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料理走进日本御节料理行列

2021-01-14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中国料理走进日本御节料理行列 ——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日本人过年时吃的年菜叫“御节料理”。

  本来这里的“御节”是泛指各种节日与祭日。其实“御节”习俗是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指24个节气的变化点。日本在江户时代把那些节气精选出端午节、重阳节等5个节气作为公共节日。在那些值得纪念的节令时吃的菜就是御节料理。但“御节”一词现在多单指新年。于是,御节料理成了迎新菜,有人把御节料理直接翻译为“年菜”,似乎也并无不妥。

北泽家的私家版御节料理

御节料理一般多装在有好几层漆盒组成的“重箱”(多层漆器餐盒)里,漆盒层数和里面使用什么食材、做什么菜都很有讲究。

按理说漆器餐盒该是5层。3指多,再加1,寓意更上1层,有点类似中国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意。漆盒的每一层该放什么食材都有讲究和寓意,甚至连每层的读法也有规定,从上到下分别读为“一之重”(いちのじゅう)、“二之重” (にのじゅう) 、“三之重” (さんのじゅう) 、“与之重” (よのじゅう) 、“(五之重)(ごのじゅう)。因为日语中,“四”和“死”的发音相同,为避讳,改为“与”字。以上4层实际装菜,第5层则空出来,表示用来存福。这和中国吃年夜饭时,不能把鱼吃光,要留待进入元旦后再吃的意为年年有余的“年年有鱼”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漆器餐盒的每1层装什么菜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第1层以口彩好讨吉利的下酒菜为主,如表示人丁兴旺子孙繁荣的鱼子、根深叶茂生命力强盛的牛蒡等;第2层为熏烧制成的海味为主,放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鲷鱼、事业成功的 “出世鱼”鰤鱼等;第3层则是蒸煮的山珍,以象征子孙成群的慈姑、芋艿等为代表;第4层是醋菜,以容易保存为特点。

灘万的御节料理(杉山怡萍家)

现在的日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讲究,加上家庭人口的减少,御节料理大多数走3层漆盒路线,不再那么厚重,也不再那么讲究表面形式了。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人移居日本,长年的日本生活也使他们的日常餐饮习惯染上了浓重的中日文化色彩,从他们的年菜中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来日本前曾是篮球运动员的杉山怡萍后在日本选美活动中获胜赢得人们注意。来日已经30多年的她家很日本化,选定的是1830年创业的老牌日本料理餐厅灘万的御节料理。因为日本人小舅子在那家餐饮集团工作,所以,长年来一直选用那里的御节料理。显然他们家走的是日本传统路线,仪式感强,传统味重。

杉山怡萍告诉我:“中途曾经买过2次京都老铺店家的御节料理,觉得还是喜欢灘万,回归原来选择。现在孩子大了,家里就2人过日子,选择的御节料理的尺寸自然就小了。”


而曾在日本横滨中餐馆名店聘珍楼长期工作的上海出身的北泽义之家里,今年是双胞胎女儿主导年菜风格的元年。2位从小就在注重美食的家庭里长大的千金认为传统的御节料理好看不好吃,想自己来做既好看又好吃的私家版御节料理。结果做成后照片被父母发到微信上去,立即引起大家关注,受到普遍好评。家庭美食领域后浪把前浪一下子就拍在了身后。

菜香楼的“中式御节料理”

北泽家这席御节料理,食材购自超市,成本约在2万日元左右。2位千金整整花了6个小时忙碌,烹饪并不复杂,但摆盘煞费苦心。

随着移居日本的中国人社会形成近百万人的规模,这几年中式御节料理脱颖而出,形成一支新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石川县金泽市的中餐名店菜香楼的御节料理。

以粤菜为招牌的菜香楼开张于1996年,仅仅过了4年,即2000年就打进了以门槛高闻名的百货商店的地下商场,在当地赢得很高的评价。2006年收购了日式风格中餐为特征的餐厅“招龙亭”后,一路猛进,成为北陆地区规模最大的中餐集团。

今年菜香楼的御节料理包括被称为“迷你版中式御节料理”的中华冷盘在内,共卖出了1000多份,日本人消费者占99%以上。由此可见,菜香楼已经成为当地深受人们喜爱的中餐馆品牌了。


上海风情的御节料理,价位不高,内容不少

如果说菜香楼的御节料理走的是传统的高档路线,那么位于东京新桥的上海料理餐馆上海风情则选择了亲民的大众化路线。上海风情推出了把春节年夜饭混为一体的御节料理,或者说也可以说是简版御节料理的春节年夜饭。价位不高,内容不少,有火锅系列,也有团圆饭系列。

旅日华人在日本常常过完了浓郁的日本风情中也会透露出些许中国情愫的阳历新年,还没有从新年贺岁的余韵中完全醒来,又迅速沉浸到晕染上了部分日本色彩但中国情调越来越浓的阴历新年即春节中去。但旅日中国人家里的餐桌也实在区分不了那么多的变化,于是干脆一起接纳了中日合璧,双向生辉的混搭式御节料理年夜饭。

朋友,今年除夕夜,你家的御节料理年夜饭准备好了么?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