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海外构筑EV电池材料供应链

2023-12-14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中企在海外构筑EV电池材料供应链 ——

12月1日,中国开始对配备于纯电动汽车(EV)的电池材料石墨实行出口许可制。另一方面,2023年以来,中国企业表明为电池材料的海外生产投入的资金已达到人民币1000亿元。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或许只对海外的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开绿灯。以此来抗衡美国主导的高科技领域的对华包围网。

参加北京相关展会的宁波杉杉股份的展位(12月1日)

中国以石墨为对象的出口许可制度是基于加强战略物资等出口管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等引入的措施。中国企业未经相关部门审查并获得许可,将无法出口石墨。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1130日表示目前尚未收到企业申请。虽然要看将来的申请情况,但只要一直没有企业申请,中国就不会颁发出口许可证,石墨的出口将降为零。

石墨被用作车载电池的负极材料,是纯电动汽车不可缺少的材料。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统计,中国的石墨产量占全球的65%。车载电池用负极材料方面,中国企业被认为掌握着8成以上的份额。

中国在今年8月还对半导体材料镓(Gallium)等实行了出口许可制,另外自11月起,还启动了要求稀土出口企业必须申报稀土种类和出口目的地的制度等,加强了管制措施。出现这些动向的背景是,中国提出了EV强国目标,正摸索在中国国内和国外,以本国企业为中心,掌握全球性EV的供应链。

大力构建供应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纷纷开始在负极材料等电池材料领域建设海外工厂。知名EV材料企业宁波杉杉股份9月宣布,将在芬兰建设负极材料工厂。投资额最高达到12.8亿欧元。争取两年后投入量产。

该公司董事长郑驹1129日在国际会议上表示,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为实现汽车强国率先确立的国家战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在行业上下游企业持续努力下,中国已经建立了结构相对完整、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推动和引领全球能源转型。


中国大型负极材料企业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也于5月宣布在瑞典建设工厂。投资额最高达到157亿瑞典克朗。据中国媒体报道,在电池材料领域,今年以来共有17家中国企业表明在海外22个地方建设工厂,合计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在车载电池领域已经跻身世界第一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的德国工厂于202212月投产。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全球份额达到约6成。据中国媒体介绍,中国大型电池企业在约30个地方或已启动工厂,或正在建设和规划工厂。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于1128日视察了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开幕式上,李强表示“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对国际供应链脱钩表示了反对。与此同时,他表示“中国将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参与绿色发展领域国际合作”。据相关人士表示,李强对中国企业融入世界,自主构建供应链给予了肯定。

日企加快确保中国以外采购地

关于对石墨实施出口许可制,中国的立场是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地区(中国商务部)。不过,外国政府相关人士显示出担忧,认为:“或许从原材料等出口对象排除外国企业,优先中国企业的海外工厂”。

实际上,中国面向新兴电池制造商Northvolt总部所在的瑞典的负极材料用石墨的出口,到2022年底已经停止大约3年。据称,这影响了该公司负极材料的采购。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欧洲涉足电池生产的中国企业在正常采购。

中国政府推动本国企业进入瑞典建设负极材料工厂,当地政府也已批准建设。相关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在推进供应链的建设,欧洲企业对中国企业的依赖加强”。

一位日资企业高管说:“日本企业正在加快确保中国以外的(石墨)采购地”。松下控股正与加拿大的石墨企业,为量产负极材料而推进共同研究,加紧缓解对中国的依赖这一课题。

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半导体相关制裁、中国与欧洲EV出口摩擦等背景下,中国对EV材料的一系列出口管制也有作为抗衡措施的“一张牌”使用的想法。

欧盟(EU)已开始调查中国产EV是否通过补贴低价销售,不正当阻碍竞争,欧洲的企业相关人员表示:“出口管制可以理解为对欧盟调查的牵制”。

中国海关总署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121日起成为出口审批对象的品种的出口业绩2022年达到84亿美元,最近3年倍增。背景是以EV为主需求扩大。如果供应突然停止,他国企业可能被迫改变战略。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多部田俊辅、川手伊织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