保持距离,没有任何一个从结果上是对普京本人有利的。
假设战争持续下去,俄罗斯撑不住,普京还要硬撑,哪怕最后攻陷基辅,让乌克兰军事上战败,成本也是之前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状况若有利乌克兰,现在普京撤军,顿巴斯也难以保住,乌克兰甚至可能会主动反攻。太早撤军不让乌克兰人受阻,在普京看来可能意味着软弱,甚至代表克里米亚也有可能被拿下来。
普京必须证明自己发动战争不是错误,不是个可以被替换的样子货才行,我觉得普京现在把自己推到了一个能善终就算血赚的局面。
—– 1541.2 —–2022-03-07 09:59:31+08:00:
只是存在这种可能。
1542: 俄罗斯开始积极准备与全球互联网断开连接。不迟于 3 月 11 日,所有服务器和域名必须转移到俄罗斯区域。 此外,正在收集有关站点网络基础设施的详细数据。, submitted on 2022-03-07 07:07:10+08:00.
—– 1542.1 —–2022-03-07 09:40:18+08:00:
说明近期俄军或会极大的扩大攻击烈度和规模,也许是提前预防一手,避免外部信息流入俄罗斯,促进国内反战情绪。
如果真的发生,普京已说得上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那我就真等不及学术界如何研究他的头盖骨是否属于本人了。
1543: 如果清廷君宪改革成功或者民国宋教仁组阁成功,中国有没有希望超越美国?, submitted on 2022-03-07 07:14:32+08:00.
—– 1543.1 —–2022-03-07 09:27:51+08:00:
基本没可能超越美国,但做到了的话,日本肯定打不过来。
因为清廷改革太晚了,按历史既定时间的君主立宪都二十世纪初才下决心开始搞,慈禧属于典型不见棺材不落泪,他们打算主动全面改革放权时,清廷去留只剩时间和形式问题了。
宋教仁不死,国民党的确未必会走上后期坚持武装战争统一的路线,但是大概率还是要建立武装,然后打内战。
孙中山的路线时消灭全部军阀,建立国民党政权,蒋介石后来因为环境问题做不到,消灭一部分,拉拢一部分,就算糅合在一起了。
但宋教仁大概率会是以武促统,靠武装力量优势强迫各地军阀接受责任内阁制的管制逻辑,袁世凯刚好是怎么也活不过1916年的自然死亡,生前已经难以控制全部军阀。
我觉得清末形成宪政的环境是有的,但是外部压力太大了,日本从一战后就一个劲挤兑,国内环境很难自己关起门来演化成熟。
如果说军阀混战,责任内阁制是大家和平的基础,如何扒掉私兵,对蒋介石的国民党来说也是极为困难的,靠日本侵华的特殊时期,前后多年才扒掉多数军阀部队,依然面临党内压力。
所以也不排除到最后还是回到孙中山的路子,宪政下的内阁很难站得住脚。
最主要的是需要经济发展,让经济成果能转化给多数中国人,五四运动时已经开始了,但是前后时间太短,宋教仁、黄兴、蔡锷,包括袁世凯等能主事的人都快速去世,原立宪派内部又二次分裂,孙中山后来还跟陈炯明闹翻,进一步延迟了武装统一。
等孙中山缓过来,寿命所剩无几,引发国民党内讧分裂。
中国内部因为这些领袖级人物的去世,以及去世后引发的多次分裂内讧,实际上相当长时间都在整合政治版图伤口。
从一战结束到济南惨案,总共也才十三年窗口期,十三年勉强培育一代人。
宋教仁不死,从1916年袁世凯病死开始算,到1928年济南惨案时有12年,算到九一八的话,有15年,算到七七事变有21年,也就是最少有12年时间,跟党内激进派唱黑红脸整肃军阀派系问题。
另外谈为什么不能超越美国,因为人口太多,转型极为困难,当其时的世界经济,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更多人口,中国哪怕确立宪政内阁制,也只是一个中高层实行威权民主的庞大农业国,局部进行工业化且人口贫富悬殊。(但我认为战后发展需求大,最终成为发达国家是没问题的,现在也可以,就是要若干年后)
1544: 自得其乐, submitted on 2022-03-07 08:36:36+08:00.
—– 1544.1 —–2022-03-07 09:47:04+08:00:
最近这种情况确实非常普遍,但还是要感谢这些党国的支持者,有他们才有反贼的明天和新中国。
1545: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网络投票”——以后可能线上线下都没有机会投票了, submitted on 2022-03-07 09:39:20+08:00.
—– 1545.1 —–2022-03-07 09:43:28+08:00:
我觉得以后中文互联网会在各种场合下,都有意无意的根据指导政策减少使用投票这类描述,民主、选举这些早就开始了,对名词的压缩还远没到头。
敏感词还只是黑名单为主要思路,许多领域迟早变成白名单思路,只让用特定词汇组句。
官方政策去给民众指导用语,说错的可能有被拘留或牢狱之灾,我虽然认为太魔幻,但现实可能更夸张,不排除终有一天会发生的可能。
1546: 根据普京开战发的“宣战文书”来看,俄罗斯战前设想的战略目的基本已经不存在达成的可能性了, submitted on 2022-03-07 09:44:36+08:00.
—– 1546.1 —–2022-03-07 09:58:17+08:00:
只要外界能评估普京无法收场的对内后果,就可以判断普京的筹码有多少。
基于这一点去理解现在的老年普京是怎么样的一个性格、行为模式,就能在一个范围内知晓普京可行的政策,要是外界知晓普京这次就算灰溜溜认输,也不至于下台,反而有必要加大力度制裁,逼普京赶快收手。
假设外部知道加大力度制裁会让普京下台被杀,普京肯定会加大力度梭哈避免自己被内部政变。外部此时可能会加大制裁,逼普京集团内部逼宫,换人后和谈解决问题,或者投鼠忌器,反而担心普京发疯适用核武。
1547: 你认为,在各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中,以下哪条可以彻底改变中国生育率急剧下降的现状?, submitted on 2022-03-07 12:50:12+08:00.
—– 1547.1 —–2022-03-08 11:32:37+08:00:
其实哪个都不行,都有成本。
成本最低的是婚恋委员,但也最没用,工会就一废物点心,还在工会里弄的更不顶用。
免费上幼儿园这个其实最不得人心,幼儿园也没多久,就算免费了,好幼儿园名额也是有限的。
高考加分,要等十几年后才能兑现,同时对所有非三孩子女都是一种不公平,生孩子是爱孩子,能有几个是高考加分特地去生,人生落地就注定是为高考加分冲刺名牌大学的悲剧,隔着玩宝可梦大师呢?
城市限购这个最不可取,因为城市购房压力本身就是极大的,生三胎前要有一二胎,很难想象前两个孩子时,有多少家庭时还没处理好房子的,如果在城市真处理不来还生育三胎,那问题就大到你给优先限购也解决不了。
最主要的是城市实际上房子数量优有限,对住房需求最大的时刚结婚的家庭以及单身人士,国内如果是三孩有优先资格,有房子的第三胎家庭百分百会在国内变成靠该资格买数套房子,其实就是国内特色行政效率下的体制漏洞,要纠正这个漏洞的成本,还不如一开始就避免。
要不然单身的和准备结婚的,连所谓公租房都排不上,这种上眼药的方法是逼人造反。
然后重点谈1000元这个,1000元实际上肯定不够,但是直接补贴或者隐形补贴,参考隔壁日本是行政与财政都可以合理解决的。
但要较真,国内做不了,或者说很难做,因为每个地方财政不一样,中央要补贴,它愿意出多大的血去支持这个政策?而不是中央黄老爷象征性拿一笔,地方拿大头?
1000元一个孩子,三孩出生人口随便取一个数字,就1000万人。
每月开销100亿,一年至少1200亿,补贴到多少岁,18岁吗?
显然1000元是不足以解决三孩对家庭带来的劳动力与财力损失,没有全职照顾是几乎带不起来的,除非长子女年纪够大可以带。
所以这笔钱实际上至少要到每月3000元,才勉强足够,还不包括额外的隐形成本,各种劳务补贴和交通、燃气税费减免,所以实际下来是没几千亿达不到理想标准。
然后政府会觉得这么大一笔钱,至少要十八年到二十年后才能起效,到时候我还在不在都不一定呢,那我为什么要投资这笔钱?
尤其是中央愿不愿意拿,地方不愿意拿,中央强迫地方拿,实际是否能拿得出来。
人口下滑长远来说,对中国这个环境不算坏事,但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断崖式下跌,官方上个世纪爆人口,结果发现不科学了又矫枉过正,导致刚好现代中国是老龄化人口会暴增,新生代又稀缺,人口的自然增长减损规律被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秩序也必然受冲击,显现出来就是时间问题。
现在一个大问题是,政府不积极放权进行内需消费与产业升级的全面转型改革,无法释放大量的劳动生产力,还想做密集型劳动,那一旦战后婴儿潮开始快速老龄化,主要劳动力年龄层开始彻底变化,市场最终也会倒逼你改革,但代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可能不具备日韩那种转型后的优势。
到时候更少的税收增幅,更少的针对性福利,更恶劣的工作环境与收入增长,更没人愿意生孩子,恶性循环,知道战后婴儿潮人口逐渐去世。
—– 1547.2 —–2022-03-09 13:17:56+08:00:
TG对迟早会死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摆烂的,但对怎么尽量晚死一些,哪怕断子绝孙也是非常积极的。
1548: 普丁:戰爭將持續到烏克蘭接受要求, submitted on 2022-03-07 14:28:17+08:00.
—– 1548.1 —–2022-03-07 19:50:50+08:00:
战争将持续到科学家证实头盖骨属普京本人
1549: 疑似俄联邦安全局内部人员写的报告流出, submitted on 2022-03-07 15:04:51+08:00.
—– 1549.1 —–2022-03-07 18:34:20+08:00:
现在等变局出现,如果乌克兰依然坚挺,普京持续拉跨,确定俄罗斯无力单独解决乌克兰后,制裁就可以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普京吐出克里米亚,甚至指名道姓要求普京下台,把矛盾压力转移给俄罗斯内部。
到时候普京一滚蛋,制裁结束,俄罗斯人变天,所有人双赢,只有普京和他的国内外孝子贤孙们哭丧脸。
1550: 俄國開出停戰新條件:承認克里米亞屬俄、烏東獨立、修憲, submitted on 2022-03-07 22:36:58+08:00.
—– 1550.1 —–2022-03-08 00:52:45+08:00:
我感觉乌克兰方面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俄罗斯无法短期内打下来,就硬拖,找各种办法拖延。
俄罗斯虽然体量大于乌克兰,但现在并不存在时间越久动员和蓄力越强的优势,只要乌克兰不拉跨导致有生力量被歼灭,他们谈判空间会越来越大。
现在主要看俄罗斯,普京愿不愿意全面大规模的高烈度战争,因为即便俄罗斯开始梭哈,越晚发生,乌克兰也会有越多装备和生力军,最近几天到一个月内可能是关键期。
俄军开战以来表现很拉跨,但是乌军仍然有战败的可能,希望他们以最小心谨慎的态度行事。
1551: 俄罗斯的三个条件应该出来了, submitted on 2022-03-08 01:30:40+08:00.
—– 1551.1 —–2022-03-08 06:27:28+08:00:
现在开局万事都利于乌克兰的局面,历史上也很少见,以后基本不会再有。
如果之后乌克兰不犯错误,战争持续下去完全不利于俄罗斯,这个谈判就不应该接受。
因为没人可以保证俄罗斯不会撕毁协议,现在已经被全球高强度制裁,早就不要脸了,没有任何人可以保障接受这些条件后,普京和普京的继承者永远遵守。
所以最理想的结果,是乌克兰确保战争可以持续的情况下,利用极为难得的机会在军事上挤压俄罗斯,经济上配合全球制裁,逼俄罗斯至少吐出乌东,理想结果是通过军事手段反攻到边境,那样就有机会拿回克里米亚。
如果之后俄罗斯吸取这次经验教训,下一次开始全面集中力量准备,避开这次战争的缺陷,乌克兰还能有那么好的运气吗?
当下可以肯定一件事,俄罗斯当前政权不在乎任何国际条约和签署的和约,只要普京想,就会发动全面入侵。
这次就要趁着天时地利,拖死俄罗斯,让普京在国内下不来台,给俄罗斯国内反战派制造上台空间。
现在普京跟日本人和德国人二战打一半,找中国和英国谈判一样,如果签署协议等于给他们喘气的机会回头继续进攻自己。
别给普京机会吸取经验下次做的更好,让他犯一次错误就再也没机会犯下一次。
—– 1551.2 —–2022-03-08 06:52:57+08:00:
但凡正常人都不会冒着打三战风险,牺牲全球人类就为了掐死俄罗斯,那样还会引起俄罗斯人的反美情绪。
俄罗斯有问题的不是现在的军事力量,而是领导层的沙文主义病。没人打算消灭俄罗斯人,而是希望跟俄罗斯人构筑一个更合理的外交关系。
无论美国还是北约,只要参与战争就是三战开幕,战争规模若扩大,哪怕不用核武器,全球也会有数千万人死亡。
北约规模过大,不考虑乌克兰加入也是因为一旦加盟,北约必须响应参战,连锁性防卫机制会把大量国家拖入战争,如果不履行协议,北约就事实解体没有人在乎了。
乌克兰人不可能光靠自己反攻俄罗斯,而是要依赖长期坚守,给俄罗斯带来极大的内部压力,最理想结果是普京下台的混乱期间夺回克里米亚,单纯打一场跟卫国战争似的反攻战达成军事目标,可能性很小。
1552: 现在有点恐慌,普京打这一仗要把全球经济拖下水, submitted on 2022-03-08 04:09:18+08:00.
—– 1552.1 —–2022-03-08 06:46:18+08:00:
不会太久,但需要几年才能缓过来,技术与基本盘扩大后,消费可以很快追上。
主要是原材料与能源这些基础资源受影响,会直接影响大量工业与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产能,全球拓展新能源在此之前是因为有俄罗斯方便用,如今俄罗斯无论如何都没法再安全使用,其他新兴能源市场迟早会因此契机而崛起。
我觉得对欧美消费压力影响不大,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仗,不会直接影响未发生战争的地区,消费者们如果看到合适的产品还是乐于购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产品价格的潜在上涨风险。
再有就是全球经济对中国转型的要求越来越大,国内在这方面近期都是完全停滞,政府把持权力但不知所谓,正常来说发展中转内需消费和对外寻求次级市场,是非常常见的经济促增长手段,但国内目前既不愿意转型放权,对外也依然依赖过去几十年的既定方案。
而欧洲或者说全球,过去对俄罗斯的能源路径依赖太严重,给了普京借能源有恃无恐的敲诈机会。
现在需要分长痛短痛两个方案。
长痛需要十几年开拓新的能源市场,许多管道还有矿产的开发都要多年才能完工,在这期间各国要承担制裁成本。
短痛就是想办法让普京下台,没有战争的必要性,让俄罗斯内部因反战改变意向,解除制裁后,经济重新恢复往来,不但有利于俄国人民,也有利于全球,同时代价最小,并且所需时间最短。
—– 1552.2 —–2022-03-08 11:04:01+08:00:
压力交给俄罗斯内部,普京不能对莫斯科射核弹。
—– 1552.3 —–2022-03-11 06:05:30+08:00:
现代国际市场与国家发展,通过资源与劳动力出口,形成差价优势,没技术的获得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技术缺乏劳动力与合理成本的,获得价格优势保证盈利得以延续。
每一轮发展中国家转换成高收入或发达国家,都必须转型成内需消费,全球发达国家都非常依赖内需消费的构成,而不是依赖对外消费,官方整天说的内循环就是这玩意。
只要国内中小企承担中流砥柱,就可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就业带动国内消费,这样经济的源动力就来自于国内,而不是国外输入资源或寻求差价市场。
人口少的国家可能中途就直接把许多收益低成本高的劳动生产转包给其他国家,但人口大国的话,比如我国,沿海地区中小企是可以直接转包给内陆地区,内陆发展起来后再转包给西部,这是人口优势,但转型特别慢。
现代的日本与四小龙,基本每个在转化成发达收入地区时,文化与新兴产业都会带来极大量的经济效益,可以看到这五个地区都至少在人类现代科技与服务链里,占据一个拿得出手的产业。
这些迸发优势带来大量的消费,不止是让国内消费增长,还让全球消费进一步扩张。
资本主义社会最难的就是如何制造需求,卖不出去实际就是没有需求的结果。
所以制造需求一定要大量的人口与技术产业拓展新兴市场,同时保证国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保障,也就是立法、工会等观念的促进,确保最低工资和各种劳动权益,尤其是避免刚需产品成为一种难以获取的奢侈品。
否则消费者会大量的投入劳动工时的收益在这些价格波动的奢侈刚需上,一旦某些意外因素导致市场的消费萎缩,产生了连锁通缩,奢侈刚需的价格就会大幅度波动,无数人会破产,银行会收到数不清的坏账。
代入到我国,这个奢侈刚需就是房子。
技术层面必须进行内部改革,让当代社会更好的去匹配现代资本主义,让国内的内需消费可以发展起来才能接房子的盘,但也因为房子的盘,国内很难发展起来,但主要压力来自于政府的行政管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可以发展出大概数千万接近发达地区收入的消费者,这些人的消费水平,如果收入接近1万人民币,他们会乐意买入大量的产品,可以养活月收入只有1000人民币地区的国家好几个人。
随便假设个比例,五千万人月收入如果达到1万人民币,每1万人民币的消费可以养活其他国家代工厂1000收入员工三人。
那么仅仅是五千万人勉强摸到发达国家的最低收入边缘,就能给全球至少1.5亿的发展中贫穷国家带来工作机会,而这些国家的月收入可能不到500人民币,那么我们花1000元去雇佣,对当地人来说是收入瞬间提高一倍。
而我们花3000元的劳动力成本,人力成本之外可以净赚7000元,当然实际上肯定更低,不可能只有人力成本,但是也足以从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过程里赚相当利润。
就像北欧、日本、四小龙给别人代工,然后自己转型发达收入后,对中国进行外包代工,再到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一样。
越多的发达收入人口,越能给全球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速。
中国如果不愿意转型,或者转型慢,经济过热等,会出现一个问题,国人消费能力跟不上,实际是不断造成贸易顺差。
而国际主流贸易用的是美元,美元在这里要当成一种交易媒介,市场固定的美元总量是有一定范围的,大家交易用美元方便结算以及到全球最大,消费能力最强的市场进行兑付产品(美国市场)
但是如果中国内部消费跟不上,不断积攒美元,相当于整个人体里本来循环正常,但是突然出现一个空袭,血液每次流入,都会有一部分无法流出。
转换到市场贸易里,就是中国没办法用消费撑起进出口贸易所获得的美元,过大比例让美元积攒,市场上其他国家可用的美元交易媒介减少。
那么其他人用美元的贸易成本就会上升,中国原本100%劳动所得的美元面值,也会贬值。
如果这个时候市场上需要更多的美元去支撑庞大的全球交易,中国又没法用消费渠道重投入市场,美国要是加印美元去解决这种缺乏现象,单纯的市场角度来看,会导致美元贬值,经济角度会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引发资产抛售。
也就是说拿多拿少都不好,要在合理范围内按需求调控,日本广场协议包括德国在内,当时就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国内宣传很多都说是制裁日本如何如何,而实际上这种协议是双方都需要的,通过协调而不是单方面某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行为,直接解决全球出现的美元需求。
同时期日本和德国都开始转型内需消费,这也是直至今日他们都是发达国家的中坚基础,日本后来反而因此导致经济过热,大藏省误判形势导致经济衰退。
整体来说就这两方面,一个是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对内提供更好的工作与收入环境去长久的,脱离人口与外部因素的为经济提供动力。另一个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对外能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降低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并且购入全球其他国家的消费产品,让全球贸易更活跃。
中国的消费潜力如果得到正确释放,目前虽然我们做不到十几亿人全部达到发达人口国家的消费水平,但是可以在一二线城市接近日韩,并且随时间逐步让沿海发达地区3-5亿的人口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历史上全所未有的,可以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的刺激。
—– 1552.4 —–2022-03-11 13:37:44+08:00:
有人愿意看就行,我也只是抒发己见
—– 1552.5 —–2022-03-11 23:22:02+08:00:
08年的危机实际上已经结束影响了,当时经济的谷底是09年,美国的所得税收入从07年1.88万亿跌倒1.37万亿,但仍然高于03年的1.16万亿。
2013年时经济已经完全复苏,所得税爬升倒1.98万亿,比经济危机前更早,一直增长倒2019年近2.5万亿,哪怕疫情的2020年也有2.3万亿,相当于倒退回2016倒2017年,去年是3.02万亿,但通胀率高,实际可能是2.4-2.6万亿左右。
然后刚好有这么个话题,我借机谈下美国近期通胀压力和过往情况对比,说下我看到的。
美国目前主要压力来自于近期的高通胀,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达到了历史价格高位。
这里有几个美国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可以做参考:
碎牛肉,历史上有三次价格大的波动,03年经济放缓时从2美元左右提2.5美元水平,14年升到4.4美元峰值,然后下跌到3.5美元左右,疫情有飙升很短暂的到5.3美元,之后下跌到4.6美元水平,然后因为通胀再次升到4.7-4.8美元,我估计之后永久性停留在4.5美元以上。
鸡胸肉,目前也是历史最高位的3.8美元,但是13和08年都有3.5美元的峰值,13年后长期处于下跌趋势。
鸡蛋,两千年后价格通常不稳定,一直是过山车,但是增幅扩大也必然大规模回落,目前是2美元,跟08年的经济危机峰值类似,15年一度到了2.9美元,但考虑通胀变化不大,实际价格趋势平缓到1.5-1.7美元的可能性很大。
白面包,分为四个阶段,两千年后进入1美元时代,经济危机前爬升进入1.4美元时代,但16年后开始回落到1.3美元,疫情后进入1.5-1.6时代。
牛奶,目前的3.875美元也接近历史高位,疫情后一直走高,从3美元进入3.5美元,而两千年初的高峰是3.5美元,还没到历史峰值,08年后一度接近4美元,并且长期维持在3.8美元以上。
培根,经济危机前是3美元时代,经济危机后进入4美元时代,13年开启了5.5-6美元时代,疫情早期影响不大,到2021年却飙升到7美元。
能源方面的参考是:
每千瓦时电价,整体很稳定,都是0.14-0.13美元左右,疫情变化不大,但是2021年开始飙升到近0.15美元,是八十年代早期的一倍左右,
汽油,相对电力很不稳定,九十年代的价格很稳定,但是进入两千年后,尤其是05年后,价格经常大幅度跳水或涨价,长期从4美元到2美元不等来回波动。
所以可以看到价格方面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官方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美国社会个人收入与中位数收入,整体经历12年的低谷后一直在爬升,个人收入中位数从07年3.3万美元,到19年已经有3.6万美元,20年也有3.58万,但可以看到的是2021-2022年,这个数字可能停滞增长或下降。
能源问题面临的是供应速率问题,不会说能源有缺口就完全停产,而是原本100%的生产速率,下降到80%,一条生产线和五条生产线不同,如果为了保证单一生产线100%的供应,反而会拖累生产。
所以五条生产线80%的速率,可以让生产密度变化不大,但总体效率下降,也就是说固定时间内投放到市场里的商品总数可能没以前高,让价格有上涨趋势。
但稳定投放到市场里的批次,会因为生产密度得到保证能持续投入,不大会出现一次性投入1000件货物,然后下一批要等一年半载,而是分批稳定投入每星期250件,市场得到供应,尽管价格提高,但不会造成恐慌。
整体来说,哪怕美国经济没增长,其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可以负担通胀后的主要消费品,这些方面的价格波动很大,但也没超出承受能力,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失业以及服务型产业,这两点都依赖人口劳动,无法堆积去稳定向市场发放。
一旦失业了,就不具备承担通胀的能力,但只要有工作,就可以持续购买来保障商品需求稳定。服务型产业则不能积攒产能,只能有需要了才可以办。
所以我想这也是为拜登政府宁可高通胀也要坚持保证经济的稳定,因为通胀可不断吸收缓冲,失业导致的现行问题会让经济熄火,产生严重通缩。
总体上美国当下通胀压力大,但经济只要不熄火,美国社会的消费能力对通胀就还有很大的支撑空间,但是美国人肯定不愿意,也会被抱怨。
—– 1552.6 —–2022-03-12 11:50:55+08:00:
能源短缺带来的是价格上升,而不是全球没有一丁点能源可以用于工厂生产,完全没有能源,工厂才会停工,能源价格上涨,工厂会控制生产线按成本价进行预定生产,总产量减少,短周期内产能下降。
拜登上台截止的是特朗普的能源政策,而拜登政府构成本身就是以新能源政策为主导,自然会对传统能源产业遏制,如果情况有需求,拜登或下一任政府都会重新调整能源政策,能通过外交与贸易手段舒缓潜在的能源压力,就没有必要任内调整政策,对俄能源问题最头疼的是欧洲。
拜登宁可高通胀这不是搞笑,而是避免通缩的常规做法,原因已经说过了。
经济一旦停滞,会产生比通胀对经济冲击更严重的通缩,会直接引发经济危机与大规模的倒闭、失业潮。
下经济政策导向要么通胀要么通缩,疫情触发的强制消费停顿,还没有恶化成因消费停滞而形成倒闭潮前,通过刺激政策激发政府活性是很常见的经济策略。
另外较高的可控通胀与不受控的恶性通胀是两回事,经济运行期间有自然通胀预期,美国进行强刺激,拉高原通胀预期,生活必需品价格增长,但美国原本的生活必需品物价就很低,而增幅虽然较历史有新高,但也没到1美元鸡蛋翻到50美元。
如果你预期通胀必须也只能是1美元的产品到50美元,所以通胀下经济部熄火的支撑空间不存在,然后认定1美元涨到1.5美元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话,那根本就没法解释美国长期超低的恩格尔系数是怎么回事。
美国恩格尔系数从战后就持续走低,只有偶尔会反弹,现在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哪怕翻一倍,以美国家庭与个人的平均收入也可以轻松承担,在任何发达国家生活国其实都可以感受到,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就收入水平来说都轻松,昂贵的是服务与人力资源价格,尤其是专业技术。
美国的消费市场里,中产到基层的占比没有真实下降,收入趋势是上涨的,如果单独从基尼系数,我以前也经常提到,现在的许多社会与经济学参考方案,或不能有效解释社会演化过后的全新模型。
尤其是基尼指数,反应的是贫富差距,而不是基层生活与收入指标,人们下意识地认为贫富差距越大,基层生活水平越差,默认了资源是永久恒大不变的。
但实际情况是,社会里的头部收入增速远高于基层和中产,而基层的收入实际在提高,只是对比下来看不突出,而就实际生活必然开支成本。
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或者所有发达国家而言,成本最高的永远都是难以扩大生产或以任何形势储存的服务产业。
如果超级企业不跨国生产出去,人力成本就会上涨暴增,而跨国大公司的人员最多,产品价格也会暴涨。相对来说,可堆积可扩产的物资成本,才是价格成本里可控性最强的,人力成本几乎没什么可控性。
而实际上美国不是一个依靠外出企业进行生产和提供就业的国家,他们依赖的始终是国内的大量中小企提供就业。
基本没多少中小企可以跨国把所有工作外包出去,他们的主要聘用都是本国就地,真正跨国需求的,是他们在国内外市场订购的原材料,而这些中小企通常是贸易跨国。
美国真正的问题是七十年代后的部分制造业从业者们,受教育水平低,或年纪大,无法转职从事其他产业,而本国原本低技术可降低成本的企业对外转移,新兴的中小企业又无法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所以出现铁锈带贫穷的现象,而很多人不是真的没工作,而是工作与收入预期达不到原来制造业时期的水平。
而美国对基层的保护并不健全,远不如许多发达国家,奉行个人与自由主义,许多州的做法也没统一,为州权与税务构筑联邦,反过来让联邦很难从最高层面统一基层福利与待遇问题。
—– 1552.7 —–2022-03-12 22:12:55+08:00:
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以及现代科技带来的基础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可以达到一个抗通胀能力较一百年前大萧条强的水平。
除非全球不断持续二十几年高通胀或多轮经济危机,并且生产的基础被破坏,比如基本物资鸡蛋肉类牛奶谷物全球断供到相当比例,供给给市场的物资大规模减少,价格才会失控。
比如说你的收入是100元,维生的基本物资需求是占10元,房租、能源等刚需占40元,你还有50元刚需开支后的额外可支配收入。
如果储蓄习惯强的国家,比如中国,大部分人会存30到40元,留下10元用于投入市场的额外消费。(当然还有月光族,但常年下来社会整体氛围不太予以肯定)
美国有相当的人喜欢赚多少花多少是出了名的,他们会将50元全部,或者其中40元,都用于直接消费,去购买额外产品与服务,做个按摩、SPA或者买更多游戏、更好的食物。
这些额外消费促成了社会的经济内需增长。
所以基本物资的通胀,即便是翻倍到20元,让消费者的抗风险能力下降,也在承受范围内,更高的也可以,但是没人会喜欢与接受,更加没有必要,因为经济不需要没完没了进行强刺激,市场始终需要出清,所以政府的政策会受限。
但是如果是乌干达或者埃塞尔比亚这种穷国,恩格尔系数高,食物占收入比例可能40%到60%,他们就根本没能力消费额外的工业产品,更别提服务型产业,食物价格的波动对他们来说就是天灾。
同理对美国最贫穷的阶层来说也是,美国好在虽然没联邦层面的有效福利制度,但始终发达国家,有大量的NGO和食物银行、社区互助,非洲穷人就没有这么好的保底了。
扣除基本开销外的真实可支配收入,美国人更喜欢进行消费,这意味着市场可以一直得到这部分的收益。
而这些钱,大量都花在中小企的产品、高科技附加产业、服务型产业上。
因为这些东西有特殊性且附加值高,比如食物,中小企做的包装和质量处理,都需要人力成本。高科技附加产业,需要科研和针对性的设计。服务产业前面也提到过,除了按摩这些,还有修电器、律师、医生等专业类。
所以这些产业的特性是,依据职业特性,对市场人力可存续型的需求不同,不像基础物资一样,可以持续生产。
服务型产业,没有人在岗位上就立刻停产,工业化的高的好歹还能靠生产线维持一下(但也渐渐地不能做出符合自身定位与市场消费预期的产品)
消费是一种主观行为,如果没有市场信心,通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消费,企业会倒闭,然后裁员,大家都没钱,没法消费,恶性循环引发萧条通缩。
美国的情况是除了疫情,没有客观上阻碍消费的事物,人们是不能消费,不便于消费,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消费,他们觉得需要减少消费来对抗不确定性。
但是企业是确实因此赚不到钱,需要承担亏损,所以这是美国政府经济刺激的逻辑,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让美元真实购买力下降一定程度,可能100元变95元,但是能让经济循环开启。
否则放任不管,企业亏损到尽头就是倒闭,然后裁员,裁员大家都没消费能力,政府没税收也帮不上忙。
那么就可以看得出,提前预发未来几年的通胀指标,确保内需循环的稳定性,不但有必要且是常见手法,也比看着企业崩溃,大规模裁员引发大萧条好。
美国上一次见死不救就是08年金融危机,布什政府既在政策上助长投资与次贷的扩张,尤其是经济和产业过热,所有人都涌入。
另一个就是布什政府不救雷曼,结果引发连锁反应,后来还是被迫下场出大规模财政纾困,相当于小病能治,不管以后要倾家荡产去救,因为政府不愿意迅速介入危机,去避免扩散的连锁反应,导致巴克莱收购的接盘计划取消。
还有就是美国大部分人口的就业供应,来自于中小企,他们担心的是本地消费停滞,这也是为什么保本地消费很重要的原因,中小企倒了才有真正的失业潮,08年金融危机许多中小企的贷款链被原地爆破。
所以不是消费潜力有多少,发达国家人口的消费潜力都是可以摸到边的,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迅速恢复正常水平,再想继续提高扩大市场,就需要人口,或者转移产业等下个发达国家出现,让企业的市场需求增加,比如中国转型发达国家。
—– 1552.8 —–2022-03-13 00:03:01+08:00:
全球化对中小企有利,因为可以获取更便宜的原材料与次级加工产品,并且本地市场销售很容易饱和,所以需要对外拓展更大市场。
中小企竞争力并不低,在能寻求代理拓展国际销路前,这些企业往往能在本地有不错成绩。
文化差异带来的错位产品需求也是当代企业扩大市场的一个主要手法,在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出口零食或手工艺产品给其他国家。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化不够,全球的发达地区还不够,一个本地市场饱和的企业,无法在国内扩张,抗风险能力不足,寻求全球销售增加收益,意味着全球市场越大越好。
企业贷款或个人贷款最担心的是强制停止收入进行结算,也就是没有商业活动与工作,经济扩张市场信心好就会有信贷扩张,银行总体是越来越精明的。
—– 1552.9 —–2022-03-13 01:25:33+08:00:
不搬到原材料生产地是因为普遍达不到这种需求,中小企规模小,每种产品的也有其市场受众,产品本身在一个生态环境里的占比就注定不会无限膨胀,而是有一定极限,就像辣条在市场里无论有什么用的需求受众,也不会取代主食。
但是当你在本地销路达到饱和时,你就可以通过代理销售,不需要承担跨国生产的成本,同样在本地有易于管理的企业运作环境。
所以现代人类可以观察到一个普遍情况,跨国企业转移工厂是因为劳动成本,而不是原材料成本,你说工厂都搬到原材料这句话我觉得你要好好想想。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生产原材料的国家,不可能专供给一两家公司,它肯定是大宗商品集散有合理规律,给市场上的买家进行采购,无论你的企业去不去买,这种大规模的集散销售都存在。
那企业就更没必要特地跑到原材料所在地,尤其是中小企这种难以负担成本的存在,去刻意承担一个跨国成本,并且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和规模。
许多中小企除了本身的产业特性受限做不大,还有许多是不愿意扩张,并不是所有企业只要进行运营就会成功,更不可能只要有企业就会追求全球跨国生产。
你在本国的利润达到饱和,是因为你的产品无论做的再好,基于产品特性也是有比例限制,就跟前面辣条做再好也不可能取代主食一样。
那么你本国的市场饱和,外国人没吃过辣条,你作为一个企业你会不会寻求拓展市场?
是用极大的成本去做一个原材料非常易于获得的跨国生产,还是顺手利用本身无论你买不买,都在国内有庞大销售量的原材料,在不过度扩张公司规模的前提下,不增加公司运营成本,通过较低代价去获取未知市场?
所以为什么有竞争力的厂商不直接搬走?因为现实商业运营不是你想的那样,某些地区原材料的价格比原材料生产地直接散买都便宜,你的公司不扩张,没有极为昂贵的人力成本,你搬迁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是很理解这种假设只要公司有竞争力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搬离本国的逻辑,现实里这并不是主流。
对大部分跨国企业来说,搬迁工厂也是出自于人力成本,也就是说成本是最关键的。你限制人力成本,建基于消费的内需社会就无法构成。
打个比方,市场只需要100包辣条,刚需80包,5个人负责生产,有合理的工时以及不错的薪水,你扩产到每天1000包,工时会明显加长,产品没有销路,因为本地饱和了,工会或者工作人员会找你麻烦,所以你想达到合理平衡,按照原先规模需要增聘到50人。
但意义何在,没有明确的扩增需求,外部市场的需求你没法判断,你稍微增产到120包,就可以拓展未知市场,不可能上来就拿所有产能去梭哈。
刚需扩大到200包,也只是雇佣7-8人,依然在本地生产。你要庞大到成千上万,才有必要转移工厂,前提是你有利润和稳定的资金链能支撑起来。
然后就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得到,许多中小企生产的东西,根本不具备做大到这种程度的市场利润和需求,但是又有一定市场刚需,也就是核心竞争力。
那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我的产品利润并不高,有稳定市场,但这个稳定市场是不可能做大的,搬迁工厂意味着我要有数亿的风险成本需要承担,在我了解自己产品的前提下,我为什么一定要搬迁?
跨国搬迁一般都是高利润的密集劳动型产业,可以有助于产品降低成本。
—– 1552.10 —–2022-03-13 02:02:35+08:00:
因为原先只能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并不具备适应新社会的能力,并且他们并不是全部人口,你默认所有劳动人口都面临这种情况,就自然会造成一种误判。
打比方,八十年代底特律制造业从业者,月薪100美元,食物必需品开支10%-15%,服务型刚需开销20-30%,两千年后,月薪140美元,食物必需品开支10%,服务型刚需扩大到50-60%。
实际上面临的并不是我今天赚一百,然后不够花,不如当年生活水平,而是对应的服务类型增多,人力成本增高,收入的实际增长,无法简单还原过去较少服务型产业所需的开销。
人的需求越多,开销越大。
中国八十年代凤凰牌一辆自行车,要一百多,相当于当时三四个月的工资。对当时有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但现代劳动者可以用月工资10%都不到,去买跟凤凰牌一样的自行车,也就是实质性收入对比产品和需求是在增长的,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固定在八十年代的物质与社会观,用现代工资去生活,他会非常快乐。
这是收入达不到现代需求爆炸后的预期,而不是你真的消费不起,美国社会刚需只有服务型产业是非常昂贵的,其他物质条件都可以在合理价位内找到选择。
所以不是你想的那样,哦,我收入达不到我预期,我消费不起,经济完全停滞。而是收入足以生活,最新款的车买不起,最好的大豪斯买不起,最新的医疗技术用不起,那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只有最好最新的东西才可以用呢?
日本已经陷入名义上的停滞许久,物价和工资波动都很低,但是社会依然靠极大量的中小企维持,企业并没有无限做大然后全部搬离,消费率依然是半壁江山。
经济过热导致的泡沫破裂,给日本带来的冲击远大于美国的制造业搬离本土,但只要在日本待过超过一星期,都能感受到当地中小企的参与占比有多大。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信贷的扩张是经济的必然,经济存在周期,劳工收入占比下降是反直觉陷阱,因为统计只计算总体财富里不同阶层的占比,许多人用过于朴素的传统观念错误代入其中。
富裕阶层在现代社会承担的是一个投资与扩散资本的耦合器,基层的庞大数量带来消费,中产提供专业技术领域的扩张。
现代社会的创造需求最为困难,一个富人无论再怎么能消费,个体的需求都是有极限的,这也是为什么庞大的基层是消费的核心,而持有大量财产的人不希望自身收入随着通胀或各种因素贬值,在投资的过程里作为重要的生产媒介去推动新的消费需求增长。
人们习惯性会误解与妖魔化债务经济,债务经济本身会伴随市场经济出清进行调整,私有制与资本主义下,财产需要变现必然有一个投入过程,冗余资本在盈利过程中带来需求,并且渴望回报。
市场有自己的自然规律,每次经济危机基本都是市场出清,不可能对抗,只能通过手段来减轻负面影响或,信用扩张增速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过热的一个体现,一旦触顶,对大环境来说需要的是有一个可兑付的对象,也就是庞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很多人只是单纯的去认为信贷扩张是先花未来钱,不具备价值可取性,但忽略了经济扩张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市场必然扩张后出现过热,也必然需要出清。
重点是政府和银行机构、个人,在不算长的历史里,怎么逐步探索出健全的缓冲机制去减少负面影响。
—– 1552.11 —–2022-03-13 15:06:48+08:00:
一样问题和答案其实我逐步详细重复好几次了,我都不知道很多时候遇到一样的情况,是对方根本没看还是没理解,有的时候在我看来是常识的事,如果我能回过神来意识到对方没这方面的信息,造成盲区,我还能补救去解释。
但有时候我发现人们根本不会看很复杂的文字结构,而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两三句话说完,特别蛋疼。比如有人希望我发帖子,有反对声音也好,但有的指责或批判让人看得啼笑皆非,有时候要花大量时间解释常识性问题是很累的一件事,然后自己又不太想摆烂或引起矛盾,更不能当面说出,就又要花时间又要耐心。
—– 1552.12 —–2022-03-14 11:32:42+08:00:
中小企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多大的难题,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市场给中小企。
你今天生产100件,明天你效率提高到5000件,你的产品难道不需要成本的吗?有对应充足的市场吗?如果市场是只需要500件,你生产效率再高也不需要高于这个需求速度,我之前回答就说明了。
市场根本没有到供不应求,或者投入市场产品与消耗不平衡的阶段。
中小企需要的是稳定、合理的经商环境,因为中小企大部分是注定无法做大的,不需要那么大的风险负担去扩大产能。
全球化市场本来就是对大部分人都有利,中国用全球化市场可以拿到更便宜的辣条原材料,跟美国中小企可以拿到更偏的薯条原材料,这两个举例都是不矛盾的。
因为销售市场扩大了,消费者增加,对企业来说原材料市场扩大,采购更方便了。
你对中小企面临竞争这点说错了,中小企是国内内需支撑的一个增长来源,这些企业许多都不是出口企业,主要面对消费对象都是本地。
日本本地的居酒屋为什么要跟全球化竞争?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我重点谈的是需求,需求的不一致让市场产生错位,你不正确理解,就会出现一开始错误切入,然后步步都理解错了的情况。
就像产业升级,原材料也有质量和供给水平,购买者是希望供货来源越多越好,对企业来说则是可以采购对象增加。
比如牛肉你的供货增长,不是说巴西牛肉进入美国市场,美国牛肉就不卖了。而是价格会稍微下降,在合理范围水平内,反而会增加采购规模,因为价格下降了人们会买入,如果没有价格,就会出现倒牛奶的情况。
中国猪肉就是个很好例子,中国猪肉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仍然在进口猪肉,很多还是猪肉生产方主动的,产品价格可以低,但一定不能太高。
因为价格过低不能盈利,生产商可以控制产能来减少投入市场价,但如果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供应,导致市场价格保障,那仅剩下的产能也会因为价格过高而无人过问。
中国前两年猪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等我们寻求猪肉产能进口时,发现全球居然不够用了,因为消费需求太高了。
你过多的把中国靠出口产业的这种中小企代入到美国国内。
但是你根本不明白密集型劳动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早就转移出去,现在的中小企跟这些企业多数都是平行线,例子我前面说过了。
日本的本地居酒屋,或者本地酱油厂商,这两种一个靠店铺,一个靠销售的中小企,不会因为全球化就没有生存环境。
居酒屋反而会因为输入价的降低,盈利空间更高。
酱油店铺也不需要担心中国酱油取代日本酱油,因为需求不同,酱油类型与风味无法互相取代,要不然中国酱油早就在中国本土被日本酱油的先发优势取代了。
本国必须的特色产品,在本地需求必然是需要得到满足,而跨国生产,不是中小企的强项,中国中小企怎么可能跑到日本进行当地生产,中国中小企也是进行本地特色生产。
如果只是认为中小企都是靠出口产业,跨国生产,并且产品种类全球趋同的前提下去假设问题,就会与实际情况脱轨。
全民只要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和意外因素强制停滞消费,消费就会跟永动机一样,过热膨胀,通缩然后出清,跟着复苏,这就是内需社会现代构成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内需消费将原本主要对外的出口收入,转为了来自本国当地的经济循环,不需要依赖外部的不确定性,科技给原材料带来的生产效率增速,就是每个发达国家GDP总量的增长边际,也就是说这也的社会已经摸到了目前人类科技下,经济发展的极限。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到一定程度后增速就很缓慢,甚至长期不变。
收入增幅占比这个我说的很清楚全面了,哪怕是锈带的人找工作都可以达到相当的生活指标。
而且关键一点是,下一次科技革命已经在路上了,信贷也是可持续的,只是你可能不认可市场出清带来的危机,但这种出清危机是必然且必要的,我前面也说了,信贷不是问题,因为信贷不是主流,你看到的信贷危机都是经济过热的表现。
任何产业和事物都会产生经济过热,房子、郁金香等等,银行缩进银根以及减少信贷都是可行的,新的社会经济面貌,需要可能长达数十年的周期摸索,不能说现在看到信贷引发的危机,就因噎废食。
货币主义,也就是将货币当作一种可调控媒介,政府以此介入市场刺激经济,也是七十年代才开始被各国逐渐认知和接受,然后慢慢变成常识,所以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 1552.13 —–2022-03-15 03:39:41+08:00:
市场不是你做一定有,需要扩张和等待酝酿。
用老干妈举例,老干妈差不多不能算中小企,但是他们的全球分销轨迹分布可以参考。
老干妈首先要满足本地需求,并且本地需求永远是大头,之后才能拓展港澳台、日韩和欧美的销售。
但是这些地区加在一起,也不会跟本地需求一样,可能很多年后全球需求会达到一个跟本地需求接近的比例。
所以假设中国本地有100罐老干妈,全球市场有30罐老干妈需求,那老干妈为什么一定要生产500罐呢,完全没这个必要啊,对不对。
企业在满足本地销售后,对国外销售是一点点拓展,你怎么能保障你突然生产500件产品,然后中国人一定吃得惯奶酪,美国人一定吃得惯皮蛋?
只能慢慢等,一点点看需求投产,不能默认只要新商品进入新市场就必然会产生从100到5000的刚需增长。
我也不是很理解,中国本地的老干妈为什么需要担心外国的奶酪会抢占他们的市场,即便是同样的辣酱,因为每个国家产品特色的错位生态,往往都很难直接竞争。
其实类似的事我反复说过很多次了。
你说中小企内部有人发展扩张市场,这是一个自然市场现象,但市场不是一个纯粹的令和游戏,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豆浆大王,没法淘汰街边铺,因为企业管理的特性,你做大了就必须改变工作与管理模式,街边铺做大了,就是豆浆大王,就会失去原有的特色,不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还是用老干妈举例,老干妈现在做大了,但是有人说味道不行了,即便在老干妈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没挤兑死所有同类竞品,反而因为他们扩大了公司规模与销售市场,要降低成本而导致口碑下滑,结果同类本来不如的竞品,反而得到新的发展空间。
就像你说巴西牛肉进入美国市场,还有中国鳗鱼和松露进入不同市场一样。
需求决定了市场能否生存,如果需求不明显扩张,企业的增加就会导致内卷,盈利低而有人倒闭,但也有人会活下来,也就是说消费需求固定了一个比例产业可聘用的人手。
也就是说,增加需求非常重要,这也我也反复提到了。
巴西牛肉、中国鳗鱼和松露,都不会冲击让市场萎缩,而是让市场更庞大,因为新的市场与降低成本,会让消费者们以前高价需要的产品,变得需求量增长。
中国猪肉的例子我之前就提了,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长,意味着市场的容纳能力越大,比如松露和鳗鱼,实际上产能甚至无法达到消费者需求,越扩越多,反而是原来的垄断性质企业,他们的利润会下降。
而且新增加的产能,意味着整体物价更低,可以让消费者们更乐于投入于消费当中。
你可能会好奇,这样国外的原材料输入不会导致本地原材料生产商被挤兑吗?挤兑这个现象存在,但是外国产品进入某国,一般三个选择,寻求代理、批发散货、直接在当地成立公司销售。
寻求代理与成立公司,都会直接为当地提供岗位,批发散货意味着要接受市场价,这里也已经摘除关税考虑。
对许多国家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企业补贴,尤其是超额补贴,意味着可以让本国企业用远低于常规的补贴价,去进行市场倾销,挤兑死对手,这也是中美贸易战的一个主题,特朗普指控中方超额补贴。
美国中小企成分很复杂,是能够吸收密集型劳动下岗后的员工的,实际上现在你看到的中小企许多劳动岗位,本身就是由这群人构成,而且相当多中小企还是这些被淘汰员工成立的。
2017年的数据已经显示有1036个行业,18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小型企业有3020 万家,占所有企业的99.9%。2430万家是没有雇员,占80%。美国大型企业约2万家。
有出口业务的小企业,只有约28万家,制造业占比才4.30%,员工占比9.44%。
最高的则是零售的占比11.2%,员工占比12.7%,
以及卫生保健&社会保障企业占比的11.2%,员工占比15.57%。
餐饮与住宿企业占比也高于制造业,达到8.7%,员工占比10.57%。
而美国小企业的专项贷款,周期不超过六年,金额5万左右,整体风险很低,并且除了银行基本的利息外,只需要缴纳10%的利润,赚钱了8:2分账,而赔钱了则是公司与官方部门承担。
另外政府提供大量的出口贷款、针对小企业的政府订单,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国对小企业,以及小企业附属的大量的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视的。
不是不能吸收,相反吸收的非常好,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尽善尽美。
中小企雇佣人数并不少,相反占大多数,美国1.25亿的劳动员工,近6000万人在小企业,全国近一半人口在这种企业里工作。
近二十年内创造约840万个岗位,大企业只有440万,新增净额65%。
所以我觉得你要调整对市场和经济的看法,尤其是债务经济,美国的国债对象我在Sub里谈了很多次,大部分都是个人、中小企业。
并且国债主要是联邦债务,不是州和地方债务,大部分的州和地方债务都很健康。
而因为国债的持有人来自于国内,意味着只要有税收,债务就有增长空间。
有人可能问,会不会让政府无法提供公共服务,答案是不会,美国是联邦立国,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是地方与州,只要这些行政级没问题,就可以提供公共服务。而会暂停的,主要是联邦政府的服务,大部分地方服务都会维持。
国内是习惯于政府一体化思维,容易出现思考盲区,美国实际上在更好的生活水平与军事需求上越来越难平衡。
因为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公共福利开支上的投入更积极,美国联邦层面已经开始转变战略,不再采取冷战式的直接干涉,降低联邦政府的运行成本,去博取更大的国内经济政策空间。
债务我经常提,实际上是把短期经济增长的提前量给发了出来,是一种可行的政策工具,因为日常驱动经济时,债务也会自然产生,因为市场的确在扩张,消费随时可以恢复,只要没有强制性不让人们消费的事件发生,哪怕经济危机,也可以快速恢复,这也是为什么大萧条那种情况很难再出现。
因为大萧条的科技带来的生产效率,可以吸纳的劳动人口,以及社会保障都远不如当代。
—– 1552.14 —–2022-03-15 13:13:48+08:00:
成熟的经商环境,是经过漫长摸索逐渐才稳定下来的,市场会自然沉淀合适的生态位。
不是说你烧钱压价格抢占市场就能成功,在那之前其他人早就在这个位置经历过一样的事,你没等抢占到市场,你的钱已经烧没了。
或者更直接一点,政府会介入调查,而如果你没有稳定财源,你事做不到这种倾销手段的,所以各国严查的是其他国家超额补贴。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你说老干妈亏本卖,但没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因为人们买你,
因为你是老干妈,而不是因为市场上就你一个辣椒酱,消费者购入不是以价格倾向优先去选择老干妈。
你就算1元1瓶,我可以花10元买10瓶,然后继续买入符合自己口味的其他辣椒酱。
否则,世界上只会有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产业都只有一个公司,反托拉斯法出现前,这些做法就已经被摸索清楚了。
只有当垄断资源的时候,才会产生不可控的现象,比如老干妈控制全球辣椒市场,不卖辣椒给其他人,或者腾讯可以用法律边缘的手段为自己牟利,大规模挤兑小公司,但没人管,而这种行为是得到一定默许和背书的。
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本身,很多地方都不符合现实情况,他是为了达到A政策,需要做出CBD的转变,比如需要补贴海外工厂搬回,政府能给的财政限额,如果回来生产再税收的话,这笔钱都补不回来。
补贴倾销在国家之间常见,但企业之间并不常见,消费市场不是一个人与人牵着手,大家齐心走向欢心美好的小学,而是有客观竞争,会有产业摩擦,但也没像你认为的那么夸张。
就好比你说的墨西哥,根据2012年数据,墨西哥的农业占比10.7%,工业33.4%,服务业55.9%,当本地生产不能满足内需的时候,对本地大部分有需求的人来说,为什么不进口更好更便宜的产品?
国内很多信息说墨西哥农民被美国强制输入破产然后如何如何,但实际上,墨西哥从60年代-70年代开始,就不能自给自足,必须进口美国粮食,而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战后到60年代的农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导向没有让农户受益,反而被垄断,也就是说政治问题不能解决的分配,经济增长也是徒劳,这跑题了,不赘述。
说回联邦债务,债务会爆破,这是肯定的,但不会以人们传统经济观念里的形势爆破。
政府角色随时代变化,正在逐渐迁徙,我们不清楚终点,但能看到个大概。
政府在社会里不能扮演盈利角色,因为政府持有财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会通胀),政府注定扮演支出角色,而基于合法性的税收,给政府扩张债务提供了永久性的动力,所以合理利用政府信用去扩张债务,管理债务,是发挥政府角色的一个必然过程。
如果这里引入科技递进的概念,去解释债务经济的可行性以及风险,那就是政府的债务风险,来自于是否能稳定偿债,而现在已知税收稳定就可以保证信用,因为国内持债人们希望的是长期受益,而不是短期收益(考虑通胀因素)
发达国家GDP的边际拓展,来自于科技对产业的推动,带来多少新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包括全球发达人口数量,而时间趋势下,发达国家只会越来越多,科技会越来越发达。
递进就是指科技增速越来越快,那么伴随诞生的消费需求也是一天比一天大,不是等量增长,有人单独就这点提出了科技奇点,科技会在达到奇点时增速超过现有人类社会所能对接的速度。
需求的增长与技术产能的进步,会极大量的稀释货币的供给量,甚至产生不足。而随着技术发展到尽头,生产力多次爆炸,可能几十年上百年后,货币属性产生改变,社会的生存资源不是必须用劳动获得的产品,那么债务也就没有意义了,社会运作的基础媒介开始改变。
我们现在刚好处于一个过去观念与模型,开始有些无法解释当代现象的时期,债务危机肯定会有,而且还会伴随每次危机出清后,社会找到更好的方法处理问题。
重点是生产力在什么阶段,消费需求与人均可被释放的购买力能达到怎么样的一个水平。
—– 1552.15 —–2022-03-15 14:03:16+08:00:
不缺乏冒险者没错,但是任何人进行贸易,都是要在法律和市场限制下,任何人进入市场前,市场都已经客观形成了规则。
要不然再冒险的人,也没办法冒着违法的风险,有些时候,你想卷,但环境不给你卷的余地。
国内就是最好的反例,国内可以拼命卷,是因为政府不在乎甚至鼓励这种毒性环境。反例就是日本和德国,强制限制工时,老板撵着下班。
你的生产,比如原材料,再怎么卷,科技上限摆在那,你的原材料成本很难自己拉低,只能靠政府,那政府故意补贴,就没办法了,这是国与国的竞争,是政治范畴。
如果你是靠人力拉高生产效率的,一个人再能干,也有上限,就需要雇佣更多人,劳动成本在发达国家会直接爆炸,而发展中国家呢?这就是工厂转移了,也符合发达国家需求。
老板想逼着员工卷来提高生产效率,市场没这个需求,甚至饱和了,然后员工反手一举报,老板赔钱吃官司倒闭,员工换下家。
墨西哥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对墨西哥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美国出口的填补了墨西哥所需的,而不是侵占了墨西哥原本应该有的,墨西哥是需要粮食进口,如果不进口国内会发生饥荒,主要产业也不是农业。
竞争力不足,不是来自于价格,而是产能,墨西哥农民的产能连自己都喂不饱市场没吃下,并不符合先前所立论,而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出售的是他们的劳动力,有一个工业劳动力可待售,实际上收益更高。
然后通过收益更高的工业,反哺农业,才是产业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对墨西哥农民来说,气候与地理问题带来的困扰,尤其是干旱缺水,墨西哥的土地就很难有效耕种,远大于价格问题。
因为墨西哥的食物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市场需求实际大于农民所产,只要当农民还是有市场,但农业收益太低,所以许多人要么去工厂,要么就偷渡到美国,都是打工,去美国更赚。
债务经济上,我不认为政府会有意识去按照某个方向执行,而是总结一种规律,现代社会需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有工具、模型去解释全部现象,就跟大萧条期间许多国家都根无头苍蝇一样,没有任何相关的反应与准备。
我也觉得拜登政府刺激措施有些多了,没有什么是可以绝对排除的。
如果拜登政府或后继者,还是无脑继续强刺激,或者因为客观因素被迫进行强刺激政策,到最后引发一系列危机,这仍然有可能,不过我目前观点是,从物价上显示还在可承受范围内,只是波动较大。
但就我对科技产业的了解,我们很确信我们在下一轮科技爆炸的前夕,全球会有大量新增的发达消费人口,以及大量可吸纳过剩美元的产业,现阶段到再高一些,都在可吸收范围内,可要是说基础物价翻三四倍五六倍,那肯定不正常了。
美国债务终点我在SUB里谈过很多,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我认为美国债务危机尽头,按照历史趋势会是资本主义的终结。
—– 1552.16 —–2022-03-15 15:23:22+08:00:
美国压制墨西哥农业的建立前提必须是美国的农产品撤出后,得以让墨西哥农业可以独立发展起来,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只是填补了墨西哥本来就无法自给自足的市场。
墨西哥农业是因为其经济不发达,地理气候差,上一轮农业发达时期没有合理分配与产业升级,美国现在停止对墨西哥的农业出口,墨西哥农业会崩溃,因为有大量的农业资源也来自于美国。
要考虑实际当地能做到的生产水平,它这块地,就注定不可能跟得上全国的消费需求,即便是上一轮墨西哥发展农业的周期,也需要通过从美国市场进口大量农业必需品。
没有美国输入农产品,墨西哥是不能做到自给自足,农民贫穷不是因为美国农产破挤兑,而是因为墨西哥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难以得到收益与政策保障,国内经济不够发达去支持本地农业价格上涨。
日本依赖的农业进口比例更夸张,但却可以对外输出农产品,跟墨西哥的区别就是日本的工业化程度搞,是发达国家,主流消费人口可以消费反哺本地农业,而墨西哥目前还在发展,你看我国也是一样的,哪怕农产品自给率高,农民该穷还是穷。
除了需要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反哺拉高消费,还需要政策上提高合理待遇。
美国股市泡沫存在,过热了,但物价层面通胀还没有不可逆的情况出现,市场会出清,但是不一定意味美国国债百分百会违约,因为美国国债的持有人主要来自美国国内,而美元债务对美国来说放水可以缓冲许多问题。
美元的价值来自于美国市场消费与技术生产力的不可替代性,所以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提供缓冲,就目前趋势,按照正常经济周期,美国也差不多到了一次出清阶段,只不过因为疫情原因,把这个阶段强制延长了。
再加上本轮通胀,我一般预期在下个阶段技术革命前夕,会有一次比较狠的出清为主,但也有一定概率是在发生的同时,技术革命与发达人口增长可以减少损失,带来快速恢复。
除了技术革命外,中国就是下个发达人口增长的拐点,上述一整个周期可能是5-10年,我对我国短期经济不乐观,但中长期乐观。
1553: 乌合麒麟发布微博“新冠病毒不是美国搞的我直播吃💩”仅仅45分钟后,新华网发布“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排除了实验室泄露的可能。”, submitted on 2022-03-10 23:43:30+08:00.
—– 1553.1 —–2022-03-11 06:08:04+08:00:
食粪者已经现世,还差荷莱露、百智爵士、死眠少女、金面具。
—– 1553.2 —–2022-03-11 23:56:46+08:00:
干….干翻黄金律法?
1554: 这个男人叫伊戈尔,每天早上伊戈尔都会到家附近的小树林里瞎踅摸,今天伊戈尔在树丛中找到了一辆丢弃的9k330道尔导弹系统,现在伊戈尔坐拥2000万美元身价,让我们恭喜伊戈尔!@oryxpioenkop, submitted on 2022-03-10 23:51:16+08:00.
—– 1554.1 —–2022-03-11 07:38:29+08:00:
世界上火力最强的农民
1555: 各位觉得中国最近会放松入境隔离政策和机票吗, submitted on 2022-03-11 02:28:46+08:00.
—– 1555.1 —–2022-03-11 07:36:10+08:00:
要看国内是否能顶住这一轮疫情以及后续舆论反应,假设顶不住,就观察官方喉舌吹风对群体免疫的态度观点变化,如果变口风也许会放松。
1556: 上着班,家被抄了,上海政府通知你家被征用了马上离开!, submitted on 2022-03-11 03:20:21+08:00.
—– 1556.1 —–2022-03-11 06:15:02+08:00:
什么荣国府
1557: 埋葬马里乌波尔市民遗体, submitted on 2022-03-11 05:11:15+08:00.
—– 1557.1 —–2022-03-11 07:32:26+08:00:
只能等战后原址建纪念碑或者挖出来重新举办葬礼了。
1558: 你sub如何看待动态清零?, submitted on 2022-03-11 08:27:42+08:00.
—– 1558.1 —–2022-03-11 13:33:31+08:00:
动态清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大于其带来的好处,否则对社会运行效率而言,就没有必要动态清零。
我觉得国内虽然永久性动态清零不现实,但是只要大部分人还接受,就可以坚持下去。
不过慢慢地,动态清零政策对经济和人心的打击,会让人们宁可承担疫情扩散的成本,也打算寻求新的道路,这个我觉得就是时间问题,怎么转变还需要看下一步。
1559: 美国对疫情的宽松是否利大于弊, submitted on 2022-03-11 08:50:15+08:00.
—– 1559.1 —–2022-03-11 13:28:23+08:00:
确实,以后历史应该会有一部分专门研究大流行期间,长期戴口罩对这一代孩童社交层面上的影响,现代历史上全人类大规模长期将口罩当日常佩戴物,也是极为罕见了。
1560: 平子上台这些年,国内民生方面都有哪些退步和改善?, submitted on 2022-03-11 08:50:55+08:00.
—– 1560.1 —–2022-03-11 12:43:16+08:00:
扶贫作为切入点是很有意思,且方便易于理解政府情况的的话题。
这里要明确两件事:
第一,吏治客观提高了,但主要来自于新生代大学生进入政府。
第二,政府的管制逻辑极大的退步,建制严重退化。
先谈第二点,政府是社会的一部分,由公民构成,尽可能为公民提供跨家庭、社区的公共服务,本质是公器。
中共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一度有过这种观念存在于党内,但随六四后对自由化的清算告终,六四直接撕破脸皮,把建国以来的政府是公器、人民公仆的印象永久性打破。
群众意识到眼下政府本质,只是政权,是统治者而不是服务者,人民是政权的一部分,作为政权的依附品存在,政府只是管理人民这种资源单位的一个机构。
在需要时,政权会通过政府的建制化,表现出共和制政府的一些特性,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但骨子里的逻辑是“我给你的,你可以要,不给你的,你不能随便张嘴。”
因为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会导致政府的财政安全区被削弱,而政权需要财政安全区去有一个资金优势,来压制对自己不利的各种可能。
南巡后,党内是对市场扩大后,政府角色的变化默许的,虽然也尝试规管,却没做绝,胡温时代也是如此,默许了许多事权,管但没完全管,并不积极介入这种自然生态去破坏。
习近平时代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权集团彻底否定了政府是公器这个理论,管制社会的逻辑,从治理变成统治,那么一切政策的优化,也只是为了让政府更高效率的安全运作,而不是让政府高效率的服务公民。
这就导致,的确尽管有一些事在变好,却并不是主观意愿改革的结果,反而可能是来自于数十年前经济框架定下后,社会自然秩序的良性发展。
过去的野蛮生长,带来的地方维稳矛盾,是一种体制天然落后性的体现,并不是主观上刻意要多恶。
现在的维稳态度,则是主观上就要达到一种威慑,丝毫不克制使用权力带来的副作用,而这种副作用就是政府的建制体系退化,变成草台班子。
所以你能看到,习近平刚上台那几年政府基层人员素质上来,最明显的是因为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政府内部和基层工作,天然地更文明了,谁来都一样。
因为反腐政治运动带来的党内寒蝉效应,在几年内能对腐败现象有恫吓作用,然后过了几年,现在脱离了野蛮生长期,市场与社会开始成熟,社会建制默契配合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的,该贪还是贪。
也就是说习近平时代头几年,建制化是在明显提升的,党内优化结构与外部人才涌入,都对政府自动革新有很大帮助。
然后到深改元年,很多问题开始出现,运动式扶贫等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政策被推到台前,包括现在没下文的自贸区。
大体上深改元年的说法,就是习近平开始全面从党中央进行小组工作的开端。
一直到此时为止,政府都还在不断优化自己的运行环境,比如营改增,扩大中央财权,部门改组缩减,精简化后再二次细分,开始大刀阔斧出台各种对内基建政策,以及对外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
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保守派利用社会能供给的政府建制化的顶峰,随后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回落。
比如优化债务结构,做置换债,延长债务周期,变相降低利息,给地方政府续命,然后扩大了对隐形债务的控制,严控发债渠道,这都是非常清醒意识到自身危机后,做出的理性决策,代价是对中国社会有更深的伤害。
尤其是越往后,暴露本质的恶政是越发明显,装都不装了,近期打宅基地的主意,又限制农民的可分配居住土地,又不让进城。
这里就回到扶贫这个问题,扶贫本质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且很多事救急不救穷,帮助应该用更多资源集中在弱势群体,而不是你感觉一个地方穷,你给造很多好东西,物质直观感受是解决了了,但社会本地经济薄弱却没有。
扶贫很多时候是,你不扶贫,假设补贴100元,现在扶贫了,所得真实补贴下降到80元,实际还是给政府有更大财政安全区做各种准备,就说补贴这个事,很多扶贫标准一变,就有人够不上这个标准了。
但解决问题的资源,始终还是要本地出,上面只管施压,转移责任,那多少地方扶贫的人都疯了,矛盾都扔给被扶贫的人和基层扶贫办的人,又要你做好又要你出钱,但是不肯给你开放基本的地方权力,尤其是户籍制度,这个说很多次了。(户籍一打开,自然迁徙可以解决相当多现有问题)
这就属于纳粹改善了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待遇,但是待遇的改善,来自纳粹集中营管理的优化进步,制度本身的设计初衷还是没变,优化也只是为了让执行更好。
—– 1560.2 —–2022-03-11 13:24:24+08:00:
另外,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窗口期,不能再拖。
官方给出的答案角内循环,其实就是内需社会的建成,但习近平政府并没有任何意愿,去通过工会改善劳动待遇,刺激消费增长,你可以看到政府除了主导投资建设,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很直接的干预内需消费。
为什么不做呢?因为工会分权,劳动话语权会从政府转移到劳动者为团体的工会内。
社会实质上是政府通过暴力机关控制劳动市场,按他们制度结构的能力范围内,不断去投入劳动力资源来赚取收入,如果说真有买办,许多企业就是有心或无心的买办。
因为政府不管你的劳动者诉求,企业自然可以找你麻烦,996的特殊工时制度得到背书,工会被碾压,并不是偶然,也不是腾讯这些公司真的有必要,而是他们的生产模式也被行政因素封了顶。
各种文娱产品的审批,从电影到电视剧,管天管地,然后开始主动出击网文,大规模筛选与消灭,最后阅文集团的事官方管杀不管埋,集中管理给寡头,官方再控制寡头,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版号就是一个例子,游戏作为创意与文娱、科技的复合产品,被版号卡的死死的,官方并不在乎中小企的死活,目的就是逼这些人放弃创业,转向由政府管控的白手套寡头企业,从而能对整个产业进行深度管控。
你不做,自然有人做,可以无限的压低市场劳动价格。而且现在最神奇的事,如果不申请版号直接在其他平台上架,只要你人在大陆是可控的,被认为是势力版图的一个国民,你公司的许多运营都会碰壁,让你作为中国的独立开发者却不能随便赚中国人的钱。
但如果你去找版号要呢?那么版号就变成一种准许生产许可证,我给你做,你才可以做,而不是说版号只是一种方便管理的行政标志,变成了一种控制市场,谁可以谁不可以的计划经济。
明明中国其实可以弯道超车的前沿产业,因为发展起来控制不了,就干脆以可控为前提毁掉整个产业。
网文、游戏、电影、电视剧,没有任何人说中国人不会做,而是统治中国的政权不允许。
对于民生重中之重的房地产,政府到现在的逻辑,也依然是优化如何从房地产内,赚钱不减少,同时还可以承担最少成本,之前房地产有下跌趋势,行政命令就会介入。
短期内是很正常,避免抛售形成连锁反应,但是骨子里政府的逻辑,是通过牺牲持有者,无论是地产集团还是个人的利益,来为政权缓冲提供时间成本。
模仿香港公屋的公租房,现在也基本算实质性失败了,落后到极点的分税制,不但让全国各地公共福利达不到所需,还让房地产经济成功绑架全国,刚需产品变成了奢侈品。
当下政权做一切,都有个手法,就是表面是进步了,也的确会有一些进步,但骨子里是大幅度倒退。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医保改革,不准用更好的医疗耗材,来减少医保的支出成本,不允许科室的个人,用自己的医保去给病人缴费,也就是说限死了一个人可以从医保里得到的资源,因为哪怕医生掏钱,也是花自己的,但这样会造成总额度的超标。
政府的转嫁成本与责任的逻辑,就是靠暴力建立行政敕令,强制医院接受命令,让医院的每年医保花费额度不许超标,那医院怎么办?只能转给科室,然后到个人。
然后对外说,政府纳入了多少多少病倒医保里,那使用量最大的耗材克扣,为什么不宣传呢?这笔帐算完,政府是从中赚了,用更少的钱,获得了更大的财政安全区,而医疗是不能省钱办事的。
并且最恶心的是,政府当时还在强推中药注射液作为替代方案,现在是停了许多,但是你说最开始配合医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包括前面提到的房地产问题,中国土地面积完全够人均日式一户建还更大,但分税制的结构,户籍制度的垄断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权圈起来的养猪场,既不能太差,要有农民提供廉价劳动力去供给服务,也不能太好,发展太独立强势失去控制,一定要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程度才行,高了会削你。
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政府一直强调在高新科技上弯道超车,但一直缺乏相关成绩。
技术创新是需要环境市场的,环境市场需要一个行政干预弱,法律完善的环境。
立法没有,司法在反腐运动时期被吹上天,现在运行效率客观也的确提高了,精简化结构,但是公平公正吗?对能力范围外的东西几乎没有管控就一刀切,或者干脆不建设,上海别说自贸区死了,连国际金融中心的架构都难以展开,本地的金融纠纷,还要跑香港去做,2015年时吹的最多的就是上海要在未来自贸和金融司法上完全超过香港。
然而实际情况就是,中国如此庞大的社会,迫切需要多个金融中心,以及健全的金融司法体系来让海量资金得到有效周转、分发和投资消费,政府却连中枢协调都做不好。
说白了,中共在平子等保守派的领导下,只能玩劳动密集型产业,高了他怕新版本把自己掘了,低了又无法达到越来越高的社会运行成本,所以开始逐渐与民争利,并且大量介入舆论管控。
舆论管控都懂不细说了,但近期我们也看到了,政治运动为背景的动态清零,对人身与经济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抓紧了一切话语权与权力,但对八孩女一事却是拼命遮遮掩掩或干脆下场干预,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政府,疫情刚在国内结束第一轮,威信如日中天。
才刚两年左右,遍地都是感恩的阴阳怪气。再到乌克兰战争,首尾两端不知所谓,被俄罗斯打脸后,都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让我最生气的是,政府居然跟草台班子一样,完全没有建制的影子,整个政府的建制都在迅速退化,感觉退化成山大王,也就是钱和时间的问题了。
大部分时候我不认为是意识形态和面子问题,这些成分有,但不占主导地位,真正主导的是利益与生存危机。
政权本身正因为理智上意识到了存续危机,并且非常理性地通过压榨他人来让自己续久一点,才更让人感到厌恶。
变好的地方的确有,但到底是社会本身在进步,还是纯粹源自于政府促成,是否主观上有达成的意愿,绝对不止一种答案。
但是社会环境变差,开始退化的迹象,却是可以从政府身上找到答案的,有答案的就应该找途径解决,不让你解决问题的政府,社会大环境变好了也谈不上好。
—– 1560.3 —–2022-03-11 23:50:32+08:00:
国家建制化的发展是伴随组织的性质而产生变化的,也就是组织内部对自身定位。
一样事物会带动另一样事物,打个比方说比如我现在造反,我要当反贼建立新政权,那我必须知道怎么做,在我知识范围内的我可以,但我只是范围外的,我必须依赖其他人。
比如军事,你需要有职业军事素养的人,财政你需要有专业能力的会计,需要懂经济常识的,内部组织,需要有人事干部,收入来源要有对内对外的公开状况。
所以当你的组织不断拓展,人数越来越多,你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道路上,你不可能只依靠原来自己的经验,就好比毛泽东对经济,他想管,他有这个能力么?显然是没有的,所以哪怕他很大的干预经济政策,也需要其他更专业,有管理经验的人来具体执行。
那么在这个组织扩张,需要在正确问题上得到帮助的过程,学习到与建立的新规则,并且将议程交付给规则本身运行,而不是完全根据组织内有影响力的人的主观判断,这个过程就是建制化。
交公办理是很重要的,需要一套对内流程,给内部人士有指引,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厘清责任,否则像现在这样国内具体有什么标准,党内都很模糊,事权完全出自于上方,朝令夕改,而不是专业人士根据内部建制的章程办事,就会退化成草台班子,完全听山大王的一人之言。
这就是管理组织逻辑的问题,如果把组织当自己谋取权力的工具,希望当皇帝,组织的建制化就很难建立。
相关书籍推荐入门读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另外真担当不上老师这个称号,我就是键盘键政说自己看法而已。
—– 1560.4 —–2022-03-12 00:34:58+08:00:
草台班子不怕,现代社会实际上运行已经脱离政府影响,政府在现代的许多国家只是协调者,最怕的是社会一切权力都出自草台班子点头答应,基本的娱乐都要听命令,这样的社会运作效率以及社会客观所需无法得到满足,问题便会做大,机会将流失。
—– 1560.5 —–2022-03-12 00:37:12+08:00:
你也好
1561: 现在的印度是不是类似毛时代的中国, submitted on 2022-03-11 09:35:09+08:00.
—– 1561.1 —–2022-03-11 12:04:59+08:00:
从市场秩序和国家改革来说,印度更类似于中国九十年代到两千年初,但是中国这个过程也就十来年就走完,印度走这个流程明显慢非常多,可能要二十年起。
因为跟随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印度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正式结束原来的计划经济,中国七十年代末就已经事实上开始抛弃了,到八十年代末方向已经转过来,并且率先吸收了国际上有限的资本。
如果中国只有1亿人,肯定吃不下这么多商业需求,会有大量的资本溢出到附近国家,越南和印度都会受益,但我国人口足够庞大到吃很久,印度后期发展本身也有点烂泥扶不上墙,所以整体发展速度是比不上同阶段的中国。
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整体进程,假设以现代发达国家为科技生产力上限所呈现的最终形态,再进步的就要以数十年为单位慢慢演化,这里就不提了。
有后发优势不需要摸索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从二战后开始算,亚洲地区日本走完整个进程的速度是最快的,三十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从对外出口劳动力到内需社会的转型,哪怕经济过热玩脱了也还能抗住。
中国前期有计划经济的DEBUFF,但转型速度也是非常快,到第三阶段就明显开始放缓,九十年代的人估计中国要两千年初才能实现内需社会转型,两千年初的人认为要10年代才行,10年代的人认为要20年代,我们现在看是根本看不到,搞不好30年代都未必可以。
所以我们目前卡在最后这个阶段特别痛苦,社会的矛盾与争议很大程度都来自于这种社会未能转型,事实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印度给我感觉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地方邦太多、阶级与宗教成分过于复杂,是个捆绑在一起的碎片国家,而且还长期实行错误的经济制度,行政上的分裂让改革转弯更加困难,几乎每一个流程都走的很慢,除非外部有大量的资本输入,否则没过剩资本外溢,印度短期内不会有中国正确改革后的高速发展。
其实俄罗斯和印度潜力都很大,包括阿根廷这些国家都曾经有过,但都在社会经济政策的选择上出了错,错失了走到下个社会形态的机会,如果我们没抓住,虽然生活水平理论不会大幅度下降,但过去数十年正确发展的道路,理应获得的最终成果可能会失去,进入一个相当人口缺乏广泛影响力,收入增长非常不明显的长期困境。
因为国际整体资本需求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挺大的,稍微溢出一些就可以养活好几个市场,不过印度人口实在太多了,所以经济增长带来的分配极度不平均,我有一段天天看刘墉视频下饭,印度社会当下状况如果非要按中国来比喻,可能说是从民国到现代中国跨度上百年不同面貌的缝合怪最合适。
—– 1561.2 —–2022-03-12 00:31:34+08:00:
中国与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明治维新成功了,清廷的同期改革失败了,但转化成民国的工业与制度体系,只是不如日本。
日本的经济在大正时期后逐渐走入内部矛盾,财阀垄断与经济危机,进一步导致内部寻求将矛盾转移,到最后完全失控。
对外扩张殖民地时,殖民地经济已经过时了,战争期间输光家底,战后到神武景气期间,中国在环境上没有落后日本太多,但是共和国建立后的错误对外政策、错误经济政策,让这个可以追赶的契机被错过。
外部贸易寻求劳动力市场,这个最后因为朝鲜战争的缘故,让日本得到了机会,原本早期中共的经济政策是希望维持对外贸易,市场经济仍然有相当地位,为体制的计划经济做缓冲。
但是朝鲜战争导致中国失去这一机会,随后迅速开始内部清洗,并且带来了大跃进,所以实质上中国经济一直在被内部因素强制延期发展,一直到改革开放才走向正确道路,日本经历战争后很快迅速转型,走对道路得以二次崛起。
—– 1561.3 —–2022-03-12 12:45:24+08:00:
见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
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不赞成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不赞成保护私有财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束缚着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破坏着广大人民的财产。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
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
说也奇怪,有些中国资产阶级代言人不敢正面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而要转弯抹角地来说这个问题。另外有些人,则甚至一口否认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必要的发展,而说什么一下就可以到达社会主义社会,什么要将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党内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看法,并不是一开始就到大跃进,而是有个因外力和内部因素不断转变升级的过程。就跟百花齐放一样,实际不是引蛇出洞,纯粹是觉得能出来说的人在可控范围,结果玩脱了,意见和批评不受控,就马后炮说早等着呢。
毛试图塑造的国家,是效仿苏联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态去塑造新中国经济,以社会主义为主,限制资本主义一切相关,但又容许其存在与参与,除了部分因夺取地方权力和资源进行的整肃外,思想路线在出现分歧前,大方向一直是10-15年过渡。
详细可看杨奎松的《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以及《关于战后中共和平土改的尝试与可能问题》
毛和刘等人,其实从列宁理论都清晰意识到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有必要的,需要用来作为累积资源转型的阶段,也预留了计划上的过渡期。
还可以看刘少奇在1952年提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体设想》,但后期各种外力因素,让资产阶级与政权矛盾分歧越来越大,本来预期十到十五年的温和手段,也被极大的压缩,当时还有反冒进,结果毛泽东搞了个反反冒进。
最后分歧从资产阶级与共产党,扩大到党内与毛泽东,进而引发连锁性质的文革,毛在坚持朝鲜战争后,基本一直处于对权威受损的应激反应中,大跃进的党内矛盾触发了信任危机所致分裂的临界点。
—– 1561.4 —–2022-03-12 23:38:19+08:00:
日本的识字率是统计标准是能否写自己名字与住址,被称为自署率。
学者马德斌与罗友枝都有对清朝同期的识字率评估,按相同标准来说并不低,甚至更高。
另外洋务运动开启实际早于明治维新,清廷起步更早,但因为内部保守派与政治斗争,一直在强制拖延,肃顺被杀就是一个标志性转折点。
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工业化与开始接受新兴思想上,两者是同时起步的。肃顺主政时期,已经开始形成大中华观念的原型,以否定满人腐朽旧制为核心,洋务运动的主力汉臣都是肃顺的嫡系或旁属。
慈溪后来踢掉了奕䜣,改革开始完全工具保守化,只作为优化工具而不是制度改变的根本动力,导致后来两国的根本性差距。
另外现代可以参考中国与苏联,两国对旧体制改革基本同步进行,但苏联改革错误,前期经济改革失败,为后续政治改革引发内部矛盾埋下伏笔。
而我国前期经济改革成功,巩固了改革的政治正确地位,虽然对政治体制改革也出现分裂,但是制度得以沿用。
—– 1561.5 —–2022-03-13 10:05:24+08:00:
认为在合理范围内,资产阶级会配合当局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把他们转化为无产阶级阵线的一部分,但后来发现这个不配合,那个不配合,到处有人批评,反右等运动就顺理成章了。当局确实是相信阶级叙事的,但是毛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 1561.6 —–2022-03-13 14:49:51+08:00:
你要是说罗友枝在新清史学派上争议大被人喷还能理解,但按照同标准的识字率参考,日本的“识字率”是自署率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我也开头讲了。数据可以质疑,但数据的锚点对照是自署率,除非自署率不存在。
而识字率标准要按日本就是自署率,清末识字率是根据在籍学生和旧制可查的人口计算,而且标准并不低,旧制下识字至少是四书五经私塾起步。
基本识字率和复杂的读写能力是两回事,不能错开标准。唐景崇做教育改革的谈话,提到连户籍都查不清,学区更别谈,根本上只是在官方可调查的学籍范围内对有限人口的高标准普查。
另外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同步开始发展的时间线问题,会归类于识字率或谁先接触早晚,改革与西化运动是从上往下,谈的是政权的主观意愿。
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闭关锁国,客观上的地理位置可以更多接触外来技术,跟后续不发生联系。要不然中国从汉朝算跟罗马有贸易,那到底谁多?在我看来就是这种话。
中日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同步改革,改革主要是来自于统治阶级,而不是通过识字率的提高完全来自于基层革命。
有明确的政治集团与改革方向,有过程与阻力,苏联与中国的例子就是典型。
客观就是双方改革时间是一样,苏联比中国发达还是更早发展,都不是变量,不参与决定是否双方同期进行改革这个描述。
—– 1561.7 —–2022-03-14 02:27:54+08:00:
因为你能找到的数据统计标准和范围都不统一,所以我才给你稳定的锚点。
自署率有稳定的统计标准,会写信根本没有统计标准,就像清末统计学籍,有文童水平的是识字,会四书五经的小孩也是识字,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你给这个6.8%的数据在日本国内也有很多人质疑,如果你说罗友枝是鬼扯,为什么到这个一样被质疑高估的数据会当作绝对事实呢,有清朝会写信的人的统计标准吗?
罗友枝的你又说鬼扯,用意是什么,该领域争议最大的,就是识字率的定义,即便质疑比较多的也认为在平均识字率在10%以上,罗友枝的识字率是包括会写信,整体平均识字率是20%,达到粗通认字标准可以书写的也接近该标准。
自署率的高识字率,还有会写信的数字,出自于八锹友广,如果你按同一标准计算,罗氏给的标准跟八锹友广的,两者差距并不大,为何厚此薄彼?
跟罗友枝争议较大的伊兰德,争议的主要地方不是识字率是不是这么高,而是识字率的定义,伊兰德定义是只会数百字,能简单记账、写信的属于文盲。
而日本的识字率是按假名来算,而不是汉字,当时公告、政府书信和中高层文件,大部分都是用汉字书写,明治时代前全是用候文,明治时代开始才用汉文训读,主流格式都是正格汉文、汉混淆文、变体汉文、和文。
也就是说,按中国统计标准,日本不会汉字的,会几百字的都是文盲,而日本当时商业、行政等主要结构运作都是基于汉文规则,平民不会汉文根本不能参与到社会的改革当中。(就像现在全球不知道多少论文用英文写,不会英文,作为平民也学不了,政府办公全用英文,不会也进不去体制)
明治时代前后,当时主要国外流入的技术资讯,知识分子阶层都会翻译为汉文,而不是普罗大众能掌握到的假名。
因为当时汉文是主体,导致日本知识分子与官方改良了和制汉语,去方便推广知识和内部消化。和制汉语本身起源也是为了更好的在古代吸收来自中国的文化,方便贸易与交流。
所以改革本身完全来自于高层,基层按照当时的文化需求与知识流通标准,就是彻底的文盲,根本读不懂复杂汉语,还是二次翻译,从英文、德文、法文翻译成汉语,再翻译成假名推广。
甚至日本接触西方诞生的兰学,著作也普遍以汉字为载体,当时清朝是跟日本同步引入了相关知识技术,肃顺为首的改革派别还没等利用起来,内部就发生政治斗争,慈禧等人后续的延用,以及不积极改革推广,导致了后来的严重落后。
另外还要注意,中日人口差距极大,你光按照百分比计算识字率,并不反应识字人口的规模,同样是1%的识字率,识字人口与标准都不一样,清朝大抵维持在3.9到4.3亿,日本在3000万左右,识字率也是受教育反应社会整体发展程度,而不是改革的基础,要不然原本识字率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清代就是几个亿牲口少数人的社会局面,内卷到了极限,但即便如此,受教育和有能力受教育的人口规模,也至少是跟日本平齐的。(兰学入门门槛就注定了这一点)
海国图志在1841年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日本明治维新极大地受了魏源思想的影响,你看一下这本书在日本的推广,以及吉田松阴是怎么被影响的就知道了,连佐久间象山都受魏源影响,提出了和魂洋才观念,冯桂芬也在1861年提出中体西用。
在意识到问题和思想上,中国同期并不落后还领先日本,双方实际是一个起跑赛道。
日本非常快的进行了内部革新与转型,因为地理特殊的缘故,让内部的地方势力有保存力量的地理条件,而中国迟迟不改革,统治阶层到太平天国危机后,才明确了改革派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肃顺为首的汉臣集团。
但是肃顺被杀,汉臣集团分裂后,奕䜣无法与汉臣形成利益集团,内部改革变成了三足鼎立,慈禧借机踢掉了奕䜣,让最高层的改革更是困难,汉臣对改革也失去了决策权,这是同步改革,但落后许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以不存在日本改革基础在识字率层面比中国要好,伊兰德定义的中国文盲,可以直接阅读日本知识分子的翻译著作,达到粗通文字标准就已经可以消化吸收了。
历史上越古代的改革,越是来自上层,越靠近现代,民间占比越大,但记住是现代,不是近代。
统治阶级在这里的用法,不是一个单纯的国王与平民的统治与被统治传统定义,而是有力量的威权组织。
欧洲与东亚因地理环境不同,留给民间自治社区空间的比例也不一样,欧洲的地理让大一统极为困难,日本和印度同理,都给地方势力保留话语权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所以你能看到这种地理分散无法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利,地方力量的影响力更强。
不是什么简单划分来自不来自于平民,两者是同步推进的,马丁路德推动宗教改革,但本身是统治阶级,宗教改革后的战争也是统治阶级的矛盾,部分统治阶级拥护更新的宗教观念,并且这个过程利民众得益于印刷技术和翻译的推广,让知识信息开始广泛在民间流传。
理论与技术的进步来自于知识分子,民众作为基石,而部分拥抱改革的统治阶级得以与以上两者配合,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过去时代是威权主义占主导地位,哪怕大革命本身诞生的许多民间革命者也失败了,最后成功的都转化成统治阶级。
苏联是统治阶级,中共是统治阶级,所以我才明确提到这两个例子。
—– 1561.8 —–2022-03-14 09:37:31+08:00:
你看到了我说过统计标准的不一样,官方统计,第一不齐全,第二标准跟日本不一样,非要拿标准不一的东西强行论证自己观点的动机是什么?
按清末政府统计标准,日本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就跟现在只统计一二线城市人口的高等教育学历一样,没有的话是不是等于文盲?
还不信司马迁,我有时候真的受不了你这样的人,我就问你司马迁记载项羽一个人杀数百人,刀剑为什么不坏,手臂为什么不累,为什么还能活着,力气根本够不上,用过菜刀吗?是不是完全可信,不需要斟酌?那要历史学家干什么。
资治通鉴还记载文鸯一个人冲碎几千人的敌军,你也照单全收是吧。
所以这就看出来一个问题,你根本不愿意去思考。前人记载内容,不代表后人全盘招收。
讨论清朝识字率的专业学者既然不行,为什么日本识字率的专业学者就可以,算不算双标?
我已经明确跟你说了,罗友枝的统计标准如果跟日本的会写书信划一,是20%,认为高了的也觉得有10%。
如果按照伊兰德的统计标准,只会写书信的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文盲级别。
并且,你非要把改革跟识字率挂钩,但我就明确告诉你知识分子与知识的流通,在当时都绝大部分基于汉字,而日本的识字率是假名而不是汉字。
那么识字率从何得以跟改革挂钩?也就是说你观点基础打一开始就压根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吐槽你都觉得不知道怎么下嘴,我居然还以为你知道呢。
我能提出足够多的内容证明我的观点,你拿不出来反驳的内容,就别强答,给谁看啊,观点的构筑与事实的成立,不就是基于对真理认同和更多的论证过程么。
就像你前面直接说专业学者是鬼扯,故意不接受任何额外因素去论证所谓官方数据的真实与严谨性,跳过官方数据的统计标准,不去考虑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因为缺乏有利条件,必须做减法,不让参与讨论的人说的更全面扩展话题来增加论证。
我更难以置信的是你还用胡服骑射举例,胡服骑射是军事改革,洋务运动是整个社会内核的逻辑从里到外的全面变化,是颠覆性的,文化、文字、教育、政府制度、技术等等方面,你发言前能不能先查一下,这说出来不怕被人笑话吗?
—– 1561.9 —–2022-03-14 10:33:58+08:00:
【1.日本和清朝 同一起跑线 所以日本成功了 清朝失败了 清朝高层有问题】
日本和清朝是不是同期进行改革?答案为是。
都是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同期进行改革。
起跑线时间是不是一致,是。
没有十分强烈主动正相关的识字率(只有被动正相关)是否一致,答案为是。
【2.无视其他一切来自官方的数据】
第一点,你无法拿出我无视一切官方数字的证据,我明确说了,官方的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并且我还特地引用了原文提出这个数据的清朝官员唐景崇所说的户籍不清晰问题。
我从头到尾表达的都是这个统计是不完全的,官方自己都承认统计部完全,你为什么故意忽视,能不能立刻给我一个答案。
【然后用其他可信度极低的数据来作为支撑 】
你怎么证明是极低?你说是鬼扯,你有论证过吗?我不但给了正方观点,反方观点也给了,但也是大于10%,或一视同仁,包括日本在内按严谨标准计算都是文盲。
你给的日本数据也是专业学者,我给了更多学者正反观点都有,没有一个低于你强行比较的日本数据。
【 跟你之前说那个64 判官一样 64亲历者 以及红十字会报道的数字都是假的 只有你说的那个N年后的学者才是真的。】
术业有专攻,六四是政治事件,当代有人仍然试图抑制该数字,所以有的人的描述,就跟司马迁写史记一样,需要斟酌细节,无论正反双反都一样。
有的人说六四死几万人,可信吗?那为什么吴仁华的观点就能流通呢?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做这个事件的死者统计,所以吴仁华的观点才有价值,而且吴仁华是亲历六四的人,不是什么N年后的学者。
哪怕是N年后的学者,也需要经过专业研究,你这种人一句话“鬼扯”就可以盖过论证,你这种态度很恶劣。
【3.我说的胡服骑射是针对你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师夷长技以制夷本身说的也只是学习 夷的长技 而不是学习夷的整个运行方式。 你又在给我这乱瞎编造了。】
胡服骑射是军事改革,这属于基本历史常识,课本里都会教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去学习颠覆性的西方技术、思想,也就是所谓的西化,胡服骑射连胡化都谈不上,你怎么能拿来比较。
我怎么给你瞎编乱造了?你稍微有点基本历史常识,都不会说出来胡服骑射跟洋务运动挂钩这种观点。
要不然按照你的逻辑,张居正改革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你哪怕举例只是学习某个对象,都举例错误了。
向有优点的制度学习,以及洋务运动进行颠覆性西化是两回事,洋务运动的重点是思想性的改造,已经走到君主立宪了,你胡服骑射还是张居正改革能让王室与皇权进行立宪?
【4.资治通鉴还记载文鸯一个人冲碎几千人的敌军,你也照单全收是吧。我啥时候说要照单全收了,在官方史记 没有明显的漏洞情况下 当然作为第一可信资料。 】
这不就是典型双重标准吗?
你自己用司马迁的例子,然后说为什么要信N年后的学者,然后现在说官方记载没有明显漏洞可以当作第一可信资料。
问题是我们探讨的内容,官方史料是没有明显漏洞吗?
你最气人的一点是根本不具备这种辨析能力和态度,我前面特地告诉你了,清朝官员明确说了户籍要统计,这就已经说明了统计的部完全。
而我很清楚你故意的非要把说清朝统计的数字认证为最终数字,是为了服务你自己的立场。
但它就压根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我说过一次,你有基本责任看清楚,你连看清楚的能力和态度都不具备,有资格谈吗?
更何况你还说错了,你要是看了,还这么说,那就是故意恶心人。
【日本可写信6.8 可信吗? 难道做不到吗?】
你自己是坚持可信立场的,那为什么你说鬼扯就鬼扯的清朝识字率,我科普过你还坚持都是学者的,就日本学者因为有利于你立场,所以你就不加以质疑,当成一个自己的阶段性结论来说。
我也明确告诉你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日本的识字率不是汉字,而当时知识流通与政府主体都是汉字。
【当时西方识字率是多少? 清朝初懂文学者300万可信吗? 正是这巨大的底层机构差距 导致 清日改革成败之关键。】
清末统计不可信啊,而且是不完整的,清朝官方也说过。
是你自己非要强调这就是一个最终数据,好几次表明这种态度了,而我明确告诉过你,这就不是最终数据,所以不可信,你就算不看学者统计,官方自己都说明了,你还犟嘴给谁看,唐景崇的话我早早就给你看了。
而且你前后两句话有什么逻辑关系,是你原来的立场吗?
什么叫【清朝初懂文学者300万可信吗? 正是这巨大的底层机构差距 导致 清日改革成败之关键。】
你强调这组数据的可信度,为什么自己又来质疑,那你前面的说给谁的。
底层机构的差异有什么不同,你一句话很模糊就带过了,能不能解释出来,具体什么的底层机构。
清末所有改革,都是来自于知识分子和政府为主体的统治阶级,是自上而下的,哪怕统治阶级内部的自下而上,也是失败的,公车上书就是典型例子。
—– 1561.10 —–2022-03-14 10:48:07+08:00:
【你有个寄把逻辑, 你的逻辑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脑观点 】
来来来,证明我的逻辑是无脑观点
但是话呢?你有吗?你除了说结论性的废话,我上面几千字,你连基本的话柄都抓不住,搁着跟我玩这套?
我那么多字,我求你去抓我话柄,你能不能立刻给我办了?你什么状况,一张嘴就露馅,我就知道深浅底细,我现在求着你去把我驳倒,我都知道你做不到,根本就不具备这种复杂的阅读与逻辑辨析能力。
【拿出N年后可信度基本为0 】
你给我证明一下可信度基本为0,是怎么样的一个论证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你做得到吗?
我到目前为止看不到任何你对相关数据的反驳, 你如果写了但觉得我没看到,可以复制给我看,如果我没看,是我的锅,但如果你没写,责任在你。
如果N年后就不可以的话,为什么现在有学术界?你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你一切观点基础和信用都要崩塌。
如果你选择性说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那你就必须证明为什么你说可信度为0就是为0
【然后扯东扯西 乱立靶子靠着刷字获胜? 】
刷字数说明你压根没能力做复杂的辨析工作,你说是就是吗?
我是拿论证过程出来,我打那么多字,要是真的刷字数还是不构成事实,有可以反驳或有待商榷的地方,你完全可以给我指出来啊,为什么不抓我话柄。
说白了,你我都知道,是你根本没能力去阅读,知识储备也跟不上,只能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跳过,说几句什么扯东扯西刷字数这种我太熟悉不过的,规则内玩不过别人就不想讲规则了。
【我前面是懒得跟你扯太多。】
你前后加在一起回复好几千字,然后跟我说你懒得跟我扯,那是在告诉我,你之前回复那么多字全是废话,根本没打算论证自己观点吗?
追求事实真理,论证自己的观点都不能,就像一个人跟人论证一件事半天,然后说懒得跟你扯太多,行为与描述不统一,口是心非。
【因为你这一看就是没啥逻辑的。】
求你证明我怎么没逻辑,光下结论没论证过程,你说没逻辑就没逻辑?
你可以说我没逻辑,但如果你不能证明,也就是口嗨。也就是说你这个人讲话的一切都是基于你的不讲道理,原则性和信用完全破产。
而且我也没阻止你证明,对吧?我很欢迎啊。
你花了大量时间,但又说懒得扯,显然懒得扯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 1561.11 —–2022-03-14 11:03:06+08:00:
【6.首先清朝的数据是可以定死的,即粗通文墨者300万 不到百分之1. 所以你现在是怀疑日本6.8可以写信者是假。 还是认为可以写信达不到 清朝粗通文墨者的标准? 你想表达个啥? 罗友枝想推翻清朝学部的一手信息? 你能别在跟我扯淡? 这不跟那啥 中国宋朝 GDP占全世界百分之60 那个学者一样搞笑么。 】
你说已统计到的数据就这么多,没问题。
但我一开始就说了,唐景崇说的统计户籍问题,官方已经说了,还需要继续扩大统计。
其次,我看不到因为所以两者的关联,为什么清朝的数据被你定死无视官员对户籍统计的描述,能跳跃那么多?
而且我没完全否定这个数据,我只是单纯的说,日本的统计是根据假名。而不是汉字。
也就是说,识字的标准不同,你很清楚的意识到了如果统计标注划一,日本的所谓识字率,只是认识假名,而不是认识社会主体运作的汉字,就代表日本的识字率并不能与中国的对应。
【还是认为可以写信达不到 清朝粗通文墨者的标准?】
因为我说过的话你可能都不会去看,你看了要么无法理解,要么不利于你,就干脆跳过当没事发生。
那我就再说一次。
日本是假名在民间流通,不是汉字,日本公务和商业、知识的主体是汉字,不是假名。
中国统计的标准,是有四书五经标准,能达到旧制私塾或新制西化学校的情况,你就会几百个字写信,能叫达到?
罗友枝根据沿海清朝移民和本土人口的识字率,得悉整体识字率估算在20%,也就是粗通文墨。
而伊兰德则不同意粗通文墨是识字,一律把只会写信记账等简单运用的划分为文盲。
如果你说识字率是改革成败关键,那日本的识字率根本达不到改革的标准,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看不懂汉字著作与公文。
同时期的先进技术著作,都是以汉字形势流传,中国能达到复杂阅读的人口远高于日本,包括日本的学术著作都是汉字形式传播。
这就是为什么你观点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可能成立,完全破产了。
然后字数稍微多一些,结构复杂点,你就看不懂了,是我的问题吗!?
—– 1561.12 —–2022-03-14 11:52:05+08:00:
【我都不用看你这一堆密密麻麻的字 我都知道你在打些什么。 无非就是重复 清朝学部不如罗友枝 这种民间学者权威。】
所以我可以证实一件事,就是你根本不去看,那么自然没资格对我的内容说三道四。
凭什么一个疯狂回复,但是又说懒得扯的人,根本不讲阅读对方文字的基本工作,也有资格在这里发言,你看是这个道理吧。
意思是,可以不需要证据给人定性呗。
那不就是无赖流氓的行径么。
【我基本可以判定你没有对历史史料可信度有任何客观分析能力。】
你自己双标一个非常明显的要点。
我问你是不是对司马迁记载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全盘招收,你否定了。
但是现在你要求我对清朝记载不合理,并且包括你自己故意不提对你不利信息的地方,都要求我完全接受,我不接受就是我没有对历史史料可信度有任何客观分析能力。
对你有利的,你一个劲复读,对你不利的,你只说懒得看就跳过?
哪有这么流氓的行为。
【在历史学界,最基本的常识,在没有任何严重的漏洞情况下 官方记载 是作为第一权威资料。】
所以司马迁记载项羽杀人,资治通鉴记载文鸯跟超级战士一样,这些不符合物理规则的记述,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同时,唐景崇,就是负责统计的官员之一,他表民还需要扩大户籍统计一类的观点,我三番五次摆在你面前,说你给的资料来源本身都认为统计不够严谨,是不是第一手史料?
我会引用对我不利的观点,做一个辩证,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同一消息源,你只引用对自己有利的,就让人特别瞧不起这种行为。
别历史学界了,不要好像你很了解,史学孤证不立,要不然为什么晋书被说是秽史?
古人也保留了质疑记载的权力,那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强调官方第一手资料是不容许质疑的,不符合古代人的逻辑,和现代史学界的做法,你是哪个位面的。
【1909年 清朝学部公布的 是300万粗懂文墨者。 注意这是1909年 而非日本维新同年代。 】
负责统计的唐景崇提到要扩大户籍统计,差不多的观点,我反复提十几次了。
早就告诉你,你这个资料来源本身就有问题,是官方自己都这么觉得的,就你还在这抱着不放。
然后用不看我文字这种流氓无赖的行为,去绕过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你这都什么人啊,
数据为什么到你这不容许质疑,你要说你跟吴仁华一样,是亲历者,走访过,查过档案,冒过被杀风险来回跑,那你说话还可以接受,但问题是你自己给的数据来源,清朝本身就认为这个数字需要扩大来更精准统计。
然后我反复唠叨十几次,你当没看到。
咱们做人能不能要点脸,上了网就可以无拘无束了么,对自己要求严格点可以不可以,别老让我像提醒青少年一样跟你说遵守一些基本必须做的义务与责任。
【日本学者的调查 维新时代日本能写信者为百分之6.8.】
我都懒得吐槽了,我用你的逻辑来说,就是日本官方没统计,所以是0。
清朝官方数据自己都说了还要扩大。而且我们知道标准跟日本的不一样,按清朝标准,日本的6.8%会写信的都是文盲。
因为清朝统计一个不完善,另一个要求高。
举个例子,中国统计人口,说大学生才不算文盲。日本统计,上过小学就不算文盲。
标准不一样,我真的完全不信你看不出来区别,你就是故意的,这就让人最受不了。
你说识字率的前提是觉得识字率对改革有帮助,但日本的知识和改革主体是汉字文化基础下进行的,平民的识字率根本看不懂复杂汉文。
也就是说,你说识字率与改革有关系这个假设前提都不存在。
—– 1561.13 —–2022-03-14 12:21:38+08:00:
【罗友枝 作为一个1939年出生的学者 你跟我说 她的调查比 清朝集权中央靠谱?】
人蠢可以,但不能不讲道理。我完全接受你不知道,或者想不明白才这么说,但我瞧不上的是有人能看明白,但还故意耍流氓。
我说大概快二十次了,清代这个统计数据,是在有待商榷范围内,也是清朝官员表明需要更精准统计户籍的了。
并不是一个绝对精准的数据,也不是最终数据。
翻译过来你能理解的话就是:
“我们现在全国统计在学籍内的新旧制学生、官僚与地方文化人,大概这个数字,但是我们还需要扩大统计范围明确户籍。”
什么叫清代的粗通文墨,就是四书五经是最基本的,按这个标准算,你跟我全都是文盲。粗通文墨已经可以当讼师给衙门当吏了。
拿一个官方都觉得应该扩大的超级高标准,然后说这就是最终答案,不许再研究了,合理吗?
【你可以怀疑日本学者调查的数据。 但清朝学部公布的数据就是权威数字。 即使存在户籍调查困难,也不会跟这个数字有太大出入。】
我真的不想说刻意好像抬杠似的,但我最瞧不上的就是你这不去了解不肯研究,无所谓的心态。
清朝识字率统计是根据什么为主体导出的结论?
是根据清朝的教育统计,也就是说清朝是以学生数量和受教育人口为统计口径,所以统计标准非常高。
你非跟我说是全民普及率,那你知道这个人数的统计出处是哪吗?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都是来自于清末中央教育会述论,那文章作者的数据来自哪里?
是三次教育统计!是以学生人口为主题,统计学籍和受教育人口为主,并不包括不在籍的人口。
最典型的例子,清末中央教育会述论说1909年学生数量不过一百多万,但实际上1909年学生人口是168万。
但两年前第一次统计才一百万,也就是说统计规模根本就没扩到全国所有地区进行精准录入。
你的定性:
【但清朝学部公布的数据就是权威数字。 即使存在户籍调查困难,也不会跟这个数字有太大出入。】
清朝内部都批评:
自为风气,致本部难于汇辑,殊属玩忽。此各省填写表式之大较也。至各省列表通病,如学堂、学生各表,往往仅注学堂而不注学生,或仅注学生而不注学堂;按名平均各表,小数点识每多遗漏;又或以岁出之款,误为平均之数。似此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学生和学堂数量,莫名奇妙3个自然年不到暴增,孙猴子吗?
这里还不包括其他成人与私立学堂和受教育人口数量。
有做过这方面统计研究的四个学者,郭秉文、陈启天、桑兵、王笛,每个人都给出了不一样的数据和结论。
极大量的受教育人口没有被统计进去,学部自己统计一沓糊涂,导致学者统计都无法统一口径,清朝官方内部都不一致,导致近代学术统计也出现混乱。
怎么就是定死的了?
你就稍微查一下三次教育统计数字都知道增幅不对,许多学堂和学生是突然冒出来的,这就是扩大了统计口径。
我都说了一万次唐景崇说要扩大户籍统计了。
数字调查偏差还不大????????
能入学,能达到新旧学制招生门槛的人,瞬间变出来几十万人,还只是学部下辖可统计的,粗通文墨你真的以为就是会看几个字吗。
受教育人口和识字率可是两回事,受教育人口识字,但识字不一定是在清朝学籍统计范围内。
有那么难明白吗?
能不能别老不看我打字跳过尖锐话题。人与人之间交流应该尽可能高效率,我字多不代表我说的是废话,看你想不想辩驳而已。
—– 1561.14 —–2022-03-14 13:00:56+08:00:
【你还在这说识字率? 日本人写信不用汉字? 你在搞笑呢?】
日本平民的确不怎么用汉字,我说无数次了,明治维新前后是假名识字率高,不是汉字识字率高。
日本平民受一定教育的也只能是和文进行混写,公文、政府、大量的正式文件和书信,都是汉文。
我以前看过明治巡回展,就有专门讲日本平民与知识分子阶层书写载体不同的介绍,因为假名很难有效传达所有意思,所以复杂的文字描述必须用汉文。
但是汉文识字率非常低,改革以后才上来,而不是先有识字率推动改革。
我前面已经科普过明治时代政府和知识分子如何改良和制汉字推广了,日文训读也是基于这种背景下,当时二次被改革推广,你不看,不承认,不是我的问题。
【 我啥时候跟你说 日本识字率? 我一直在说 日本可以写信的人百分比】
所以写信为什么不可以是文盲?会写信跟改革有什么关系?
【根据那个日本学者的调查 日本如果只算识字率远远高于可写信的人百分比。】
哎呦我去了,自署率我是没给你科普过么…….
日本识字率的定义你能不能张嘴跟我谈一下。
只会用假名写名字和简单书写内容,是否等同于会至少会四书五经的专业学府学子,这个是人都看得出来。
【清朝学部的权威资料 可以证明】
我上面已经给你推翻了,其实根本不需要我推翻,这就是个常识,我惊叹的是你居然没常识,然后还强答,装懂。
但是当然了,你还是不愿意看,然后糊弄过去当没法收,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 罗友枝 在清朝识字率这块 完全是个小丑。 她的信息基本可以排除。】
罗友枝有争议,可以被质疑,但你没资格说她是小丑,因为即便不认可她反对观点的,普遍也并不认为清朝识字率低。
现在学者们争议的焦点,是何为识字率。
你…哎….有做过功课么就来这抬下不来台的杠。
【相反日本维新之成功 清朝之失败 从侧面证明了 日本学者书中 百分之6.8日本可以写信的论证非常可靠。】
有逻辑关系吗,你这已经是完全没逻辑关系与论证,就搁着硬说。
侧面证明的论证过程呢?
要不然我说清朝改革失败是因为清朝人呼吸速度快,日本人呼吸速度慢,是不是也可也论证谁失败谁成功?
而且你最大的槽点是,清朝失败是相对于政府,而不是民间,民间吸收了洋务运动的成果,才有民国。政府自上而下的失败,导致政权崩溃,才让民国军阀混战。
【而不是像你一样乱丢出一个结果 然后疯狂找一些 基本不怎么可信 跟主流资料相冲突的东西来论证自己的结果。我是压根都懒得回复你乱立靶子的问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话都能说出来 还结构复杂。 我求你先把自己的逻辑理清楚。】
你说到我一直想谈的问题上了。
到目前为止,我发现很多质疑者还是杠精都好,他们都普遍缺乏较真的态度与常识。
或者反过来说,在我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居然有人不知道!?
天啊,难道是我有问题?
然后我去查证,发现不是,大部分人还是脱离实际数据,不了解一个事物的具体状态就随意发言,比如你现在这样的。
比如,我直到刚才,才搞明白一件事,你根本不知道清朝统计的出处来自哪。
我总是以为跟我辩论的杠精,至少应该在某一方面是了解得到我所知道的信息,这样才存在共识。
而不是说,一个人没看过三国演义,我却非要给他解释关羽为什么是刘备兄弟。
然后我还不希望态度太恶劣,但实在架不住网上有太多你这样的人,觉得自己牛逼哄哄,但你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态度,不能给你更多的见解,而你又要对事物发表观点。
你们想通过这种方法去获取某种自尊,映射自身的价值观上去,所以别人有不一样观点,你们不是通过去求证来获得准确答案,更不会通过丰富自己的逻辑与论证过程让观点有说服力。
跟着我几句话就能套清楚你什么情况,还要好脸色本着科普和表达观点的初衷去详细讲述。
于是乎你们这样的人反而觉得,“哟吼,丫挺的居然还敢反抗老子的观点”,跟着进行无限对抗。
但不客气的说,真的就是能力不行,死鸭子别嘴犟。我都遇到太多了。
还有一个典中典,就是我粗略的说一个很复杂的议题,别人说你这没内容,然后当我说复杂内容时,又说我一大堆废话,跟着一句“不看”,就当敷衍。
比如说,什么叫主流资料,清朝识字率到现在都没统一观点,罗有支持者,有反对者,有支持但反对她方向的,有反对她方向但支持她统计的。
所谓主流资料只是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就像说六四一样,主流做全面统计的,本来就没几个人做,就吴仁华亲身探寻,最权威,反对者要质疑就合理质疑,张嘴就来,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质疑,您们算老几啊?
要是说这个社会各方面的话语权,都是你这样不需要统计和精确研究就可以拿出来,那还要专业学者和学术界干什么,人类回归到猿猴时代得了,不用讲逻辑。
所以我就真的受不了你们这种人,有不同观点就逻辑证据证实,没有就不要说,说话前都自己想一下不行么。
—– 1561.15 —–2022-03-14 13:19:13+08:00:
【然后字数稍微多一些,结构复杂点,你就看不懂了,是我的问题吗!?我是压根都懒得回复你乱立靶子的问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话都能说出来 还结构复杂。 我求你先把自己的逻辑理清楚。】
我可以非常明确肯定的告诉你,这个Sub里目前我遇到的相当多数杠精或反驳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知识储备不够,或者他觉得他够了,但实际上不足以支撑其观点。
当然有的人可能说,这个观点也适用于我自己身上,我不反对,但我从来不担心不能论证和逻辑自洽,条件合适下证明自己给更多人看,证明自己的逻辑成立,一直是我的希望的。
我简化一个观点去推广或发表,是希望人们简单的理解,而不是复杂的理解。
一旦我简化了,有的人就根本看不明白,每个人学习能力不同,吸收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不觉得我的了解与知识储备是可以拿来吹牛逼炫耀或压人一头的事,我就是虚心的觉得自己还要学以及分享知识观点。
但是假设要是说你们能力不足,没有我在我看来是常识的知识储备,去理解我角度中理所应当的事,这不是我的问题,我已经做好了基本态度是普及化,而不是拿鸡毛当令箭似的挥舞。
我是从斗争中学习、进步,才有现在的良好态度的,辩驳真理让自己进步胜于他人,比单纯抬杠有意思多了。
要不然你吵是为了什么?为了脸面?为了提出一个观点但不能证明逻辑自洽后下不来台?
在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事。
你能提出一个我觉得也逻辑自洽的观点,我完全可以接受,你逻辑不能自洽,又耍流氓不遵从基本的原则,我是控制不了的,人只能控制自己。
—– 1561.16 —–2022-03-15 02:14:56+08:00:
内容也不多,三五分钟就可以读完最长的,短的一两分钟也可以。
你花大量时间以后,然后反复说没闲工夫、懒得扯这种话,最后补一个“只有傻子才会继续跟这种人继续交流。”
花式骂自己….不至于吧
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你搁着有时间不做论证却不愿意直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导致你说什么都是难以成立的。
我知识不渊博,但我可以用我知道的论证自己观点,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
你的定性:
【但清朝学部公布的数据就是权威数字。 即使存在户籍调查困难,也不会跟这个数字有太大出入。】
清朝内部都批评:
自为风气,致本部难于汇辑,殊属玩忽。此各省填写表式之大较也。至各省列表通病,如学堂、学生各表,往往仅注学堂而不注学生,或仅注学生而不注学堂;按名平均各表,小数点识每多遗漏;又或以岁出之款,误为平均之数。似此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我到最后发现你根本不知道所谓三百万的数据出处,以及数据出处的不准确的常识性。
罗友枝你说不靠谱,可以啊,那你得起码拿合理的质疑证据,对吧?讲理很重要。
说实话我一开始就怀疑你压根不知道这个数据的实际出处与背景,但我不把人想的那么坏,我默认你是知道的。
但我还是特地问你,我就等你自己作茧自缚说这句话,一切都是你自己作的,就特么让人感到失望,还以为你那么稍微哪怕一点的自尊心呢,结果都用来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了是吧,吉娃娃似的。
清朝学部自己说也不靠谱,错拿政府部门收入,或小数点遗漏,直接批了一句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所以你就了解清楚一点就行,我知识绝对算不上渊博,但我的观点大部分都是有可论证来源的。
你观点逻辑都不能自洽,出来跟人争,不是自取其辱是什么
然后自己还要骗自己,说什么“ 靠大量堆字和体力来达到一个以为自己很牛B 很客观的假象。”
司马迁的那个话柄问你是不是全盘照收、清朝学部的出处,为什么罗友枝在你这里不许被引用,而你可以双标引用日本学者的数据,还强制要求我承认清朝学部的权威性(而你根本无法证明其无瑕疵,我能证明其有很大问题)
清朝在籍学生人数,2年怎么突然冒出来六十多万的,我问过你了,你答了吗,是孙猴子是吧?给谁西天取经呢。
我是从贴吧还是各大社区斗争过来的,我发现网上有一类人很常见。
自己的观点,不通过提升自己水平来维护,整天用无法论证的东西来开脱。
最简单的,这个争论打一开始,你的立场基础就不存在。
你的逻辑是日本高识字率所以改革从下而上成功了对吧?如果我说的不正确或完整,你可以补充纠正。那你为什么又要说改革是从上而下成功的呢,我有时候都懒得抓你这种话柄。
我说日本平民的识字率都是假名,不是汉字,而专业知识和政府公务基本都是汉字为主,你还不看,那你告诉我,你还有什么必要说下去,就是我说任何东西你一句话“不看”,就完事呗?
识字率高,你的观念里可能觉得反应的是民众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高,受教育水平刺激社会从下而上改革,所以中日不是一个起跑线
但现实情况是,日本社会知识的流通与政府、商务在当时以汉字为主,平民大部分不能流畅使用汉字,跟改革没有直接关系。
就幕末那些人,都是接触汉字翻译的技术或者中国著作才受影响,给明治维新运动打下精神内核,平民在大量汉字面前就是文盲,怎么可能从下而上因为识字率高进行改革?
中日差距是明治维新以后才拉开的,历史背景我说的非常清楚了。
做人要讲道理,不讲道理怎么行,不亢不卑很重要,动不动炸毛升级到对抗,就没意思了。
你可以有观点,我也鼓励不同的人有观点,但你要拿出来在客观世界说,就必须有客观世界的证据或者逻辑来支撑。
—– 1561.17 —–2022-03-15 09:20:40+08:00:
你解释一下:
你的定性:
但清朝学部公布的数据就是权威数字。 即使存在户籍调查困难,也不会跟这个数字有太大出入。
清朝内部都批评:
自为风气,致本部难于汇辑,殊属玩忽。此各省填写表式之大较也。至各省列表通病,如学堂、学生各表,往往仅注学堂而不注学生,或仅注学生而不注学堂;按名平均各表,小数点识每多遗漏;又或以岁出之款,误为平均之数。似此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第一,你质疑罗友枝可以,但你不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正反方你要拿观点啊。
第二,清朝数据并不权威,这是清朝官方自己都觉得有问题的,然后你替他们权威了
第三,清朝有学籍的人两年冒出来六十多万, 堪称克隆人,意味着统计根本不完全。
最后:【写信的人不会认识汉字? 麻烦你具备点知识常识。】
我说很多次了,明治维新民间的汉字识字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为平民主要是用假名与汉字混合,前岛密在明治维新时代,还说因为汉字不利于改革教育和推广,主张废除汉字。
要是平民利有6.8%会写信的都会汉字,能达到四书五经级别的粗通文墨,还改革什么教育?根据当时人口算,这个比例相当于二百多万人,比清末学生加在一起都多,清朝好歹几个亿人口,目标也才5%,日本人明治时才三千多万,这么高普及率还有人主张改革废除汉字干什么?
为什么你自己擅自主张会写信就必须是会写汉字?日本政府根本在革新前没有明确的教育方针,都是统治阶级内部学习汉语,平民主要靠假名,有点文化的汉字与假名混合。
你来给我定义一下中国古代的粗通文墨,四书五经能读懂的识字率是不是跟日本只会一两百个汉字一样?
—– 1561.18 —–2022-03-15 10:43:16+08:00:
就是你张嘴提识字率这个话题时,我都能猜到你会用毛的寻乌调查。
然后我刚好可以给你一个槽点,请问寻乌县一个地方,是否可以代表全国?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把你堵死了。
来你看看你都说的什么玩意:
你的定性:
但清朝学部公布的数据就是权威数字。 即使存在户籍调查困难,也不会跟这个数字有太大出入。
清朝内部都批评:
自为风气,致本部难于汇辑,殊属玩忽。此各省填写表式之大较也。至各省列表通病,如学堂、学生各表,往往仅注学堂而不注学生,或仅注学生而不注学堂;按名平均各表,小数点识每多遗漏;又或以岁出之款,误为平均之数。似此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我说了一万次,清朝自己都不认可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你就是明知道自己继续说下去已经没有任何立场可言了,就跟我硬玩问答无效是吧?
你根本就对粗通文墨和会写文章没概念,用一个山区穷县,试图代表全国数据,什么统计学鬼才。我反过来用一线城市代表全国识字率,可以不?
其实我完全不跟你说识字率的问题,直接问你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不是同时代展开的,就已经把你堵死了,问题是我知道你说的识字率压根就是无根之草,惊讶于居然基本事实都不看,不谈标准,不谈概念,不谈历史事实。
抛开事实不谈,你当然对了,那太对了。
—– 1561.19 —–2022-03-15 10:52:48+08:00:
193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也不是山区贫穷县,你自己提出这句话,我立刻就知道你对当时社会状况根本没有一个准确认知。
人口贫穷是相对于工业发达社会,而不是相对于农业社会,江西本身就是穷中穷,寻乌还是这里面最穷的那批之一,连到现代都是扶贫地区。
而且最搞笑的地方是,清朝改革失败了是大前提,也就是说你没办法用改革失败后,无论什么样的数据去做假设,你属于想口头赢已经忘乎所以,逻辑都忘了,我真无语了。
—– 1561.20 —–2022-03-15 10:54:57+08:00:
我猜你大概没有办法阅读长文字,所以我给你拆开,方便你看。
我一直在逼着你谈识字率,然后你又跟我说“现在不谈识字率”,我的天啊,你能不能进行一点有效沟通。
因为你谈识字率的大前提根本不存在,所以就算我不谈,中日同一起跑线的也是事实。
我谈,是因为你一直在说错误的主观结论,而不讲究客观证据,胡乱对比标准,一点知识都没有,只要对自己抬杠有利的就马上拿出来,而不考虑有没有逻辑性,甚至是脸都不要了,只说“我不看我不看”。
举例一下,就是曹操刘备是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我说的是这个前提,然后你非要跟我说刘备比曹操年纪大,我就算不跟你争后者,你难道说不是同一时代么,只不过你非要嘴硬后者,只会丢人现眼而已,我又没逼你给自己弄的下不来台。
—– 1561.21 —–2022-03-15 10:55:19+08:00:
你的定性:
但清朝学部公布的数据就是权威数字。 即使存在户籍调查困难,也不会跟这个数字有太大出入。
清朝内部都批评:
自为风气,致本部难于汇辑,殊属玩忽。此各省填写表式之大较也。至各省列表通病,如学堂、学生各表,往往仅注学堂而不注学生,或仅注学生而不注学堂;按名平均各表,小数点识每多遗漏;又或以岁出之款,误为平均之数。似此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能不能把这件事先给结算了?
—– 1561.22 —–2022-03-15 11:08:52+08:00:
你内容越来越水了,比如说就单纯的喜欢嘲讽,内容水的一塌糊涂。
跟着被抓话柄了,就不承认【尤其是你已经发出了 以清朝自批来否定学部数据这种荒诞言论。】
你为什么说我是荒诞言论,你能解释为什么我说错了吗?我说的是事实,你自己立靶子,然后被我抓话柄,有不是我故意的。
1930年比寻乌强的地方真的不要太多,朱德是四川贫民客家人出身,可以在农村入读私塾,彭德怀更惨,乞丐出身,但依然可以接受四书五经教育。
1909年湖南全省小学堂1113所,这还是教育改革第一年的数据,对比2年前数据近乎翻倍,其中大部分还是没录入的,地方开设的新制学堂,还不包括朱德彭德怀这种地方私学与旧制学生。
—– 1561.23 —–2022-03-15 11:16:59+08:00:
【中日同一起跑线的也是事实。
你的逻辑是乾隆跟华盛顿是一个起跑线?】
中日无论制度,识字率,社会基础,文化都差距不大,乾隆根华盛顿又没见过面,我怎么知道他们两个什么的起跑线一样不一样?
放大了说,全人类起跑线都一样,都是从非洲出来的。
【因为我真没空跟你刷体力流,清政府学部权威性和民间学者 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哪个更可信,知识因为你的屁股决定了 所以你必须要强行扭转这个常识性的问题。】
你只谈常识,什么是你定义的常识?但是为什么我说清朝内部批评数据漏洞百出,你就说我荒诞,怎么个荒诞法?我等着你呢。怎么我问你快两天了,没下文呢。
咱俩既然卡在这,就得把它说清楚了。
我最瞧不起的,就是你一直一个劲回复,然后还说没空,没空你在这杠给谁看,哪门子的要当要立。属章鱼的还是属鸭子的,就嘴硬,身体很老实。
你连日本人写信大部分都不用汉字都不清楚,清朝自批的数据不准确,和统计标准的不严谨都不知道,你跟我说什么啊,你有资格吗请问。我也真是对你太客气了。
【我都看不懂你这是啥举例,说实话你最好别谈历史相关的东西。】
所以你这个理解能力…..
【因为你压根不具备历史相关的知识储备。 清日不存在所谓的同一起跑线这是事实。 清日同一起跑线 是比中印同一起跑线 更差的例子。】
中日在一个起跑线,我是可以论证的,不是你一张嘴说不在一个起跑线不许别人反驳或讲事实就不让讲。
你现在行为就是非要说刘备比曹操大,稍微翻三国志的人都觉得你是在讲笑话。
现在不会,未来也不会存在你说是事实,就是事实。
你言出法随了?
—– 1561.24 —–2022-03-15 11:23:04+08:00:
现代中国,省份GDP挤水分,是不是GDP有假,所以全中国人说话都是假的?
清朝政府和专业负责部门内部都觉得数据不可靠了,你怎么做到滑坡谬误,试图一个单方面认为数据不可靠的,就说全部都不可靠,无限上纲以此试图达到让人觉得这个数据可靠来救你自己的?
什么二极管,清朝政府内部和学部,专门处理这个就明确说了数据不准确不靠谱,严重漏计,我怼你脸上你都装死,就让人打心底瞧不起你,龌龊到这种地步了。
你现在怎么回复这个话题了,之前没回能不能给个理由。
罗友枝凭什么不可靠,她也是统计中国沿海移民数据给出的答案,哦,毛泽东统计就是最终数据,罗友枝统计就不许提,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 1561.25 —–2022-03-15 11:37:26+08:00:
【1.1930年比寻乌强`的地方不要太多。 请论证】
论证完了啊,湖南新制学校数量摆在那呢。
【你拿彭德怀做参考例子? 嗯 看来你确实没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了。】
所以我怎么没东西了,你嘲讽要有个依据,我追着你问清朝的批词,你就是避而不谈,你不回答就是我没东西,可还行。
【2.首先不说湖南在近代确实作为教育强省】
民国可不是清朝,清朝学部统计是统计过去几十年已有的和累积的在籍学校学堂,自强学堂这些大部分都不在统计范围内,当然你根本读不懂这些,说也是白说。
【其次你应该提出全国各省小学堂数量,来论证寻乌 甚至江西 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特例而不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提完你又不看,比如我现在告诉你,江西新制小学堂409所,旧制一律不算在内,私学不算在内,你看得懂吗,你看不懂,你甚至不会去看。
—– 1561.26 —–2022-03-15 11:42:09+08:00:
【日本维新 可写信人数 百分比6.8】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府公函主要以汉字,绝大部分平民不会用汉字,民间寄信以假名为主。
自己赖皮不承认,不是我的问题。
【1909年清可以写文章的人不足百分之1 距离日本维新已有40年
1930 寻乌 可写信人数 百分之3.5 可写文章的人百分之1 距离日本维新已有60年】
数据来源与统计标准不准确,说过了,你自己不承认对你不利的信息。
清廷统计的既不是最终数据,也不是准确数据。
包括毛泽东的调查也是,不具备代表性。
罗友枝调查是基于数个省份的贫苦移民,跨大半个中国海岸线,要是罗友枝是鬼彻,毛的调查更没有可参考价值。
—– 1561.27 —–2022-03-15 11:51:49+08:00:
【你告诉我世界哪个国家的GDP没有水份?】
你没统计到的就没有水分,你可以怀疑,但需要有论证过程,否则不是你张嘴就说什么算什么。
【抱歉,20年后老毛的数据和清政府数据相验证,而且并不能因为内部自我批评 完全否定。】
不是…那个,你是清朝的学部官员,还是毛泽东本人。
清朝政府官方定调是数据不准确,统计背景是没有统计全国所有人口。
毛调查的一个非常贫穷的山区县,论代表性,罗友枝的代表性跨数个省份,不是更强?
【中国内部批评GDP水分的也不少。中国GDP就一定造假? 这两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不好意思,有绝对因果关系,官方明确定调GDP水分,就必然会挤水分,要不然官方是不是随便说说开玩笑逗大家乐?
什么叫政府公告,你懂不懂,学部自己明确了不认为数据准确,并且打算继续深入调查。
凭什么你提他们下结论,哦,当事部门都说不准确,并且指出不准确的情况,你来替他们打圆场,说没事的,就这样吧,你面子很大啊。
【罗友枝和老毛 按逻辑上这两人统计的数据都是不如清政府的。】
清朝政府自己都说了不准确需要继续修正,你替他们着急,我看你是替你自己着急吧。
【但是老毛的数据和清政府的数据相互验证了 。 】
你会算数都不会说相验,我真不知道怎么吐槽了,你这真属于有病乱投医。
第一,你分不清粗通文墨是达不到作文章标准,第二作文章要求很高
粗通文墨对比日本平民的汉字掌握量,已经属于知识分子阶层,需要基本四书五经入门。作文章则是粗通文墨都达不到的,需要懂数十种文体。
更主要的是,根本没相验你非要说,清朝的数据不是最终统计数据,还漏洞频出,你就说相验了。
这么着急?
—– 1561.28 —–2022-03-15 12:02:58+08:00:
【请问中国一共多少省份?】
清朝22个,有什么疑问吗
【特殊人物当普遍例子可还行】
乞丐是特殊人物?朱德又不是生下来就是共产党高层。
【来吧给出当时全国各省 新制小学堂数量 来论证江西 属于全国特例。 并且给出信息源 我去查一下。】
全国学堂总数,在1909年43000所到约59000所不等。
22个省份,平均约每省2000到2700所,这些数字还是只计算到的,不包括没计算到的。
因为清代地方开放新学,自办学堂普遍,政府才会进行统计,导致学生人数远比字面多,学堂也不包括各类特殊学堂。
—– 1561.29 —–2022-03-15 12:18:52+08:00:
【1.能够看懂日本公文的有百分之3, 日本公文全部都是文言文。 民间寄信以假名为主。 请论证这一点】
很早之前的回复已经说过了相关内容,还专门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你自己可以回头看,我当时给你科普了,但你不看不回复也不提,我拿你没办法。
【你用清朝自我批评来论证清朝数据比罗友枝还不可信,这逻辑和屁股能力我只能服】
那不叫自我批评,而是明确说了数据不准确,不是什么自我批评寻求进步的改良口号,而是真真实实有问题说数据不行。
你这个人,前面一直不接这个话茬,现在接话茬了又想改变白纸黑字的内容。
【老毛和清政府的数据已经互相验证了】
现在只看到你单方面自己说互相验证了,但拿不出任何验证过程,我问你也快一个小时了,你也看到了,但你就是故意不说,何故。
【罗友枝纯粹一个民间学者可信度能比政府和民间学者已经相互论者的数据更可靠?】
首先,民间学者统计从来没一条规律说没政府可靠。
其次,清朝政府学部认为数据不可信,达不到标准,一大堆问题。
最后,清朝统计数据,不是最终数据,你一直故意回避。
【更何况还有孤证不立这个基本常识性原则。】
孤证不立是我说给你听的,别现学现卖了。
司马迁那话题里谈孤证不立时,怎么没见你这么积极,毛的调查是不是也是孤证不立,清政府的是不是也是孤证不立。
你要是全盘招收,那就说明你双标。
【你果然还是那个64判官啊。】
不清楚你搁着说什么。
—– 1561.30 —–2022-03-15 12:22:58+08:00:
【你是看不懂我在问你啥吗? 你举一个湖南的例子可以证明 江西是全国特殊例子。能达到你所谓的老毛数据不代表全国普遍水平吗?你是已经体力耗光了 还是咋了?
我是让你证明 你所说的 寻乌是全国异类 甚至你说的江西是全国个例 不具备代表全国普遍教育水平。 你不是说老毛的数据不具备代表全国的普遍性么? 你隔这干嘛呢?】
你后面自己算数都可以算出来,我还帮你算了。
平均每省最低2000所,江西粗计是409所,而且全国平均统计,也是粗计。
统计并未达到最终数字,这还只是新制学堂,而不是新旧制、私塾、私学一起算。
这么明显,排版清晰的东西
江西连全国平均的一半都没到,你肯定会算数和中文吧。
【江西甚至寻乌不代表全国普遍水平】
—– 1561.31 —–2022-03-26 11:15:21+08:00:
平均每省最低2000所,江西粗计是409所,前面已经说过了。
你每句话,每个字,我都单独拆出来给你回答。
另外我前面已经说过数据出处了,你要是看不到,不是我的问题,对吧?
你会无限上纲而不是真的在讨论,态度不诚恳,给你做了你也不承认,所以我之前就告诉你数据来源,让你自己找了。
如果给了你,你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你不看打字,那于情于理,我更没必要做这件事。
—– 1561.32 —–2022-03-26 11:57:41+08:00:
我前面已经说过数据出处了,你要是看不到,不是我的问题,对吧?
我连做统计的学者名字都告诉你了,你动下手指,可以不可以,你这人怎么能这样子呢。
这不就是问答无效,我说什么都当我没说过的无赖做法么,你不是吧。
1562: 欧亚集团:中国清零政策或失败 是2022年最大风险, submitted on 2022-03-11 12:14:07+08:00.
—– 1562.1 —–2022-03-11 14:07:25+08:00:
冲击生产秩序到还在预料之内,我最担心的是清零政策失败带来的政治危机蔓延开,不是党内高层危机,而是民间对政党的态度危机,有些事存在连锁反应。
因为失败会导致极大量的资源挤兑,医疗资源与行政资源,资源一少做事就更加粗糙,人均医疗资源不足,又被粗暴对待,脾气就会很大,脾气很大就会渐生不满。
尤其是宣传了两年西方抗疫失败,墙内相当多的人都形成一个思维定势,突然间逆转加上现实资源稀缺导致的冲击,可能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推动历史进程。
—– 1562.2 —–2022-03-11 23:35:22+08:00:
现在最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没钱,公务员欠薪情况正在逐步扩大
1563: 你认为内战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submitted on 2022-03-11 12:25:16+08:00.
—– 1563.1 —–2022-03-11 14:02:25+08:00:
我认为内战还没发生。
1564: 有没有键委知道在哪可以看到香港疫情的详细数据?, submitted on 2022-03-12 06:00:57+08:00.
—– 1564.1 —–2022-03-12 13:17:50+08:00:
1565: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各位国内键委, 你们和周围的人, 对国家和自己, 都还有信心吗, submitted on 2022-03-12 11:37:49+08:00.
—– 1565.1 —–2022-03-13 06:24:03+08:00:
要看人对自身的定位是什么,对未来有什么预期,我目前信心十足,并且与日俱增。
—– 1565.2 —–2022-03-14 04:17:15+08:00:
其实很简单,社会在变革前夕,你对自己未来应该去哪,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会有一个预期。
什么能达成你的目的,实现你的理想,如何寻找达到目的的渠道。
对现代一大堆问题的担忧,客观现实里累积到最后是什么?经济压力下行到谷底,而社会没有合理改革,人们会渴求什么。
现在寿命大部分人都可以七八十岁,假设十来岁或二十来岁,短期失业或低谷,可能就几年,但是大环境的恶化是有尽头的,到了那天,就该逆流而上。
信心与否,取决于一个人对自身在未来社会很长一段时间的定位。
—– 1565.3 —–2022-03-14 06:46:59+08:00:
日子人肯定是大多数,很正常,不一定要达到理想才算成功,但有准备始终不是坏事,现代社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信息与知识是完全免费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来让自己比之前每一天都更进步。
1566: 普京软禁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外国情报部门负责人,因为他未能警告乌克兰会顽强抵抗入侵, submitted on 2022-03-12 13:22:28+08:00.
—– 1566.1 —–2022-03-13 03:03:54+08:00:
玻尿酸最近没空打普京了。
1567: 李克强在2013年至2018年间是否有实权?以及看待李克强。, submitted on 2022-03-13 14:50:24+08:00.
—– 1567.1 —–2022-03-13 15:47:09+08:00:
有,但不多,并且从上任就在逐渐减少。
事权划分,事和权的关系,权是决策权,事是你要负责办事。比如小组内部决定某个经济政策,你需要出来作为政府首脑给背书,李克强本人显然除了常委会那一票,是相对没太多权力的,这些年开会平子特地上眼药大家都看得出来。
每次中小企诉苦大会,李克强都首当其冲,但其实都清楚中小企受限的政策来源是小组内部,李克强名义领导一些,实际决策权不在手里,更别提后面愈发强势的平子了。
这种锅要你背,事要我决定的现象,党内党外都太常见了,大家都很清楚,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许多人张嘴提李克强就是P2P要考虑政策根本是谁决定的,谁有最终话语权。
因为你看强子早期有些权力时的政策倾向,就是保中小企,促进中小企发展,这个路线对当时中国和经济转型需求,都是非常正确的,比如国家中小企基金,大概十年前李克强上台后就表明中小企业代表新兴生产力方向,头几年还喊取消户籍学历限制。
习等人,你可能找得到类似口号,但实际政策对中小企让利有限,我们都知道现在决策权在谁手里,那李克强喊的就很无力了。
之前就谈过李克强的观念,三个方面,经济政策、改革的用意以及为什么李克强方向正确但还是做不好。
李克强的经济政策非常简单,基本就是抄作业很多人都可以看得明白。
去杠杆,降低消费负担,推动中小企以及金融改革,让内需消费能支棱起来。
然后看习近平和李克强对改革的态度,两个人有一个非常好的对比点,就是博士论文,都是关于农村改革,所以他们两个是极佳的对照参考。(这里不论是不是习本人参与的,但内容习的了解与认可我想很正常)
大体方向上,二人总结都是取消户籍制度,但是对于取消的基础与态度上,习的观点更类似于优化,寻找更好的替代品,而不是逻辑上否定,本质还是坚持靠城镇推到农村,但未必可以提供对应的配套政策,企业信贷去吸纳劳动力等。(但整体思路上某些地方跟李克强是一样的)
李克强则认为农村与城市工业部门竞争激烈,农村的人口劳动力趋势是增长大于转移量,因为人口过多,对单独靠城市化去吸纳农村人口并不是一味予以肯定,而是主张合理利用,因势导利,让密集型劳动产业转向靠近农村的中小城市,还有对土地产权的改革。(全文近二十页有兴趣可以自己看)
最后执行出来千差万别,我们实际感受到的和论文描述的是两回事,最大的问题还是党内对政策的实际执行,为何能偏离轨道?要知道李克强到2014到15年还在按照他的博士论文与一贯观念执行政策。深改小组确立后,随着一次次开会,强子基本只能喊口号了,党内最后还是没有为金融改革提供必要的司法保障,所以最重要的又回到了方向对不对的议题上。
—– 1567.2 —–2022-03-14 03:56:04+08:00:
失去权力是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有没有,实权现在李克强也有,但是没有决策权,只有事权,还在一天比一天少,几乎是忽略不计。
党内工作事、权是两个情况,国务院始终是有事权,决策权是没有的,事权也是下滑,不断被敲打,2016年纪委开始整肃国务院,随后就完全变成了工具。
分水岭是习近平2016年完成党内整肃后,开始全方面进行“深改”,各种小组与工作会议都规划到了习派系的控制下,有的直接越过了国务院。
所以有政绩还是没政绩,都无法判断其表现,因为就算习近平刚上台时,李克强也只是有一定话语权,而不是党内一把手可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
棚改化你要搞清楚核心目的,要是看房价就知道达到官方的目标,民间来看认为房价上涨不是好事,但实际上房价增长对官方的土地财政才有强增益作用。
就跟朱镕基负责处理国企问题一样,下岗所有人都骂,但实际工作结果有利于整个中共集团,别忘了李克强尽管与习近平的经济观念并不一致,但也是一艘船上的,而安排他做这个工作,没有得不做,要不然朱镕基也跑路了。
按照去库存的三去目标,房价上升,政府的土地收入暴涨,达到了官方的目的。那你要是平民视角觉得这群玩意的改革搞的房价高涨,跟九十年代下岗国企员工一样,但实际上改革是有利于政权的,当然不一定有利于平民就是了。
基本上因为国务院就这个位置,什么工作都要从国务院的执行体系下发,所以你找任何政策溯源,都可以追踪到李克强,但党内决策权不是这样分配的。
恰巧是因为国务院推行习近平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针不积极,才被一个劲的点名。
你可以看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记录的在16年巡视国务院从属单位,也就是中央各部门的发言:
党的领导弱化”普遍存在,“四个意识”有待加强,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国务院的人不拥护习主席的路线,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糊弄人,不够维护中共执政的核心原则,皮痒了,需要给你们全面从严抽一抽。
巡视组干脆说了: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不够有力,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存在差距”
个性化问题特征明显,共性问题值得关注
个性化就是你们不听话,都很有个性嘛,那共性怎么都一个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人在背后指使呢?
后果是国务院下属单位和对接省的工作部门,基本全都被清洗点名一遍,这里不赘述,可以看原文多少部门受波及。
整改不力成为通病,个别问题边改边犯
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中央看来,整你一两次力度不够,边改边犯,是欠收拾。
所以实际上李克强的国务院一开始是消极的,以至于被整肃敲打,
李克强是没有能力跟习近平派系叫板的,于公,习近平是一把手,工作制度是党大于政府。于私,习近平派系力量在2016年已经完成了对内整肃,团派更迭跟不上来,人事权在习近平的手里。
也就是说李克强没有主动决策权,但有消极抵抗的权力,而这个消极抵抗的结果,就是为什么中纪委莫名其妙去谈供给侧改革你们干的不够好的原因。
因为工作你也知道,我消极干活,然后说确实干不好,上面一般很难核实,但是习近平显然意识到李克强没有出力,一直磨洋工不愿意配合,就特地花大量的时间敲打。
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是合理的政策导向,没毛病啊,肯定不是只有什么摩拜单车和P2P,这是李克强上台时能说的,但2016年以后已经无权主导经济和政策层面,只能喊口号,你认为国务院的事是李克强可以控制很多决策很多,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党内的政策导向,分成习近平要求的,习近平觉得有道理也可以用一用的。
前者就是供给侧改革等细节要求,后者就是例如改革开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些政策导向,习近平本身并不支持改革开放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习看来可能只是有价值,但是不一定跟李克强所预期的改革方向是一样的。
比如李克强改革的经济思路是推进司法健全、建立成熟金融体系,给社会各个层面提供丰富的贷款与金融选择,这样才能塑造好足够的创新与创业基础。
但是习近平可能觉得,嗯,创业创新很不错,但是司法独立和改革不能搞,不能违背四个基本原则,金融体系必须在党的严控下,如果我们搞不好,就不要搞。
这种背景下李克强推行是肯定没有用的,能成功吗?金融体系没有成熟健全的司法制度,或者在政党的严格操控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李克强并不具备能力和地位去改变这两点,而改变这两点是他从博士论文里就提倡的方向。
所以先了解党内模式才能准确明白李克强的工作环境,否则会产生误判,李克强实际上工作能力从来没有得到完全展现,他面对的问题在我看来是,老板让他开车,但不给油也不给方向盘,只负责踩油门。
—– 1567.3 —–2022-03-14 16:30:01+08:00:
所以我才强调说,一定要搞清楚党内工作机制。
事权分离不对等没吃透,你单纯看新闻谁出现少谁出现多,很难有效判断。
党内政府工作与党内的方向指示是不同的。
棚改是方案,不是方向,习近平一直在支持,但已经化整为零。
很多事要分阶段看,因为执行也是分步骤的。
只要一切经国务院的,李克强都无可避免的会作为执行者出现。
因为国务院工作会议相当于内部的指令传达,党内最高层已经有答案后,接收指令,然后集散指令就是通过国务院来完成。
2013年10月29日 习近平: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 兑现政府承诺
https://finance.huanqiu.com/article/9CaKrnJCVC8
房地产政策和压力,是沿袭自上一届,在习近平上台早期,就明确了未来的政府对房地产工作方向。
习近平指出,“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
当时政府的设想是通过廉租房以及扩大供给来为棚改化的扩大做缓冲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要求2013年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原则上不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实际供应量。加快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供地、建设和上市,尽快形成有效供应。
同时加强商品房管理,强化责任机制。
也就是说政府寻求棚改的接应机制,但是我们知道,后来廉租房基本算失败了,因为住房供应和土地供应也跟不上市场的真实需求。
习近平的构思是,大量的棚改住户,可以用市场扩大的库存,以及大量的廉租房作为缓冲,你第一个引用的纽约时报的内容里,就提到了棚改在这些房子里的占比,如果按潜在需求算,其实有点太大了。
那为什么李克强在这段时间特别积极呢?前缀原因我们目前知道了是十二五习近平的规划,也就是党内最高层的结论,此时李克强与习近平还没产生巨大矛盾,整体向心力比较强。
其实这也是十一五到十二五都一直在推动的方向,但同期温家宝提及政治改革,这是习近平执政后并没落实的,因为保障房推动的大方向,最后结果就是取缔土地财政。
而习近平提出的方向,则是在试探该路线之余,寻求能避免对土地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的可能性。
党内和党外是否对当时的保障房目标看好呢?
2011年12月20 任志强:保障房又是一次中国式大跃进
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1/12/20/421298.html
2011-04-08 3600万套保障房”大跃进” 双轨制会否再成空话?
https://gz.house.163.com/11/0408/17/714QBDHG00873C6D.html
2014年02月20日 住建部:3600万套保障房有望完成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0/c70731-24410790.html
2015年9月7日 住建部官员: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完成已成定局
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5/09/07/1111330.html
从上述一系列反应可以看到,在习近平即将接班末期到接班早期,党内外已经对这种加速式的非常不满意,然而习近平给住房保障的标准,是政治局第十八届的第十次集体学习,规格非常高,相当于政治局内部统一学术思想与施政路线。
并且让人意外的是,2014到2015年,这种指标就高速“完成”,这意味着党内外最初的担忧实际发生了。
—– 1567.4 —–2022-03-14 16:33:40+08:00:
另外重点谈一下为什么政府在2015年开始加速。
2016年02月14日 2015 中国地方债务管理改革元年
http://www.ccgp.gov.cn/news/201602/t20160214_6523269.htm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高,但地方债务实际到2015年时已经有尾大不掉的情况,这促进了中央寻求强势介入然后整理债务结构。
债务改革推出后,地方政府的实际举债能力减弱,原本的债务被重新分划后再统一管理,发债权被约束。
棚改货币化后,本质还是反应供给率不足,保障房真的有那么多吗?我觉得不会很少, 但是分配并不平均。
这就要讨论政治改革,户籍与分税制度,虽然是名义行政制度,但实际上是政治问题大于行政问题。
户籍让人口集中,分税制让地方财政不得不交出优秀税种,中央则下放不动产的地方收益。
对地方而言房产是重要收入来源,户籍制度作用下,能购入房产的人是受限的,需要保障的人群无法达到户籍和购入房产所需的标准,而地方政府刺激经济需要不断造房,所以我们能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看到有政府房子,但是没人住或者不达标的情况。
很多原保障房可能被划入经济适用房,用于调配地方政府所需,毕竟也找不来那保障房住户,如果他们肯开放的话,理论上肯定还是很多的。
2015年开始的不止是第二轮楼市增长,还有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之后持续增长几年,我一开始跟别人说没明白为什么除了隐形债务被核实扩增外,还会有新的债务在高速增长,现在反过来应该有两种可能,资源挤兑带来的房价增长,松银根导致的,或者寻求扩建刺激经济。
大概率是两者同时存在,因为某些城市因户籍分配原因,保障房恐怕是达不到标准,商品房就成了受青睐的对象。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接近饱和。
然后我们注意一个细节
2015-11-12 国务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带动住房消费
这个思路其实更贴近于十一五时期温家宝的态度,并且2015年同期多次提到了户籍改革,促进内需与住房消费。(后续可能要留意,不同派系路线不代表同词同路线)
2015-11-12 刘鹤:化解房地产库存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1511-3620922.htm
再加上习近平同期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表态。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论述,习近平与刘鹤的论述方向一致,但是李克强方面的不太一样。
2016-2019年房地产投资大概6.2万亿,实际规模又肯定不止于此。
在考虑到地方政府财务与债务的不清晰情况下,如果约束和重组债务,地方的经济将熄火,因为没有地方政府举债投资或房地产收入,任何一个都会出现收支不平衡。
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并不以绕过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为前提。
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基建项目投资,输入钢铁、水泥、电等去产能的主要目标。
输出的是基建项目和房产一类的需去库存目标。
库存寻求变现,而债务重组刚好打断了这个经济循环的节奏,并且遗留下来大量原投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企业。
看国务院在解决问题的方案表态,可以看得出为什么李克强其实只是坚持官方最高层决策,党内工作体制下是不可能唱反调的。
高层敲打文案明确指出了是执行不力,国务院实际是消极应对。
谈一下你疑惑的点,其实很好理解。
官方希望土地财政能得以维持,避免在重整债务期间出现政府在基建输出和大产能之间的“断供”,而债务贷款等问题,本身又直接与地方经济有连锁关系,一个爆破全都爆破。
““房价暴涨从来不是中央政府的目标,中央政府希望房价平稳,而地方政府才更希望房价上涨。 “涨价去库存”从来不是中央想要的,但是确实是李主导下产生的结果,中央想要的是去库存,李所主导的棚改货币化却导致了房价暴涨,最后库存也没去成,过几年又增回来了。
房价暴涨,除了自然市场因素外,对土地价高涨并非不是中央政府的目标,而是中央政府不希望承担改革过程里高房价的副作用。因为住房双轨制失败了,没有缓冲区,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是一体两面,不动产的收益发给地方政府,是因为中央政府取走了大部分的优秀税种,包括同期的营改增,地方的财权进一步被收缴。
但是地方政府所需要处理的事务增加,地方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地方政府举债所扩建的基建项目,净收益很大也来自于土地财政。
李克强主张的方向,可以看得出明显的脉络轨迹,也即是通过分散人口来降低地方政府提振经济的成本,而不是坚持棚改化。
棚改化在债务改革背景下,不但会让地方政府实际收入下跌,举债基建并且支付开销成本,还会让房价失去控制。
你观察到的这个现象,比如过几年又增回来了,其实就是李克强观念里认为要分散地区压力来缓解刚需产品需求的这一点的延伸,人口越分散,地区承担压力越小,所以国务院同期唱反调提户籍改革。
中央希望的是保证分税制下的稳定结构,既地方政府能通过输入商品带动经济,产出土地价值保证地方收入稳定,确保政府主导的凯恩斯主义背景能被持续进行下去。
如果棚改货币化其实是习主导的,那根本无法解释16年年中人民日报的交锋。毕竟国务院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你所说的中央所希望的“房价上涨,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暴涨”的目的了吗? 那李恐怕没有磨洋工,而应该大力表扬支持才对。这么大张旗鼓的反对什么呢?
地方财政的机制,地方政府通过举债,吸收产能,生产基建项目,来提高土地价值,通过售卖土地来获取净收入。
棚改化促进人口入城或置换房屋,但没有国务院阴阳怪气时提到的户籍改革,实际的人口压力还是集中在少数城市,一二线当然早就饱和了,人口开始堆积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二线也来参一脚。
这些人口在三四线吸收过剩房产,地方政府达到收支平衡,否则需要持续举债去创造就业刺激经济,从加速乐观完成保障房的做法,还有日常许多工作模式,可以看到习近平为首的若干人,是习惯于油门踩到底,经常加速运动式推行政策达到目标。
债务重组的风险时期内,国务院没有加速执行计划,反而磨洋工,纪委巡视组给的评语就能容易理解了,给表扬的前提应该是棚改化完成的同时,大量人口在目标城市聚拢进行消费,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但是棚改似乎在中央看来不足够,没有落实到底。
2016-03-21 张高丽: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 为稳增长惠民生 作出更大贡献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21/content_5056073.htm
这里谈到的是超额完成任务,如果人口越多,政府可能无法平衡收支导致财政危机的话,是没必要在债务转型时着急督促超额完成的,因为之后会反弹,人口多需求大,去 产能意味着可能会出现供应低于之前,那么无论产能投入还是基建产出,都会短期内低于原来,但是人口聚拢后出现房价增长,反而会给地方带来强刺激。
房价暴涨是在15年中就开始,而供给侧改革是在16年中,17年才慢慢才启动,从后来的观察来看,供给侧改革实质是在以行政力量关闭僵尸企业, 那么15年16年房价的暴涨政策李在其中的角色又是何呢?
我认为15年房价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时根深蒂固的公共服务分配,第二时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也受第一种影响(投机属性很好理解,就不赘述了)。
因为公共服务分配不均,户籍与地方事权不统一,带来的不止是财政压力,还有民众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提供服务的水平来自于经济。
所以一二线总是很多人想办法涌入,中央政府在处理债务问题时,不改革基础制度,同样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在有缓冲的前提下,不改变既定的财政模式,还能吸收足够多的人口,在我看来属于既要又要。
地方的不确定性债务原本过多,需要时间明确和重新分配,如果停止举债,就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政府需要保稳定地方就业来维持经济热度,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延续。
因为地方传统债务经济的停滞,反而让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变成了靶子。
后续库存又开始增长,说明市场接盘能力已经很弱了,去产能后,地方还是有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那造还是不造啊,答案就很明了。
李克强我认为他并不是反对棚改化,因为棚改化到一定程度,下一步该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在制度改革的方向上出现明显分歧。
习近平是非常不愿意改变当下这套制度的,李克强则是试图找能转过弯的办法来,能从他早期论文看到影子,不过公务体现不明显。
而后续对棚改持续推进,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的,但化整为零,也就是一开始说的。
2021-10-20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
http://dohurd.ah.gov.cn/zx/tpxw/55953491.html?ivk_sa=1023197a
2020-11-13 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多万套住有所居暖民心(“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http://www.gdhf.gov.cn/gdhf/zdlyxxgk/bzxzf/zfbxxxdt/content/post_641957.html
2021-7-5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丨棚户区变身网红公园 民生事做实惠及万家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7/15/c_1127659867.htm
棚改没消失,七一讲话也是阶段性的系统性简单发言的,不是针对住房政策的的,但下面仍然强调了相关信息,政府内部应该是有一些文件指示的。
棚改在2016年后,实际每年600多万套的规格持续到2018年,之后都在快速下降,我认为跟原来既定的地方政府财政模式无法维持有关,地方政府债务利息压力很大,人口承担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乏力,都是刺痛点,可用的经济政策空间越来越小。
房价无论如何都是会涨,而不是随便下跌,这个是土地财政模式诞生就注定的结果。
棚改化货币从债务角度来看,政府财政也顶不住了,因为来源要么是土地财政或者举债,消费跟不上无法得到释放,举债压力大,没有多余空间。李克强在此之前已经失势,有时候看起来有联系的不一定正相关,但权力的分配有很大参考价值。
十九大时,汪洋没有进入国务院,而是去了政协,外界此前多数认为汪洋可能担当李克强后的总理职务,十九大实际在2016年已经大体决定走向。
棚改化在李克强失势后之后仍然存在逐渐爬坡到高峰,如果完全是出自李克强手笔,不会在李克强失势后仍然维持,并且到今天也依然可见,说明这是党内有客观需求,而因为客观需求减弱而有变化(政府财政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减弱)
界定李克强责任关系,一个是看后续政策的可控性在谁手里,另一个是看李克强执行时的事权关系,最后也是最管家的,要看李克强给出的配套方案是什么,最后没有按照李克强的配套方案落实,走了相反方向,所以我观点是,不是李克强没能力,而是没有证实过的机会,但因为没证实,也没法说他有能力。只能根据他的理论判断,我们只知道理论是正确的,但不具备实现的政治环境,这里李克强有多少参与,需要等中共以后文件解密了。
在我看来李克强在这里的角色很类似朱镕基在国企改革里的角色,所以我都是独立剥离政策影响,搭配处境和理念去看待。
1568: 请对义人与勇士们少泼一些冷水, submitted on 2022-03-13 17:43:25+08:00.
—– 1568.1 —–2022-03-14 06:58:16+08:00:
所以我平时都认为,学会如何在这种氛围环境下自处,构建内在应对外部压力与问题的健全机制很重要。
要不然,没怎么地自己崩溃了开始酸这酸那,当反贼也是其他人的累赘。
对立立场的人并不是最可恨的,最为可恨的是立场近似又搅混水,披着一套皮,话却从不投到一起,故意借此行背刺之事的人,然后实在不行了,还要美曰其名中立。
所以统一行为原则很重要,有的人可能说之前没有考虑太多,不在上述批判的人之列,但既然环境允许,众人应该有意识去监督谁是这样的人,以及什么人是故意的。
有的人在墙内那种无法正常交流,只能对身边人阴阳怪气的习惯,永久性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格一部分,就别拿到这显摆了。
—– 1568.2 —–2022-03-14 17:59:44+08:00:
这样的人始终是或许能用上,但没法指望,他不搅混水就谢谢了
1569: 俄罗斯官员警告芬兰和瑞典不要加入北约, submitted on 2022-03-13 21:16:41+08:00.
—– 1569.1 —–2022-03-14 06:14:34+08:00:
就算不加北约,俄罗斯这样下去迟早让波罗的海三国、北欧和东欧国家搞一个新盟约,联防俄罗斯,比南欧和西欧,东欧与北欧需要防备俄罗斯全面入侵的风险太大了。
而北约许多国家地理上不靠近,没有直接国防需求,不愿意承担可能的全面战争,导致东欧和北欧国家为了寻求保护避免俄罗斯入侵,都不得不求助北约,否则自己也无力抗衡,那不如这个地区国家自行组件防御同盟。
过去这些国家都懒得花时间和金钱,但现在战后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又要避免俄罗斯二次入侵,肯定会想办法拉拢附近有防御俄罗斯需求的国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