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世纪”真的要来了吗?

2023-08-15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印度的世纪”真的要来了吗? ——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印度还以被称为“全球南方”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自居,9月还将担任二十国(G20)峰会轮值主席国。加上经济迅速增长,印度的存在感日益增强,这样的局面是否意味着“印度的世纪”的到来呢?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相关人士。

三井物产会长 安永龙夫:

印度将成为东盟以西的中心

人口是国力的指标。而且,印度与中国、日本不同,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多,人口红利今后将全面显现。无论是印度的政治家还是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都给人留下了越来越自信的印象。

安永龙夫 198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长期任职于三井物产的工程设备事业部,2015年任社长,2021年任会长。目前任日印经济委员会委员长

虽然新德里、孟买、金奈等大城市正在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但地方上也有尚未通电的地区。虽然程度不同,但各种方面都能令人感受到想变得更加富裕的强烈上进意愿。这与以前的东盟(ASEAN)一模一样。

在中美对立的背景下,供应链多样化的讨论非常活跃。印度是否会像东盟一样,被纳入瞄准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链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印度将成为东盟以西的未来增长区域,也就是横跨南亚和东非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的中心。

由于印度尚不能自给自足,有些材料和零部件仍需要从日本及中国等国家进口。我与印度经济部长交谈时,对方抱怨说:“虽然印度与日本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但只有设备和零部件流入印度,日本并不购买印度的产品”。

我反论道,日本想将印度变成(向西的)枢纽(hub),把产品从枢纽进口回来没有任何意义。比起把商品销往远东,成为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区域中心对该国经济更有意义。印度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对自由贸易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是因为其考虑了双边贸易失衡的状况。对此,日本需要给出更加全球化的剧本。

截至3月底,三井物产对印度的投融资余额为1254亿日元,按国家和地区来看,印度排在第19位。因为资源领域很少,所以金额不大,但项目很多。例如与雅马哈发动机共同出资的摩托车、与TOTO合作的卫生洁具、低温物流等步入正轨的业务正逐渐增多。三井物产现地法人的会长是日本人,社长是印度人,副社长是韩国人,我们正在通过这样的三驾马车体制,不断推进多样化进程。

虽然在印度相当艰难,但在中国一开始事业进程也很辛苦。改革开放时期,日本人之间曾有抱怨说:“平等互惠并不是双赢关系,而是单方面的给予(Give and Give)”。印度的一致性低于中国,地区不同,语言和想法也不一样。对于日本人来说,即便“不要害怕失败”的口号喊得并不轻松,但也不能忽略了印度这个超过14亿人口的市场。

印度方面则认为日本人只会罗列一些对细节方面的不满。例如,法律体系不健全、并购(M&A)程序不清晰、土地征用没有负责人等。据我所知,自莫迪执政后,经商环境得到了改善,用地和雇用方面的纠纷逐渐减少。

日本企业会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情况进行逐一确认之后,才会踏入市场。其他国家的企业则会先进驻市场,遇到问题之后再去解决。我担心过于追求完美的话,可能会导致起步过晚。

本文由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高桥徹 汇总

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ICRIER)高级研究员Sanjana Joshi:

印度是决定世界命运的“强国”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作为国宾访问了美国和法国。如今,绝大部分经济大国都觉得,如果要生存下去,“必须和印度打交道”。

Sanjana Joshi 在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在印度的代表性政策调查机构从事经济和贸易分析工作

在美国等国家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中,印度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第2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安全保障政策以与韩国、日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建立同盟关系为主。目前,美国正在拼命拉拢印度。

印度处在美欧和中俄的“民主主义VS权威主义”阵营的夹缝之中,随时代不同有时会过度倒向某一方。但印度不与任一方同盟,而是一直坚持“战略自主”。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拥核国家 ,即一般认为的“强国”。重要的是印度将这种实力用在什么方面。不是用来侵略其他国家的。

假设未来中国和印度发生军事冲突,陷入类似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境况。我们不希望第三方国家介入或提供帮助。我们只希望国际社会对中国试图改变现状的做法进行谴责。

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放在G20峰会上呢?原因是觉得印度有权利坐在决定世界命运的圆桌旁。在9月的G20峰会上,莫迪将成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估计会对印度受到粮食及能源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发声。

另一方面,出于从俄罗斯那里以低价进口石油,及国防装备现代化方面对于俄罗斯的依赖等因素,基于不想使印俄关系陷入危机的考虑,印度不会直接批评俄罗斯。


今后,印度在经济方面也将保持良好势头。过去,印度不过是“中国+1”的选项,要么选择越南,要么选择马来西亚,要么选择印度。但如今,企业的想法变成了“应该在印度建厂”。就是要在印度确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首先满足印度人的需求。

印度有望扩大内需。另外,在中美对立的背景下,印度取代前景不明的中国业务,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地缘政治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使印度成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印度也存在问题。距莫迪提出“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已接近10年。印度的制造业还不够成熟。大型纯电动汽车(EV)企业美国特斯拉进入印度时,其希望先以进口形式销售的方案,与要求在国内生产的印度政府之间难以达成一致。据传印度政府的回应是“欢迎企业自由进出,但不会特殊照顾”。企业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仍需政府的扶持。

即使建立了能带来就业的生产基地,如果没有技术人才,也没有意义。印度政府应当在职业培训及技术培训上下功夫。尤其是一些印度地方的学校仍存在设施老旧,资金不足,无法为学生普及平板电脑等情况。

本文由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新德里 岩城聪 汇总

新美国安全保障中心高级研究员 Lisa Curtis:

只能在对华问题上进行合作 

印度是民主国家,拥有军事实力,有对抗崛起的中国的意志。印度长年将美国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由于2020年与中国在边境发生冲突,美国对于印度的重要性达到了顶点。

Lisa Curtis 曾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担任南亚·中亚高级部长约4年。致力于日美澳印“四边机制"(Quad)

美国在外交政策上越与印度立场一致,以基于规则、维持秩序为核心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就越能有效推进。

比如,就中国主张管辖权囊括几乎南海全域时的“九段线”的问题上,印度最近表示支持荷兰海牙仲裁法院认定九段线在国际法上没有依据(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判断)。对于中国试图改变海权现状的行为,印度越是发声对抗,对美国就越是有利。

美国拜登政府一直在玩与印度合作对抗中国的长期游戏。因此,还提议与印度在尖端技术、宇宙及气候变化上合作,合作生产战斗机用喷气式发动机。

如果通过这些提案能够深化与印度关系、推进与中国的竞争,那将是一个很好的赌注。但是,如果美国希望超越中国问题,在很多课题上让印度成为与美国保持相同立场的主要国家,结果估计会令人失望。

比如,美国希望通过联合生产喷气式发动机来降低印度对俄罗斯的武器依赖,其目的能否真正实现不得而知。

印度总理莫迪6月访美是因为需要平衡与俄罗斯等其他重要国家的关系。并不是只将重点放在对美关系上。

我不认为,对美国而言与印度的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美国在评价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不应该只围绕中国这一个课题进行评价。随着俄乌冲突,变得明确的是美印关系与美欧关系截然不同。而美国逐渐能够接受保持中立立场的印度外交政策。

担任G20峰会主席国的印度从给“全球南方”提供利益这一观点出发,展开讨论。具体在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上取得了成果,弥补了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不一致。印度长年的崛起及经济增长得到了“全球南方”的强大信任。

美国与印度交往中,人权问题将成为课题。虽然很难认为会立即发生,但如果对少数族裔的压制现象扩大,将对美印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我认为莫迪访美时,拜登政府处理得很好。拜登讲述了美国印度裔副总统哈里斯跟随祖父学习人权的价值、尊重宗教自由及民主主义,成为检察官,并成为政治家的个人故事。

这是对民主主义价值的强有力宣传。比起直接用语言批判及让印度领导人感到丢人,这种做法更加明智。

本文由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华盛顿 中村亮 汇总

记者观点:

成为真正的大国所需要的理念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最近的著作中表示,印度1947年独立时与巴基斯坦的分离削弱了国家力量,成为允许中国扩张势力的原因。经过70多年,印度人口终于超过中国,令人兴奋,但正如普拉哈德·乔希所体现的那样,印度表现得强烈自负。

在美欧和日本看来,印度也是很重要但很棘手的存在。印度虽然宣称保卫领土和主权,但对于俄乌冲突却保持沉默。虽是民主国家,但明显轻视人权。虽然经济上增长,但自由化后退。“战略性自律”可以说独善其身互为表里一体。

比起价值更重视实际利益是“全球南方”的典型姿态。要想不局限于当前的框架,超越利害得失,得到国际社会尊敬,还需要做什么?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不仅需要庞大的规模,还需要提出能引起共鸣的理念。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高桥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