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华日本人是如何抗击非典的?

2020-03-01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当年,在华日本人是如何抗击非典的? ——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除了中国,日本也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

日本国内也出现了死亡病例,经济受到打击,疫情已成为日本的国内问题。一开始是我发消息问候中国的朋友们,最近却反了过来,我开始收到来自中国的询问“没关系吧?”的消息。

日本人本来就有很强的卫生观念,因此对疫情扩大的反应相当强烈。最近几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口罩和消毒酒精,电车里抓扶手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出行。

最近的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的是与“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比较。谈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于毒性有多大,病毒何时攻克等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或许应该是这次是否吸取了非典的经验教训。回想一下当时身临疫情一线的人所说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值得参考。

当年,非典疫情直击了中国首都北京,对在华日本人和进驻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据说当时简直就像遇到了“战争”。

“遇到战争时,只要不去炮弹乱飞的地方,可能就安然无事。但遇到疫情时,因为不清楚病毒从何而来,所以比战争更为可怕”(日本企业驻华人员)。

非典也对商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当时经济开始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的中国遭遇的这场原因不明的疫情使在华日本人一度陷入极度混乱。但是,面对这样的疫情,企业、民间人士、各企业的日本员工和中国员工团结一致,与非典展开了一场战斗。

 

在北京,首先在商工会议所、日本人会的主导下由自愿成立了 “非典对策民间小组”,及时发布来自民间的消息。据说,当时航空公司一改平时的惯例,提供了机票预订信息,日本人调理师会提供了日本料理店的营业信息,日本人学校提供了学生的回国信息,还有人提供被限制外出的留学生的相关信息,这些准确可靠而并非小道消息的信息,通过订阅邮件被发送到了电子邮箱。

2003年4月,北京日本人会举行的非典说明会(Kyodo)

 

  当时在“非典对策小组”中担任核心的一位企业人士说,“就算传染上‘非典’,只要清楚治疗方法并做好安排,就不会陷入恐慌”。

“北京市内有协和医院西院这样实力雄厚的定点医院,在那里接受治疗,一般都能治好回家。心里清楚就算被传染也并非治不好,所以并未陷入恐惧的深渊”。

此次武汉发生疫情,日本政府也派出包机,将当地的日本侨民接回日本,但并不是所有日侨都能回国。也有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离开而继续留在武汉的日本人。

非典时的情况也一样。

“我向中国员工宣布了不回日本的决定。因为这是一场战斗。如果司令不在了的话,士兵们恐怕也很困惑吧”(A公司总经理)。

“不可能回日本。因为我们公司是中小企业。非典时的想法是,要是发生这点状况就畏惧退缩的话,海外业务就别做了”(B公司总经理)。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据说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话题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中,民间的日本人之间,以及企业里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都能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经历这场疫情之后,收获了珍贵的友情。这是非典带来的唯一好处”。

 

就在非典疫情即将结束时,北京的日本人群体受到了一个严重打击。一家大型日本企业的工厂发现了非典病例。

这是一家大企业,工厂也有不少年头了。据说非典防控工作做得近乎完美,每天除了严格执行量体温、勤漱口、勤洗手之外,还要求在工厂内理发。一日三餐均由工厂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感染病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也是传染病的可怕之处。

工厂当时立即停产,为防万一,还包租了宾馆,对250多名工人进行单间隔离。

但让人犯愁的是,宾馆的服务员都怕被传染而不敢靠近。这么一来,送餐就成了问题,还有倒垃圾、送厕纸等,这些活儿都没人愿意干。

据说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企业在公司内部召集了“义勇军”,由自愿加入的同事们来照顾隔离的人。当时,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中日双方的员工很团结。创业时,双方的各位同事曾一同努力过,非典让大家再次团结在一起。共同为防止发生二次感染做出努力。将来发生紧急事态时,相信我们一定能共度难关,这也是一大收获”。

这也刚好象征了日本和中国在这之后的关系。

 

“非典对策小组”早在2003年就对疫情一语中的。

“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日本出现疫情,而是建立应对体制,即便发生疫情也可让人放心”。

“有协和医院西院这样实力雄厚的医院,只要在那里接受治疗,就能活着出来。一想到传染上非典也能治好,就不害怕了”。

这种最终攻克了难关的积极心态,让我感觉好像看到了日本企业的“明天”。

日本没有经历过传染病的流行。日本如何吸取中国应对非典的经验,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非常时期,往往会遇到平时不会出现的问题。正因为处于这样的时期,才让人更想看到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内在智慧和勇气。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