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囚徒到省委书记》
[ 2005年第12期 读《从囚徒到省委书记》 作者:肖 荻 ]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当年就读南开中学、和我同时于1948年4月参加地下民青的女同学冯以平同志,解放后在河北省团报工作时,与在团省委工作的爱人白石同志,在1957年夏那场“龙卷风”中双双落入右派陷阱。这,在那个年代倒也不算新鲜。奇就奇在,到云开雾散后,这对患难夫妻在改正错划后,原为一般干部的白石同志,出人意料地被破格提升纳入河北省委领导班子,先后任省委常委、秘书长、省纪委书记、中纪委委员,担当了许多重任。最近,我逐步弄清了这场大起大落的人生悲欢。
人世沧桑,白云苍狗。冯以平的父亲解放前当过天津市民政局长,她参加革命本是出于革命觉悟,但在反右运动中却被无端地认为“成分高”、“参加革命动机可疑”。白石喜文学,性刚直。反胡风时即被断章取义关起来狠整。他据理抗辩,又查无实据,有关领导一再动员他“随便写个检查”便算完事。他坚决不写。整人者只好把他放了,感到很失面子。如此这般,夫妻二人在反右中也就很难有好果子吃了。在继之而来的鸣放中,不少人为白石鸣不平,冯以平也直抒胸臆。这一来更被抓住把柄,把他夫妻及关系不错的几个人拢到一起打成右派反党集团,白石被定为头目。对这些莫须有的罗织,白石倔犟地拒不低头认罪,遂被定“极右”,送劳教。妻子送农场监督改造。这之后,二十来年的苦雨凄风自不待言。但其结局却为什么那么出人意料呢?
白石在改正后寻觅工作时,没有去有权、有钱、有闲的单位,深知农民生计艰难的他,毅然选择去中科院新建、在农村租房办公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这个清水衙门。他以深厚的生活积累加上反复调研,以大量事实和扎实论据写出课题征文,大胆否定所谓“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中那些政策办法,主张农村要建立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体制,不仅允许办工业,还要允许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在当时仍高唱“人民公社是金桥”,连老太太挎小篮卖鸡蛋都算“走资”的时候,白石敢于突破禁区,立即引起震惊。有人向上边打小报告,有人为他捏一把汗。但时代不同了,两年中农村的巨大变化证明他的论述是超前而正确的。1983年初,白石突然被通知到省委谈话,调河北省委进领导班子,任省委常委……后来人们得知,河北省委作出这个决定,除了因白石的见解切合实际,还因为他在历次运动中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一个共产党员在顺境下从实际出发“不唯上”已属难得,在逆境下豁出身家性命“只唯实”,更为可贵。省委这一慧眼识珠的安排,贯彻了中央在拨乱反正后在用人路线上的改革精神:不是用人唯亲,更不是用那些唯唯诺诺、庸庸碌碌者,而是用那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捍卫真理上敢于担当的思想者。也证明,从全过程来看,在那些运动中无论曾有过多少波诡云谲,最终是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战胜了各种虚妄和偏离。而只有实事求是才是万众归心的大势所趋,也是党历尽劫难而不衰的源泉所在!追根溯源,当时如果没有邓小平、胡耀邦同志倡导、组织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千钧之力平反冤错假案,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冯以平在漫漫长夜中自是磨难重重,尤为不幸的是,在某些滥权者缺乏人性的冷漠中丧失了她惟一的爱子大锁。刚刚12岁、十分懂事又远离父母、独处县机关的男孩游泳被溺死,又不许全力抢救,其情其景令人难以卒读。冯以平后来主编一些报刊并任省女记协副会长。离休后,这对饱经沧桑的老夫妻共同执笔,以相当的文学功力,十年磨一剑,写出以切身经历为背景的60万字巨著《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这本书全过程地展现出那个荒谬时期所谓“大熔炉”和“大帮轰”里种种千奇百怪之相,通篇既是血肉丰满的原生态,又是犀利而生动的理性思辨。其感人肺腑的穿透力,绝非单凭文字技巧或沙龙神侃所能得。
我在心潮澎湃中看完这本书,有时竟哽咽不已。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是酸辛的“泪”,更是一种刚强的“志”。我看到党的事业被严重扭曲,更看到在那特殊情况下党性、人性的不可扼杀和党自我改善的生命力。
书中没有回避那种种罕见的荒谬,但沉重而不灰暗,惨烈而不绝望,全书的基调是明朗的。书中的男主人公白钢虽历经坎坷,但厄运并未摧毁他的信念。在难以忍受的压抑面前,他始终在想:“几千万党员、几亿人民会永远容忍这种是非不分的局面么?不会的。总会有希望的。”他劝一位痛不欲生的难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党内那么多有识之士,也会上下而求索的。要耐心等到那一天。”使那人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当被诬为小偷的一个小难友冲动地跑往门岗时,白钢冒着火力射击的危险,将小难友扑倒在冲锋枪口之下。另一难友被雷击毙,队长要丢尸灭迹,白钢却几次抗命,坚持将尸体背回,埋好后立下标记:“有朝一日,他的冤案得到平反,他的家人还可以到这里告慰孤魂。”书中的女主人公吴玉萍,在进入“摘帽右派”状态下依然备受歧视,但赤子之心不改,她冒着生命危险为一其子被害身亡、哀哀无告的农村老太太奋力抗争。白石、冯以平以他们亲见、亲闻、亲历为生活基础的这些艺术架构和细节,突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出即使在险恶的囚徒境遇中,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依然有夺目的人性美。而所有这一切,并非简单化的鲁莽,即便是微小的善事,都有许多苦涩的付出和曲折的博弈,也不是白钢跳独脚舞,其中还借助于许多卑微者的人性闪光。正是在艰难竭蹶中展现出斑驳陆离的生活真实,读后令人掩卷深思,我们再也不要吃“左”的亏了,再也不要去窝里斗、去瞎折腾、去空耗了,构建和谐社会才是振兴中华的康庄大道!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由作家出版社首印1.2万册一周内售完,再版1万册又不胫而走。2005年7月30日中国作协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研讨会时,中国作协负责人和文坛名家张胜友、张锲、崔道怡、罗艺军、雷达、王必胜等许多同志出席。大家在发言中,对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作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其厚重蕴含验证了恩格斯的那句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这是一本社会的大书。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