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营企业挑战登月,世界首例

2023-04-23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日本民营企业挑战登月,世界首例 ——

日本太空初创企业ispace的登月舱将于日本时间4月26日凌晨挑战登陆月球。如果取得成功,作为民间企业将成世界首例。登月舱搭载了设想在月球表面使用的TAKARATOMY等企业开发的小型机器人以及日本特殊陶业的蓄电池等。这将成为日本企业涉足市场有望扩大的月球探测行业的一步。

登月舱于2022年12月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火箭发射升空。登月舱已在太空顺利飞行逾4个月,但最大的难关是着陆。

原因之一是虽说只有地球的约六分之一,但月球具有一定的重力。如果不能让登月舱充分减速,就会直接撞击月球。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降落伞也无法能用。将在月球的上空喷射燃料,充分降低速度,挑战着陆。

避免撞击是难题

2019年,以色列的民间团体和印度的宇宙开发机构曾发起挑战,但均遭遇失败,被认为是探测器撞上了月球。过去成功登月的国家最初只有1966年的前苏联和美国,再加上2013年首次登月的中国,总共只有三个国家。

 

日本也通过“隼鸟号”和“隼鸟2号”掌握了小行星着陆的经验,但缺乏在月球这样具有重力的天体上着陆的经验。2022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曾计划让小型探测器登陆月球,但由于通信中断而未能成功。

ispace成立于2010年,4月12日成为日本首家上市的太空初创企业。在创业之初,开发了在月球表面行驶的探测车。在美国谷歌支持的月球探测竞赛中,派出“HAKUTO”团队,在34支队伍中,成为走到最后阶段的5支队伍之一。

在2017年12月,ispace表示除了探测车之外,还将开发登月舱这一方针。有来自逾25个国家的约200名人员加入,充分利用欧美的取得成绩的企业和研究所的经验,不断推进登月舱的开发。

ispace的首席执行官(CEO)袴田武史在4月12日的记者会上表示,“虽然并不容易,但这是能以很高的概率成功登陆的设计。我们认为完全有可能着陆”,显示出自信。

登月舱定为最早于日本时间26日凌晨1点40分着陆。登月舱将在距离月球约100公里的轨道上飞行。进入着陆状态的时间是26日凌晨0点40分左右。将在喷射燃料的同时逐步接近月球,调整姿态,将耗时约1小时,最后借助4条着陆腿缓和冲击,踏上月球土地。

登月舱搭载正式探测月球时使用的设备等7件货物,将送往月球表面。由TAKARATOMY和JAXA开发的小型机器人将获取有关月球表面的数据。该结果将应用于JAXA与丰田正在开发的载人月球探测车的设计。此外,日本特殊陶业也将在严酷的月球环境中进行电池及其材料的工作实验,应用于开发。


如果日本企业能够验证可在月球表面使用的设备,将成为日本企业参与美国载人探测“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等今后全面展开的月球探测的立足点。三菱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内田敦表示,如果“ispace”的着陆取得成功,将成为日本企业为进行实验等而将自身产品送上月球的行动全面启动的一步”,充满期待。

全球竞争加剧

关于月球探测,由于能利用水和矿物等资源的预期,近年来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将主导自“阿波罗计划”以来的“阿耳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再加上创业者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企业,全面启动月球探测。

中国也在推进“嫦娥计划”。普华永道(PwC)认为,到2040年商业登月市场将累计达到1700亿美元。

日本政府也对ispace的挑战寄予厚望。日本政府2021年通过了承认企业拥有月球表面等太空资源所有权的《宇宙资源法》,2022年向icespace发放了首个许可。

ispace签署了将着陆后收集的月球沙子出售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协议。如果成功实现,这将是针对月球达成商业买卖交易的首个案例。日本政府的宇宙政策委员会4月17日公布的《宇宙基本计划》草案提出,未来在月球表面“形成经济圈的前景也令人期待”。

在日本的太空开发方面,“艾普斯龙(Epsilon)”和“h3”等火箭的发射接连失败。“ispace”的挑战还将成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日本的月球探测领域领先全球一步的试金石。

ispace股价4月21日收盘价与发行价相比涨至逾7倍。由于着陆计划的临近,市场的期待正在提高。

太空开发在商业化方面仍需要时间,因此上市后也需要持续融资。目前持续亏损的ispace也考虑在市场上实施进一步增发。如果创出更高的股价,巨额融资将变得容易,因此登月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ispace今后的增长战略。

在美国,自2000年代以后,NASA和政府的支援开始奏效,再加上风险资金,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中心,新兴企业在太空领域崛起。太空开发正逐渐从官方转向民间。ispace的世界首次挑战能否在日本成为加强这股潮流的起爆剂?即使是在着陆成功后,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市场的反应也将成为关键。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松添亮甫、川原聪史、细田琢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