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抗争:赶走污染者,自己来破坏?

2016-08-16 作者: 谭宏泽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农村环境抗争:赶走污染者,自己来破坏?

cover
三年前,村民千辛万苦赶跑了大部分污染企业。三年后,他们为什么又对更大的污染视而不见? </br>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而无奈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污染与抗争的复杂画面。

环境抗争血泪史

2001年10月20日,数十名村民闯入浙江省画溪镇党委书记的饭局,将其强行带到镇里的化工园。在几千名村民的围观下,这位书记被要求赤脚走过化工园内的土地、亲自去闻工厂排出的废水。随后,村民们砸毁了三家工厂的大门和窗户、抢走了公司的电话和电脑。

这样的示威源于2001年初画溪镇政府建立化工园、引入重污染化工公司的决定。在一些村干部带领下,担忧环境污染的村民一直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得到地方领导“企业资质合格、不会造成严重污染、建厂计划不会改变”的敷衍回应后,村民忍无可忍,暴力抗命。

结果不容乐观。村民因扰乱治安被起诉、监禁。化工园则开始更大规模的扩张,共有960亩土地被占用、十三家工厂在此建厂。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官方调查指出,有超过一万亩的土地受到污染;农作物大面积死亡,不少蔬菜在地里就腐烂了;而且,由于污染“名声在外”,生长在当地没受污染区域的农作物也卖不出去了。

2004年4月,沉寂了两年半的画溪镇村民再次开展抗争。这次村民们希望借控诉侵占土地的名义赶走污染企业。

这样“曲线救国”,原因有三:第一,环境污染取证十分困难;第二,工厂确实存在占地问题;第三,当时中央政府正出台一系列管理土地侵占的政策,这样抗争“政治正确”。矛头指向土地,实则关注污染——这一点,村民知道,地方官知道,工业园管理方也知道。

最终,因为土地问题更容易弄清,加上严管耕地的政治背景,“曲线救国”取得了胜利。2005年,十三家企业中的十一家被迁出画溪镇。

更污染的“环保先锋”?

然而,“环保先锋”画溪镇村民,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环保成果。

研究者2007年回到画溪镇,发现这里污染极为严重:垃圾遍地,水源刺鼻。污染的原因则是,许多家庭都从事着家庭作坊式的垃圾处理业务:他们处理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各种垃圾(包括化学品),将废水倒入田地、将废料就地丢弃。更为讽刺的是,当年环境抗争中的不少主力成员,如今却运营着这种更污染的家庭作坊。

画溪镇人承认,“这些污染早已超过了当年化工园的污染”。但与当年的工业园不同,当地并没有出现针对这些作坊的抗争。

为什么会这样?

其一,当年的抗争不影响村民收入,而如今任何抗争都是断了大家的财路。化工园并没有给村民带来什么。超过1, 000名的工人中,只有20名是从当地招的。而仅在2007年,当地就有超过20, 000人从事作坊垃圾处理业务。因此,有当地官员说,如果化工园在当地大量招工,也就不会有当年的抗争了。

其二,经营作坊的是“自己人”,经营工厂的则是“外人”。亲朋好友,邻里邻居,七大姑八大姨,谁家做点什么生意大家都不好意思反对。而相应的,化工园中的工厂是外来的污染源,当然比较好抗争。

为环保,三年前画溪镇人赶跑了污染者;为收入,三年后他们又变成了更大的污染者。这样讽刺的故事说明,中国农村的环境抗争是根植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的。不能认识抗争村民的真实诉求,恐怕无论环境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难以被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 Deng, Y. H., & Yang, G. B. (2013). Pollution and Protest in China: Environmental Mobilization in Context. China Quarterly, 214, 321–336. http://doi.org/Doi10.1017/S0305741013000659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