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摆脱谷物“爆买”,或引价格骤变

2023-06-11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中国摆脱谷物“爆买”,或引价格骤变 ——

作为全球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农业政策的变化正在动摇市场。中国力争提高依赖进口的大豆和玉米的自给率。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和中美对立的加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中国的进口减少将抑制谷物的涨价,同时也将打击海外生产者的耕种积极性。如果供应能力下降,在收成不好的情况下,行情剧烈波动的风险可能会提高。

今年春季,中国大量取消谷物进口引起了市场的关注。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显示,中国已取消了原定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口的累计110.4万吨美国产玉米。这相当于美国一年的对中国出口量的7.4%。

对于最大消费国的意外举动,市场也做出了反应。叠加美国的丰收预期,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价格在5月中旬一度跌至每蒲式耳5美元左右,创出202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与2022年春季的最高价相比下降了3成。大豆也因类似的成交取消被意识到而出现下跌。

对于中国突然取消进口,市场上出现各种猜测。有观点指出,巴西谷物创纪录的丰收,与美国产相比大幅降价,“即使支付违约金,换成巴西产也更为划算”(日本国内商社)。

另一方面,NIPPN公司粮食业务的首席分析师服部秀城也认为,“这是中国寻求降低对美国依赖度的大趋势之一”。

实际上,中国提出了重视粮食自给的方针。“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总理李强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鼓励本国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

资料图(Reuters)

中国政府还加快了年内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制定的审议。此外还将解禁国内此前不允许的转基因(GMO)品种的商业化,进口方面则将加强限制。

中国基本能自给的是大米和小麦等属于主食的谷物,其他作物则通过进口弥补不足。中国占世界大豆进口量的59%、玉米进口量的14%,均为世界第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1年)。

由于饮食西化等原因,面向油脂的大豆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消费的8成以上依赖从美国和巴西进口。肉类消费增加,饲料用玉米也日趋难以自给。需求的6%~7%从美国等国进口。


1990年代后期仅为1%左右的粮食整体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19%,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摆脱对海外依赖的背景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导致的粮食价格上涨和中美关系恶化。两国本来就存在贸易摩擦,而且围绕台湾问题的对立加深。

目前,美国的矛头主要指向半导体等尖端技术,农产品并未成为焦点。但是,越来越多观点认为“中国非常担忧如果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对立激化或将导致粮食供应被切断”(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的高级主任研究官百崎贤之)。

鉴于中国对自给路线的重视,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的高级分析师李雪莲指出,“中国的进口需求见顶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在20年间增至约6倍,一直对价格构成支撑。如果采购量减少,世界谷物市场的供需平衡也可能发生变化。中国在截至2025年的5年计划中提出的目标表明,玉米将比2020年实际产量增加435万~11685万吨(2~16%),大豆增加340万吨(17%),分别提高产量。

从中国增产占全球贸易量(过去3年的平均)的比例来看,玉米相当于2%~9%,大豆为2%左右。如果按计划顺利增产、相应地减少进口,将出现供过于求,很可能成为行情下跌的压力。日本等消费国所面临的粮食涨价将有所缓和。

不过,供给过剩未必会一直持续下去。一旦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固定下来,生产意愿就会下降。比如大豆。2007年由于截至上年的价格相对低迷,美国的种植面积减少了14%,结果导致价格暴涨。

中国的自给战略能否顺利推进仍难以预测。适合耕种的土地已被开垦,耕地的扩张空间达到极限。

也有声音质疑快速增产的可持续性。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的理事研究员阮蔚表示,“保护环境的政策也是中国的进口粮食的原因之一”,“退回提高自给率的政策会导致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导致的土壤退化”。

在谷物出口国的供给能力下降后,如果中国的增产并未成功,再次转为扩大进口,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价格上涨。无法一蹴而就的中国自给政策,也存在给粮食市场带来新的动荡这一风险。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浜美佐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