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白船”打开欧洲大门?
林英树:在汽车发祥地欧洲,打破“太平梦”的不是黑色汽船(注:日本将江户末期抵日的外国船只称为“黑船”,特指1853年佩里所率舰队,迫使日本开放国门),而是运输纯电动汽车(EV)的巨大白色船只。
德国经销商Sternauto开设的比亚迪专卖店内(1月31日,柏林,reuters) |
2月下旬,中国大型EV企业比亚迪订购的第一艘滚装船(RORO Ship)抵达荷兰和德国的港口。装载着5千多辆EV、1月中旬从中国南部港口出发的200米长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BYD EXPLORER NO.1)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向北航行。
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超过了日本(442万辆),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的份额仅为3%左右。虽然正在慢慢增加,但份额仍不及丰田或韩国现代汽车1家企业。
原因在于运输方面存在瓶颈。中国EV大型厂商多为新兴企业,不像丰田那样拥有自己专用的包租船。这些企业需要委托海运公司确保自己的运输配额,而中国的汽车运输船运输能力不到全球的3%。
中国EV巨头竞相争夺有限的运输配额,结果导致2023年运输船的日均租金达到11.5万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暴涨至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7倍。
于是,比亚迪提出了两年内确保8艘自家专用滚装船的计划,这些船可在不使用起重机的情况下装载7千辆EV。“开拓者1号”是其中的先驱。比亚迪的竞争对手上海汽车集团也订购了新型船,并于1月离港驶往欧洲。
德国汽车经济学家Matthias Schmid指出,由于运输限制,中国汽车的月流入量控制在了5万辆以下,他表示“2024年将是中国车剧增、EV势力版图大大改变的一年”。
从1853年“黑船”打开日本国门之前,西洋的产品和思想就已渗透进了闭关锁国的日本。同样,欧洲的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带有中国色彩。
比如,德国大型高档车企业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该公司的最大股东是中国的北京汽车集团,第二大股东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李书福董事长,两者合计持有其近20%的股份。吉利还是瑞典高档车企业沃尔沃的母公司。
“因为有尖端技术和设计能力,所以与吉利进行了合作。无关乎是不是中国企业”,沃尔沃首席执行官(CEO)骆文襟(Jim Rowan)决定不再经营与吉利成立的瑞典高级EV品牌“极星(Polestar)”,而交由吉利负责。
不仅仅是汽车本身。德国大众虽然举集团之力成立了车载电池公司,但在开发和制造方面越来越依赖中国大型电池企业国轩高科。要制造EV,很难离开车载电池全球份额占6成的中国企业。
中国EV比欧洲大型车企的同型车便宜2~4成,欧盟似乎倾向于限制中国EV的进口。另一方面,欧盟推进EV普及又需要降低价格。如果过度排除中国EV,区域内的汽车产业恐怕也无法发展。欧洲在左右为难之下打开大门的时刻已经临近。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法兰克福支局长 林英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