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居堂,闻香处:茶与线香的相遇

2019-07-09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鸠居堂,闻香处:茶与线香的相遇 ——

日经中文特约撰稿人 张维中:喜欢传统和纸及日式文具的人,若到访东京银座,肯定会知道有两间历史悠久的重要店铺,一间是伊东屋,另外一间则是鸠居堂。以出身背景来说,伊东屋算是土生土长的东京人;鸠居堂则是来自于京都。

鸠居堂“闻香处”(京都市寺町通)

如此一区别身世之后,就不难理解何以同在一条银座大街上,同样是百年招牌的老店,伊东屋就像周围的时尚名牌店一样,已脱胎换骨成一栋潮流店面,但鸠居堂纵使所在之处是蝉联多年东京地王,却依然维持老派的店装,仿佛跟对面和光百货钟楼的时间,不在同一个节奏上,自顾自地用着“京都的时间感”不变地矗立在物换星移的银座四丁目。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大学生时,尚未来过日本。那时候社团里已有不少日本通的朋友,他们到过东京,带回来送给我们的纪念品之一,就是来自于鸠居堂的信纸、印章与文具。古色古香的设计,优雅知性的风格,当我们手上触摸着它们,仿佛就从这些土产,遥想勾勒出日本的纤细模样。鸠居堂因此算是我最早认识日本的入口,在我根本尚未踏上这片列岛的往昔。

闻香处的“沉香”

创业于1663年江户中期,总店位于京都寺町的鸠居堂,最初其实是登记药商而成立的。贩卖所谓的“蛇顶石”等民间疗法,后来才慢慢转型成贩售薰香线香、书法用品与和纸文具。老实说,每次我到银座时,经过东京的鸠居堂,若没有要买东西的话,几乎就不会刻意走进店里,但奇妙的是每当我到访京都之际,只要经过鸠居堂就会很自然而然地踏进去逛一逛。可能因为京都寺町总店的鸠居堂,比起东京的店家来说更有气氛,从店面从里到外都更有“京都味”的魅力一些。

这样的百年老店,前阵子跨出了时代的崭新步伐。沿着总店所在的寺町通往北走,在徒步约五分左右的距离,开设了一间新型态的店家,名为“闻香处”。

“闻香处”是一间让日本茶与薰线香相遇的场域。概念是希望让“香味”这件事,激发人的“五感”体验,透过嗅闻薰香感受香气,让身心平静,同时也透过饮用茶叶与品尝茶点,在舌尖的食感中,达到另一种味觉香味的层次。

在“闻香处”这间茶馆中,入座以前,可以选择要喝玉露或煎茶。茶叶来自于京都老铺“一保堂”茶店。接着,可从两种“沉香”类别里,挑一个作为薰香搭配。一种是一般沉香,另一种曾是沉香当中的高等级“伽罗”。沉香木片会放在一个电子香炉里,当你入座以后,店员就会先将香炉端上桌。捧着电子香炉,静静嗅闻着缓缓扩散开来的香气,是一股低调却深刻的木质气味,令人想起踏进筑地本愿寺大堂的刹那,顿时烦躁不安的情绪,都会神奇地沉静下来。过一会儿以后,茶点才会上桌,这时候,当然又是一阵不同的气味了。一边饮茶,一边享用茶点,同时香炉上的沉香气味,一阵阵优雅地缭绕在周围,在那一刻,很深刻的体会到,味道真的是能够创造一个看不见,却存在的独有空间。

来“闻香处”的这个平日午后,茶馆中只有我一个人。身在京町家老宅改建的店家中,望着窗外的绿意庭园,茶香与沉香之中,忽然想起远方的挚友了。于是挑了几张店内贩售的鸠居堂明信片,一笔一画,寄出夏日的问候。

或许,当明信片寄抵对方的手上时,已嗅闻不到这一刻空间里沾染的味道,但是我知道,挂念,将是一股永远不会消散的美好气味。

张维中 简历

台北人,现居东京。在台取得文学硕士后,08年来日。早稻田大学别科、东京设计专门学校毕业。现于东京任职传媒业。大学时以长篇小说踏入文坛。近作为游记《日本小镇时光》、小说《餐桌的脸》与散文《东京模样》。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