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今日,主席”神隐”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33】

2016-08-15 作者: Yiwei Wang 原文 #生日报 的其它文章

五十年前今日,主席”神隐”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33】

文/陈兢新

钱钢老师附言

今天是香港传媒人陈競新50岁生日。在公开课上,他曾带来生日报,给大家看了一条文革前夕香港报纸关于毛泽东的乌龙新闻。来,我们今天听競新说说铁幕年代的故事,并祝他生快,笔健!

那是冷战正酣的岁月。翻开我1966年5月3日的生日报,一片肃杀之气:香港纸媒头几版全部充斥着越战、东南亚诸国纷争、美苏外交博弈等新闻。当我拿起从小父亲便习惯阅读的《星岛日报》当天的缩影底片细阅,更赫然读到这样的头条新闻标题:《中共权力变动 已临接近阶段》,小标题则是《毛泽东命运之谜难解》、《华府揣测今后数月将是关键》。

距离同月16日由毛泽东亲自点燃的文化大革命正式爆发,不足两周,《星岛》头条居然刊出这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头条,可见当年大陆消息的封闭,又或冷战时代两阵对弈选择认知下对事实判断的严重落差。

《星岛日报》今天即2016年,由政协常委何柱国拥有,被港新闻圈称为”特区政府喉舌报”, ,在2015年9月爆发香港回归18年多以来其中最轰动的「铜锣湾书店5人失踪事件」中,半年内6次刊出独报导,更被视为是大陆方面有意放料的对象,被「誉」为香港的「类左报」。

然而这份由胡文虎1938年创办的报章,自开报至胡氏女儿胡仙执掌之后,均冠上”中华民国”年号,在回归前香港这兼容两岸立场左右派报章的中介之地,被视为亲台(国民政府)大报,上述头版头条也发自西方阵营的主要通讯社,美联社和路透社。

内容如下:”由于毛泽东命运之谜越来越难解之故,美国官员今日纷纷揣测中共境内可能发生一项具世界影响力的权力变动事件。总统詹森政府最近提出若干建议,目的在缓和中共与美国之间的景象和减轻彼此间的障碍。詹林政府为甚麽提出这些建议?理由之一是:认为中共的领导阶层可能正接近一个变动的阶段。”(注:詹森,国内译作约翰逊,即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

头半版左下则刊载一则更极端的小新闻,译自美国纽约时报,标题为《毛泽东已死 不死也必已成废物》。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冷战氛围下,西方社会弥漫反共思潮。这天的报道,清楚反映所谓政情专家们受困于意识形态下眼镜跌得满地碎片的错误判断。无疑,西方世界以疑云重重作为解读,是基于日共领袖宫本显治和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先后访华,毛泽东都没有迎见,到五一劳动节,也不见毛的身影。即使《人民日报》当日刊出的头版头条载及2日谢胡访京,接待的也是毛泽东视之如寇雠的”走资派”代表人物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不见毛泽东,但作为”伟大舵手”的毛泽东,当时其实正在杭州。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6年5月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

这时身处杭州的毛泽东,不但没有任何病患,反而斗志昂扬。毛泽东自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中心不甘、情不愿的承认大跃进计划失败,权宜地退到”第二线”,将大部分国家经济决策工作,都交给了刘少奇,并由邓小平、陈云、彭真等”二线领导”襄助。但他一方面仍努力保住自己在党内作为”伟大舵手”的地位,一方面开始筹谋向党内”阶级敌人”、”走资派”算帐。

1962年底,毛让江青进入政圈、掌管文化界,全面改造”腐败”的文学、”堕落”艺术,并继续重用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康生和陈伯达,以及上海两位干练的”笔杆子”:上海市委负责宣传的书记张春桥、以及上海《解放日报》编辑姚文元。1965年2月,江青来到上海,与张春桥、姚文元联系安排发表批判《海瑞罢官》历史剧的文章,稿件专差秘送到京给毛过目,改动十余次,到1965年11月10日,定稿终于刊登在上海《文汇报》,奏响了文革的序章。

毛泽东正是在11月公开露面之后,《海瑞罢官》发表后两天,取道天津前往上海这左派大本营,在西方眼中,即是他”失踪”半年之始。莫斯科出生的美国学者Alexander V.Pantsov 在他根据”俄罗斯社会和政治史国家档案馆”实证资料所撰写的《毛泽东:真实的故事》中,有这样有趣的描写:毛泽东在北京”开始觉得草木皆兵,到处都是敌人(中文版 联经出版社 pp.520),”只有到了上海,空气中才充满了激进主义(同上 pp.522)。”

经过一轮操作,这篇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在1965年11月29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反映当时控制着中央报刊杂志的彭真和北京市委,虽然仍不知道姚文元的靠山就是毛,却已感受到压力。毛泽东这下乐极了,从上海到处遨游,经庐山、广州、南宁、长沙、武汉,最后还是回到了杭州。期间在林彪、陈伯达、江青、康生等人的操作下,彭真、陆定一夫妇、总参谋长罗瑞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相继被斗倒。

毛泽东的夺权行动正迈向大功告成。《人民日报》1966年5月3日第三版刊出题为《剥开吴晗“民主斗士”的画皮──评吴晗在解放战争时期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的全版文章,版首并跨版刊上毛泽东的说话:”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毛泽东可以隐于全球聚焦的镜头,正因为当时西方阵营无法取得《人民日报》,读不到其中刊载的文章。同日第二版刊出耀眼的跨版标题:《突出毛泽东思想是文化革命的根本保证》,副标题为《北京、上海工农兵群众评赞芭蕾舞剧<白毛女>》,正反映毛泽东不但在背后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发功,而且随着4月斗倒彭真之后,已完全掌握着《人民日报》的笔杆阵地。至5月底,陈伯达受命派出一支工作组,接管了《人民日报》编辑部,而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还不知道当时暗涛汹涌,已扑面而来,几位被毛视为”走资派”的社会主义叛徒,6月9日还专程前往杭州,劝毛泽东回北京请求他同意,让全国”恢复秩序”。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白毛女》是文革期间最流行的”样板戏”,是中共还没有建政、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家贺敬之所谱写。1959年,贺敬之曾在杂志《戏剧研究》上,批评以西洋歌剧方式写成的歌剧是”崇拜西洋”、”形式主义”。

音乐,根据毛泽东1942年5月发表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具有阶级性的,音乐家也必须”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时代新的生活”。这与一般所理解的,音乐能打破政治樊篱的说法,天壤之别。看在同一时间的对岸中华民国台湾,音乐发展就在很不同的环境中,发挥特定的正面社会功能。

条框之中仍有一方自由天地。当时一批深怀西洋音乐造诣的音乐人,从大跃进反右运动开始已被批斗。他们纷纷跑到哈尔滨,获市委书记牛乃文收留,其中包括自香港获邀偷渡回京的天才音乐家卓明理。哈尔滨在爱好音乐的牛乃文的领导下,自1961年开始举办的”哈夏”(哈尔滨之夏)音乐节,除了文革期间暂停10年,一直是全国音乐盛会,举办至今。

香港报纸上,可窥这座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1966年5月3日的《星岛日报》第四版下半版都刊登广告,其中一则电影《意难忘》的广告,以八个字”情弦早断、爱梦成空”,描述电影内容,并介绍由”青春玉女”艾黎主演,影星柯俊雄、林玑、龚稼农、傅碧辉等合演,而广告中还特别标榜电影”插曲多支、灌成唱片、风靡一时”。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这《意难忘》标榜”插曲多支、风靡一时”,绝不夸张,实际上若从中华民国台湾的历史观,这首由美黛主唱的《意难忘》主题曲,甚至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台湾自国府1949年迁往才从日本解殖四年的台湾,经常带着哭腔的日语歌与台语歌继续是民间最流行的歌曲,也是当时民生凋敝下本省百姓的最爱,对于周璇、李香兰等十里洋场的国语歌曲接受度十分的低,这种国语的音符,也只在上层统治阶层以及被称竹篱芭的外省军、公教眷村里回荡。

国语与台语歌的听众群泾渭分明。但是当本省籍的艺人美黛,民国51年(1962年)唱出由《东京夜曲》改编慎芝填词的国语歌曲《意难忘》,并登上为八点档电视黄金时段影剧的主题曲,情况出现了重大改变,这三合一集日本曲调、台籍歌手、国语歌词的怀旧、伤感味道浓郁的歌曲甫一推出,大大满足并掳获当时全岛听众市场,无论本省籍或外省籍人几乎人手一片唱碟,盛况空前,有纪录估计当时约卖出百万张唱片。《意难忘》自始成为本省人聆听国语歌曲的滥觞,周璇、李香兰等国语歌曲也跳出竹篱芭,传唱于大街小巷。

《意难忘》1965年由台湾福华影业根据歌曲内容,开拍了民营公司的首部彩色电影,片中的插曲除了《意难忘》一曲,还有《孤星泪》、《热与光》、《热茫茫》、《断肠人》等多首插曲,当电影次年杀到香港以及东南亚市场,也奠定了台湾国语歌曲从1960年代后半到1970年代风靡香港到东南亚的基础。

这也是我,陈兢新,1966年5月3日出生日大中华的缩影,大陆正走向中共内部撕杀斗争的路,而台湾则是一首三合一的歌曲,溶化了外省与本省之间、竹篱笆的隔阂。也成就了之后20年大陆和台湾政经社会转型的不同道路。

作者介绍

陈兢新,2014年香港大学”通传媒,识中国”公开课成员,资深媒体人,曾任职台湾联合晚报、台湾联合报系驻港记者、台湾经济日报特约撰述 、亚洲周刊编辑、香港信报高级记者、数码电台DBC嘉宾主持等,2007年曾获台湾第十一届两岸新闻报导奖纸专题报导奖。目前为香港树仁大学《新传网》数码内容执行总监。

【下期预告】

1965年,白安琪的妈妈出生在金秋九月,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举办期间。安琪在妈妈生日报上看到第二届全运会的“特色赛事”,还发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新运会”。

欢迎继续关注5月6日第三十四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夭折的“新运会” — — 白安琪妈妈的生日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