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要自产EV半导体,摆脱依赖不挣钱iPhone
台湾电子大企业鸿海精密工业在纯电动汽车(EV)业务方面已启动半导体的自主生产。瞄准左右纯电动汽车性能的功率半导体,鸿海将启动工厂并购和新技术的引进。作为主业的美国苹果iPhone的代工利润率较低,该公司希望通过纯电动汽车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我们有信心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汽车解决方案”,在鸿海负责纯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战略官(CSO)关润5月9日在发布与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德国英飞凌科技达成合作时这样强调。
功率半导体的作用是高效地转换电力。如果在作为纯电动汽车心脏的马达控制装置上搭载高性能功率半导体,即可细致地调整转速等,实现节能化和续航里程的延长。
鸿海和英飞凌将在台湾设立采用新材料“碳化硅(SiC)”的功率半导体的研发基地。与使用硅的现有产品相比,电力效率高,可延长续航里程。
鸿海曾于2021年收购了位于台湾北部新竹的半导体工厂,此次计划2023年内在该工厂启动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生产,但量产体制的确立和品质的稳定仍成为课题。最初一段时间被认为将由英飞凌向鸿海供应自主产品。
台湾大型智库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的分析师郭靓德表示:“碳化硅(功率表半导体)的准入门槛很高,(鸿海等)纯电动汽车厂商有必要通过合作提高开发能力,推进产业渗透”。
目前各纯电动汽车厂商正在推进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采用。由于需求增长,“预计今后数年将维持供不应求”(业界相关人士)。鸿海将描绘从涉足纯电动汽车设计和开发的新兴企业等获得整车代工的订单、展开大量生产的商业模式。为了预定今年以后的市售纯电动汽车的正式投放,鸿海在确保半导体方面抢占了先机。
鸿海一直在被称为“纯电动汽车关键”的半导体生产方面稳步实施布局。在2019年宣布进入纯电动汽车领域后,2021年首先与台湾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国巨(YAGEO)合资成立车载半导体设计公司。完善了制造半导体组件的“前工序”的开发体制。
鸿海还在海外致力于扩大前工序的产能。2022年5月宣布了在马来西亚与当地企业合资建设半导体工厂的计划。同年9月又在当地发布消息,称计划与印度资源巨头合资在该国西部建设半导体工厂。
直接领导纯电动汽车业务的鸿海经营首脑、董事长刘扬伟过去曾自主成立半导体初创企业等,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2022年秋季的技术发布会上,刘扬伟强调:“鸿海将构建(面向纯电动汽车的)半导体的完整生态系统”。
不过,通往半导体自主生产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日美欧的前10大企业掌握全球份额约4分之3。鸿海处在从零开始追赶的地位。
不仅如此,纯电动汽车生产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鸿海的客户、也是其出资对象的美国新兴纯电动汽车厂商Lordstown Motors在量产方面陷入苦战。5月1日宣布由于来自鸿海的追加出资陷入僵局,有可能申请破产保护。
另外,作为主要客户的美国新兴企业Fisker(菲斯克)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也萎靡不振,代工有可能推迟。
即便如此,鸿海仍将努力推进纯电动汽车业务,原因是对依赖低收益的苹果业务抱有的危机感。鸿海在iPhone组装方面拥有约7成的市场份额,但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连续6年徘徊在1%~2%左右,持续低迷。
鸿海在涉足电动汽车市场之际采取了特殊的方式。在中美的新兴企业大多专注于投资负担较轻的设计和研发的背景下,该公司特意专注于生产。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5%、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新台币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
将这一战略转化为盈利的关键在于从新兴企业等处获得大量订单,并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另外,如果能自行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半导体,预计将超越单纯的“组装”范畴,获得巨大的利润。
虽然同时涉足纯电动汽车和半导体这两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难度较大,但如果能实现稳定生产,将取得巨大成果。其成败将决定鸿海能否在真正意义上摆脱“代工”。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龙元秀明 台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