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一万年

2020-05-30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人类进化史上有很多重要节点,农业的发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类之所以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与农业的发明有着直接的关系。同理,地球之所以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也和农业的发明息息相关

最古老的城市

7 月的以色列,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地处地中海东岸,以色列的气候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短暂的冬季温和多雨,漫长的夏季炎热干燥。放眼望去,整个国家一片枯黄,只有北部山区和依靠人工浇灌的农田里才能看到些许绿色。

我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散客拼成了一个旅行团,在耶路撒冷登上了一辆巴勒斯坦牌照的大巴车,开往位于巴勒斯坦境内的小城耶利哥 (Jericho)。这是《圣经》里提到过的一座古城,在基督教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不过我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加入了这个团,而是因为耶利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了。

位于约旦河西岸有着万年历史的耶利哥古城。

我们的导游是个巴勒斯坦人,一路上尽顾着骂以色列了,介绍起景点来三心二意。据他说,耶利哥曾经是约旦河西岸的农业基地,因为这里有一个永远不会干枯的泉眼。虽然经过多年的开采,泉水早已干涸,但现代人发明了抽水机,把地下水抽出来灌溉,所以这里依然是巴勒斯坦人的粮仓,该国三分之一的蔬菜水果产自这里。

大巴车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下,穿过成片的农田,来到了耶利哥古城遗址。这地方位于一个山谷的谷底,海拔-280 米,难怪会有泉水。古城遗址位于一座小山包上,最早是在 1868 年被发现的。这地方的原住民喜欢在旧城的原址上再造新城,所以这里的古迹都是按照年代分层的,距今最古老的城市在最下面。考古学家们直到 20 世纪后期才终于挖到了最底层,发现了那个距今已有 1 万年历史的最早的古城。

古城里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早就被搬进了博物馆,遗址处只剩下一个大坑,里面有一段古城墙的遗址,以及一个圆锥形的石头建筑。「这座建筑是古人建造的粮仓,这说明此处的农业很发达,粮食有了富余,这才有能力建造起一座城市。」导游指着那座圆锥形建筑对我们说,「城里养着一群不从事粮食生产的工匠和官员,这就是城市和村庄的最大区别。」

导游最后这句话代表了考古界的传统想法,即城市都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耶利哥古城位于「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 的西南角,这块地方在地图上状如一个倒悬的弯月,大致涵盖了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和土耳其等国家,是公认的全世界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传统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发明了农业之后,才第一次有了多余的粮食养活一批不直接从事食物生产的「闲人」,比如手工业者和商人等等。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发展出科学和艺术,人类文明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

但是,导游前面那句话却让我起了疑心。那个圆锥形建筑的直径约有 6 米,外墙却厚达 1 米,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石塔而不是粮仓。我立刻掏出手机查了一下维基百科,发现这个导游在乱讲,这座建筑果真是一座高达 8.5 米的石塔,塔身的主体部分埋在土里,我们看到的只是顶端的一小部分而已。塔内据说还有一个 22 级的石阶直通塔顶,但从外面是看不到的。

碳-14 测年结果显示,该塔已有 1.1 万年的历史了。那时的人类才刚刚开始学习种地,文明程度还很低,石头房屋都很少见,难怪考古学家们称之为「人类最早的摩天大楼」。奇怪的是,1 万年前的古人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如此之高的石塔?针对此疑问,考古学家们提出过很多解释。多数人根据常识认为这座塔是个瞭望哨,目的是防止敌人偷袭。也有少数人相信这是当地酋长的坟墓,类似古埃及的金字塔。但是,该塔位于古城的一角,位置太偏,不像是瞭望塔。那段时期该地区也没有爆发过部落冲突,古城居民没有必要花那么大力气建造瞭望塔。塔内也没有发现过任何遗骸或者陪葬品,不太像是个坟墓。

2011 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考古学家们用计算机模型分析了该塔和周围环境地貌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说这座塔是当地酋长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而建造的,目的是吓唬老百姓,强迫他们放弃狩猎采集生活,改为开荒种田。

原来,这座塔的位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年夏至那天的黄昏时分,附近最高的那座山的影子正好落在塔尖上,视觉效果十分震撼。考古学家们猜测,当地酋长会选择在那一天登上塔顶,向周围的老百姓炫耀自己的威仪,好让大家臣服于自己,搬到城里定居下来,成为一名种地的农民。

为什么种地还要强迫呢?狩猎采集难道不是一种更辛苦的生活方式吗?

按照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农业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我们的祖先自 20 多万年前诞生在非洲之后,就一直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直到 1 万年前新月沃地的居民们灵机一动发明了农业,人类终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人类文明从此走上正轨。

非洲卡拉哈利游猎部落。

教科书还告诉我们,农业的发明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这个说法有两个看似无可辩驳的证据:一、全世界至少有 6 个独立的农业发源地,当地人在没有外来经验借鉴的前提下,独立地发明出了农业,这说明农业是人心所向,只要想到了,一定会去做。二、如果一个农业部落 (包括畜牧业) 和一个狩猎采集部落之间爆发冲突,几乎总是以前者获胜而告终。如果两者发生融合,只要自然条件允许,农业一定会取代狩猎采集,成为融合民族新的谋生方式,历史上找不到任何反例。这两个证据似乎说明,农业代表着先进文明,狩猎采集代表着落后文明,人类一旦学会了种地,肯定会主动放弃采猎生活。

但是,在非洲进行的一系列田野调查颠覆了这个观点。一批人类学家跟踪调查了一个名为卡拉哈利 (Kalahari) 的游猎部落,发现这个部落成员们每周平均只需花 12–19 小时找吃的,其余时间不是在树荫下乘凉就是在和朋友家人聊天,日子过得非常逍遥。相比之下,早期农民活得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要下地劳动,工作强度反而要比狩猎采集者大得多。

换句话说,比起狩猎采集来,种地反而是一种更加艰苦的生活方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耶利哥古城的那个酋长用尽了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甚至不惜组织手下人建造了那样一座巨无霸,这才让周围的居民们甘愿放弃狩猎采集生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代农民。

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的祖先当初为什么要放弃舒适的采猎生活,改以务农为生呢?答案要从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说起。

夕阳下广西的水稻田,稻米是中国最主要的主食来源之一。

农业的起源

生活在 21 世纪的现代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有很强的自由意志,想干啥就干啥。其实人类一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遵守这个系统的基本法则,没有例外。

按照著名的加拿大植物生态学家和农业史专家拉奥·罗宾逊 (Raoul Robinson) 教授的说法,大自然有三个基本法则,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第一,任何一个固定空间的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数量上限,无法超越。第二,每个物种所占有的生态位也是有限的,比如陆地动物很难生活在海里,热带植物不可能在极地生根发芽。第三,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速度都必须超过其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否则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个物种就有可能灭绝。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前两个法则和第三条法则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它们必须同时成立的话,那只能意味着两件事:要么每个生物个体都活得不舒服,始终处于半饥饿的状态,要么很多生物个体都必须死,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别人。事实证明,这正是生物界已经持续了亿万年的状态,也是物种进化的原始动力,毕竟「适者生存」又可以翻译成「不适者死」。

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人类极大地扩展了前两条法则的适用范围。比如,人类虽然诞生在温带的非洲大陆,但我们的祖先逐渐学会了缝制兽皮衣服,掌握了制造帆船和木屋的技巧,最终占领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甚至包括北极地区和一部分近海海洋,成为首个跨越不同生态圈的大型物种。

不过,地球上可供人类捕猎的地方毕竟是有限的。根据第三条自然法则,人类的繁殖速度必将超越土地的供养能力。等到那一天到来之后,祖先们就不得不像狮子、老虎等顶级捕食者那样划分出各自的地盘,每个部落只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狩猎采集,自生自灭。偶尔有吃不饱肚子的新生代成员试图走出领地开辟新的疆土,等待他们的只有殊死的搏斗和不可避免的死亡。

以前的历史教科书认为,人类是从发明出农业之后才选择定居生活的。新的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个说法,比如纳图夫人 (Natufian) 早在 1.4 万年前就在新月沃地建立了永久性村庄,每个村庄的规模甚至高达数百人,但他们都是狩猎采集者,不是农人。

事实上,相比于农业,定居才是人类进化史上真正的大事件。定居生活使得人类智慧的代际传承成为可能,人类文明从此开始腾飞。定居生活还使得人类首次产生了私有财产的概念,等级制度应运而生,剥削和压迫成为常态;更重要的是,定居生活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爆炸,因为早年间四处游荡的猎手们不得不带着妻儿一起上路,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女人们主动减少了怀孕的次数。定居之后,母亲们不但不用背着孩子四处走动了,甚至还可以把全村的孩子们集中起来交给老人抚养,于是育龄妇女们生孩子的频率由过去的平均每 4–6 年生一个改为平均每年生一个。虽然其中半数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夭折,但人口的增长速度仍然比过去快了至少一倍,大家很快就发现狩猎采集来的食物不够吃了。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Related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