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组建新联盟,量产海上风电“浮体”
住友商事和日挥等日本企业将量产浮体式海上风力发电的关键零部件。将与造船和钢铁等约20家相关厂商组成联盟,构建到2030年每年生产100台“浮体”的体制。力争抢在全球之前在有望普及的浮体式风电的核心零部件领域确立量产技术,重新构筑风力发电的日本国内供应链。
![]() |
浮体式发电平台的量产技术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图为东京燃气出资的美国企业的浮体) |
浮体式发电是将浮体安装在风力涡轮机上,利用钉入海底的链条等支撑,漂浮在海面上进行发电。由于日本平浅海域较少,相较于平台固定在海底的固定式,适合浮体式的地点更多。
三菱综合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截至2050年,日本的浮体式的潜在海域将是1477吉瓦,达到固定式的20倍。
日本政府将海上风力发电的装机目标定为到2030年达到10吉瓦,到2040年达到30吉瓦~45吉瓦。到2030年能以固定式为中心实现,但要实现2040年的目标,必须要引进浮体式。
浮体式的新联盟除了住商和日挥之外,还有日本大岛造船所加入。目前正在与九州和四国的造船、钢铁及重工企业等日本国内外20多家企业进行协商。
住商和日挥将参与国内外的浮体式验证项目,探索适合量产的浮体的形状。浮体首先将出口欧洲,积累实绩,然后供应日本国内。
![]() |
预计浮体式将在2030年代进入全面普及期。目前,欧洲规划的浮体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平均每个项目使用数十台浮体。全球没有一家厂商能以每年100台的规模量产浮体,住商和日挥等认为涉足的空间很大。
海外旨在确立浮体式量产技术的趋势也日益活跃。法国BW Ideol将能够支持20兆瓦风车的浮体商品化,将推进量产准备。在欧洲,海上油田等海洋构造物的制造非常旺盛,具备可用于量产浮体的设备的大规模港口也很多。
中国国内拥有众多巨大的造船厂船坞,着眼于向邻近地区出口,正在推进技术开发。中国风力发电机巨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开发出了将两台风车排列成V字型的浮体式风力发电机。
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到2040年,将包括海上风力发电的建设和维护在内的总成本的6成转为国内采购。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数据显示,浮体的成本占浮体式海上风力发电的初期投资总额的27.7%,与风车等几乎相同。
![]() |
浮体最大宽度可达100米,要想让风车因波浪或风倾斜之后能恢复正常,需要高超的技术来控制摇晃。日本政府2013年在福岛县海域投资600亿日元建设的验证设备接连发生故障,设备利用率低迷,最后决定拆除。户田建设等在长崎县海域推进的计划也发现了缺陷,将运行开始时间推迟2年,定为2026年。
住商和日挥将跨行业推进造船、钢铁和重工企业的合作,不仅在浮体式设计方面,还将在零部件采购和生产方面展开合作,力争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浮体的量产。
风力发电的构成零部件达到数万个,产业范围广泛,中国正在迅速提高在供应链中的存在感。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透露,在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内的整个风车供应链中,中国的比例截至2023年达到64%,正在超越从2010年代开始引领市场的欧洲企业。
日本在陆地上引进风电的余地很小,三菱重工和日立制作所已经撤出风车制造。在日本国内供应链大幅萎缩的背景下,对海外企业的依赖度正在提高。
日本政府6月决定对日本国内2个基地的浮体式大规模验证提供最高850亿日元的支援。浮体式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开发阶段,日本力争借助具有优势的造船技术和基于机器人等的量产技术卷土重来。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泉洸希、吉田启悟、铃木大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