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打造自主EV电池供应链与中国竞争
丰田、日产等日本车企将在纯电动汽车(EV)车载电池的日本国内制造方面投入1万亿日元。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将提供最多3479亿日元补贴,政企合作构建电池供应链。在车载电池领域,中国企业推进上下游的垂直整合,竞争力突出。在日本方面,中小企业林立,为了使日本国产电池生存下去,重组成为课题。
日本两年补贴6000亿日元
“需要比汽油车明显更大的投资,不能失败”,马自达的高管带着松一口气的表情这样说。
在9月6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车载电池补贴对象企业中,除丰田和日产之外,马自达和SUBARU(斯巴鲁)等也榜上有名。
日本经济产业省从2023年开始提供补贴,总额超过6000亿日元。此次将在日本国内完善车载电池的供应链。
马自达和斯巴鲁将与松下控股(HD)合作,分别在山口县和群马县建立电池组装工厂。总投资额达到5463亿日元,将从日本经济产业省获得1847亿日元补贴。
特斯拉和比亚迪在电池自产化方面领先
车载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到生产成本的3成左右。为了左右纯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力,特斯拉和比亚迪正在推进电池自产化。
车载电池的技术进步很快,如果马自达和斯巴鲁在纯电动汽车转型期对投资产生误判,有可能出现巨额损失。可以说得益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支援,这两家企业才能为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生存下去而站上起跑线。
丰田将利用巨额资金加快电池自产化。投资2450亿日元在福冈县等地新建电池工厂。日产也在福冈县新建车载电池工厂,力争2028年度开始量产。日本政企合作加快完善供应链的背后,存在对竞争力突出的中国企业的危机感。
全球电池份额前10大企业中,日本只有松下
韩国调查公司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车载电池的全球份额(以搭载量为准)来看,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排在首位,第二位是比亚迪。前10家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日本企业只有排名第4的松下控股。
日本曾在车载电池方面领先。三菱汽车在2009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型纯电动汽车“i-MiEV”,日产在2010年推出了第一代纯电动“LEAF(中国名:聆风)”,均使用了日本产电池。但是由于日本的政企合作迟缓,中国企业逐渐后来居上。
电池主要原料7成在中国生产
中国企业的强大之处在于从原料采购到电池制造的供应链。从负极材料石墨来看,在2023年的产量中,中国的占比达到7成以上。
在正极材料所需的氢氧化锂方面,日本的进口量大部分依赖中国。中国通过上下游垂直整合实现自产化,生产出席卷全球的低价位汽车。
从日本来看,各制造工序都分散着中小型设备厂商,与作为订货方的电池厂商进行管理和技术协商需要时间。
日本一家大型电池厂商的高管表情严肃地表示:“资金的投入量和速度完全不同”。
日本在车载电池领域要想生存下去,确保原材料和重组设备企业等,重新构建供应链不可或缺。日本经济产业省也认识到这一问题,此次还向材料和设备厂商提供了补贴。
全固态电池的实用化需要时间
日本力争通过下一代全固态电池改变游戏规则,但实用化还需要时间。为了与中国抗衡,日本厂商需要磨练自身擅长的安全性能。
在中国和韩国,纯电动汽车电池起火已成为社会问题。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佐藤登指出:“有必要继续制造在安全性等品质上形成差异的电池”。
在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尖端领域,日本曾领先世界,但在与海外企业的规模竞争中落败,陷入衰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日本有必要加速构建强韧的电池供应链。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太田明广、柘植卫、山中博文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